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史映红微诗评三篇(之四)

史映红微诗评三篇(之四)

 

高处的苍茫

——浅析丁勇诗作《仲巴的沙漠》

 

作者:史映红

 

  轻灵而不轻薄,深邃的灵感,厚重的情怀,深沉的忧患意识,这是我读了丁勇作品《仲巴的沙漠》之后的基本感受。诗人在前半部分,通过“见到、非常难过、沉寂的沙漠、无形的压力、不堪重负、荒凉”等词句使用,写出了高原的广袤、苍茫、辽远,写出了大自然的雄阔、奇崛、美艳;当然,还有诗人最想表述的大自然也有非常严酷的一面,尤其是“那连绵的沙,包围着马泉河”;我就很自然地想起无垠而厚重的沙漠之中的月牙泉来,那一汪碧波,那深夜里闪映着孤月与群星的涟漪,那倾听无尽风声和狼嚎的一汪清冽,是上帝的眼泪吗?让人珍惜、怜惜,甚至忧伤,进而难忘。

  济慈曾说:诗歌使“我的想象力增强了,我日甚一日地感到我不只是生存在现有的世界中,而是同时生存在一千个世界中”。文学和诗歌作为反映情感和人性内里的载体,它比抽象的哲学所包含的内容要更加丰富。回到作品里,这首诗中间部分写人工治沙的艰辛、艰难、不易和成效:“沙漠在缩小/绿植在增多/沙漠的荒凉/被一片片绿叶/一棵棵小草/不停地带走”。这些诗句,畅晓明白,通俗易懂,畅晓明白并不是专指语言;通俗易懂也并不是专指语法,以读者的思维,以受众的角度,能清楚看到诗人对“仲巴的沙漠”的观察和诗性感受,以及内心表述,看似不难其实不易。歌唱生命与自然,讴歌劳动与奉献,诗人有着敏感的审美和繁复的内心活动,捍卫了诗歌的真实性,这些文字,有精气神,有生命力。在当下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人整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不学习、不劳动、不付出,依老傍老啃老,或者倚老卖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是不正常的。作为个体的人,创造与劳动,思考与探索,永远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读这些文字,突然就想起波德莱尔在《1859年的沙龙》里的一句话:“修辞和诗律不是暴君们随意创造的,而是精神组织本身所需的规则。修辞和诗律绝不会妨碍独特性的产生”。

  诗作结尾写到:“看一看那里的人们/在海拔四千七百米的高度/如何与黄沙战斗/如何取得治沙的新成就/我再也不担忧/马泉河的碧波/雅江上游的青秀/会被沙漠淹没”。这样的文字,虽然没有技术上的炫耀,没有修辞上的挖空心思,只是站在一个个体的角度,对无穷无尽的沙漠,对艰难行走的马泉河,对神奇而美丽的大自然进行回眸与眺望,由于诗人感情投放饱满、浓烈,于是一些场景,一些细节和小节让读者记住了。也让我们向那些在普通人们视野之外的劳动者、那些默默无闻的面孔,那些叫不上名字的身影致敬。

  整首作品创作风格相对恬静、平和、沉潜心灵,语言洗练,修辞讲究;诗作能以简单的形式,并不复杂的走笔,负载了本真的生命的质量,细品慢嚼,就能感受到这首作品的穿透力、感染力。

 

仲巴的沙漠

 

作者:丁勇

 

