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史映红微诗评三篇(之五)

史映红微诗评三篇(之五)

 

一粒青稞或很多青稞

——浅析亚依诗作《一粒青稞睡在家乡的掌心里》

 

作者:史映红

 

  众所周知,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突飞猛进,人们的思维模式、消费理念和道德观念也在急剧的转变着,这个时候,GDP的增长与增幅,5G的应用与普及,一些国家项目、重大工程的进展与竣工,一些富可敌国的时代弄潮儿的资产与排名,甚至别墅与豪车、高档消费等常常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谁还在乎小事物?还在乎一粒青稞,或者说青稞的前生往事呢?

  但是珞巴族诗人亚依就关注了,我在品读《一粒青稞