仲巴的沙漠

每一次见到

我的心里

都非常难过

难过的理由

不知道为什么

那连绵的沙

包围着马泉河

马泉河的水

泛起蓝天一样的碧波

一边是水的清秀

一边是沉寂的沙漠

无形的压力

让我的情感

不堪负荷

沙丘连着沙丘

不尽的荒凉

在眼中流

我的心情

拒绝承受

又不得不承受

天空中弥漫着

淡淡的忧愁

沙漠的边缘

一个个方格

压住了沙丘

公路护坡上

人工种植的小草

一派青悠悠

路旁的小村庄

一棵棵小树

精神抖擞

沙进人退

失去了势头

昔日移动的沙丘

在人工治沙面前

一步步退后

不再乱跑乱走

沙漠在缩小

绿植在增多

沙漠的荒凉

被一片片绿叶

一棵棵小草

不停地带走

也渐渐带走了

我心中的愁

仲巴沙漠

地处雅江上游

没有碧水注入

奔腾的雅江

就没有清澈的歌

沙漠的自然景观

让我莫名地难过

人工治沙的成就

让我兴奋难收

真想再看一看

仲巴的沙漠

看一看那里的人们

在海拔四千七百米的高度

如何与荒沙战斗

如何取得治沙的新成就

我再也不担忧

马泉河的碧波

雅江上游的青秀

会被沙漠淹没

 

白衣天使,人间的度母

——浅析罗桑梅朵诗作《天使在高原》

 

作者:史映红

 

  罗桑梅朵的《天使在高原》给我们呈现了诸多元素,品读中、沉思间留下较深刻印象,其一:诗歌第一节,诗人描写藏北高原的冬天和雪景:“白雪皑皑,茫茫草原上,牦牛艰难行走”;这一简洁表述,就充溢着诗人对苍茫青藏高原美轮美奂雪景的回望。大美风光之后,隐隐流露出苦难和悲悯意识,甚至忧伤,诗人将苦涩与爱恋的内核植入这片土地,是啊!这片高耸之地,生也艰难,死也悲壮,但它是我们的父母之邦,无论走多远,走多久,即便到了天涯海角,永远摆脱不掉的还是雪山情怀,故乡情结。

  印象二:明代学者庄元臣在《叔苴子》里说:“作文之家,贵意到而句不到。作书之家,贵趣到而笔不到。作绘之家,贵精到而象不到”。诗歌第二节,正因为第一节完美铺垫,比如“白雪皑皑、牦牛艰难行走”,即便山高路险、眼前苍茫,但“救护车冒雪飞驰,蓝灯闪烁,十字鲜红”;为什么?因为要救治一个病危的牧区深处的藏族孩子;这里,对生命的尊崇、敬畏,对一个牧区普通家庭幸福和未来的巨大担忧,牵动很多人的心,他们万分焦灼、各方协调、争分夺秒;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加以诠释,把民族情深和友谊之光体现的淋漓尽致。整节视觉清晰,画面感强烈,动态十足;字里行间有一种急促、紧促的节奏感,那就是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生命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崇高理念和精神彰显出来,这是这首作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印象三:整首作品,诗人给读者一个个画面,冬天、藏北、大雪、孤单而疾驰的救护车;牧民家里:“焦灼的阿妈,双手合十,期盼白衣天使”。我们把这两个画面进行对比对照,就很让人动容,映射出高原医务工作者牺牲个人安全,救助别人平安;牺牲自己与家人的团聚,换来更多人的幸福与健康,这种奉献精神、大爱精神、救死扶伤精神多么可贵。整首诗语言简洁凝炼、质朴纯净;诗的氛围既有画面上的广袤、宏阔、苍茫,又有情感上的跌宕起伏、紧迫有序,达到画面感的直观和情感抒发上的饱满。

  我的学兄原上草曾说:“低处才是人类精神生存的沃土,才是梵•高的向日葵发出璀璨光芒的土壤所在”。这首诗诗人在细节、小节的把握和描摹上动了脑子、下了功夫,也正是这些元素感染了我们。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铁凝主席说过:“文学应当有力量惊醒生命的生机,弹拨沉睡在我们胸中尚未响起的琴弦;文学更应当有勇气凸显其照亮生命,敲打心扉,呵护美善,勘探世界的本分”。我认为罗桑梅朵的《天使在高原》较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天使在高原

——双湖救援有感

 

作者:罗桑梅朵

 

冬日的藏北

白雪皑皑

茫茫草原上

牦牛艰难行进

忽隐忽现

忽远忽近

 

青藏公路上

救护车冒雪飞驰

蓝灯闪烁

十字鲜红

 

山啊!你为什么那么高

路啊!你为什么那么远

雪啊!你怎么越下越大

心啊!你怎么越跳越快

 

远方

焦灼的阿妈

双手合十

期盼白衣天使

腾云而来

降临毡房

驱走纠缠孩子的病魔

 

阿妈别慌张

我们来了

孩子别哭泣

我们来了

这里有丹心妙手的援藏华佗

这里有仁心仁术的雪域门巴

 

杏林春暖

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

手到病除

我们一次次创造生命的奇迹

为的是

解除你的痛苦

看到你的笑脸

 

哪怕

家有宝贝嗷嗷待哺

哪怕

身后双亲苦苦牵挂

只要你健康平安

我们愿做傲雪凌霜的雪莲花

迎风绽放

无怨无悔

 

且行且走,遥望乡路

——浅析拉旺诗作《乡愁》

 

作者:史映红

 

  自古以来,描写乡情、乡思、乡愁的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时光过去了数百年、上千年,一些名家名篇,人们还能耳熟能详,传唱吟诵,经久不息。宋代文豪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里怅然感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那种羌笛悠悠,天寒地冻,霜雪飘零的漠漠北方大野,就出现在我们脑海,而诗人正戍守边疆、军情急迫,身不由己,这是一种思念。

  唐代边疆诗人高适在《除夜作》里寂然写下:“人烟落日是天涯,望及天涯不见家”,那种夕阳西下,落日如血,百鸟归巢,群鸦返林,远在异乡漂泊的游子,触景生情,遥望家乡方向的惆怅和内心的孤寂,令人动容,这是一种思念。

  唐代大家柳宗元在《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里怆然写到:“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海风凄冷,大海苍茫,海边崖壁峭立,岩石如剑,而出生于北方的诗人,遥望万里之遥的故乡,惦记家中老小,归期未知,归程杳杳,思乡与寂寞日夜相随,失望与绝望相互交织,这也是一种思念。

  拉旺的乡愁里,有“无尽的田野和高大的柳树”,有“白云与桃花环抱的地方”,当然,还有“深情的炊烟”。诗人紧紧抓住属于家乡最常见的几个元素加以描写;有时候,文学作品能打动人心的,不是高深奇绝的华丽辞藻,不是满纸云烟的高阔吆喝,而是一些平常的事物,一些平静的语言,一点出其不意的音符,比如“田野、柳树、白云、小路、牧歌、牛羊、桃花、炊烟、小溪”等。

  怀恋乡土,思念家乡,进而思念家乡的现在,也怀念家乡的过去,让读者眼前一亮,比如“那时,没有车水马龙,偶尔,一辆久违的汽车,满载着眷恋”。记忆斑斑驳驳,记录点点滴滴,却激发起很多人心灵深处的共鸣。出走时的脚步,漂泊中的孤单,异乡的苦楚,回家的路程,在深夜的梦里,在“深邃的天空”,在“尼洋河的倒影里”,在“鹰的翅膀上”。真挚真诚,朴实无华,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和场景描摹,总是给读者舒展自然、感同身受和似曾相识的感觉,内心的共鸣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

  突然想起散文家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里的一句话:“我熟悉你褐黄深厚的壤土,略带碱味的水和干燥温馨的空气,熟悉你天空的每一朵云、夜夜挂在头顶的那几颗星星。我熟悉你沟梁起伏的田野上的每一样生物、傍晚袅袅炊烟中人说话的声音、牛哞声、开门和关门的声音……”

  拉旺的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走笔从容,生活气息浓郁,细节小节刻画到位,读起来感到亲切、亲近,他写自己的乡愁,也在写很多人的乡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我认为他做到了。


 

作者:拉旺

 

我的乡愁里

没有大海,没有帆影

更没有旧船票

只有无尽的田野和高大的柳树

一群鸟飞过

白云与桃花环抱的地方

深情的炊烟

涂抹莼鲈之思

那时,没有车水马

龙偶尔,一辆久违的汽车

满载着眷恋

经过田边的柳

林风久久地吹拂那些枝叶

以及青稞、蒲公英、狗尾草……

那么多不知名的花草

向每个回家的孩子点头问候

那时,总是喜欢

在尼洋河的倒影里

寻找深邃的天空

在鹰的翅膀上

丈量回家的路歌秋天,那一缕乡愁

 

  史映红:男,汉族,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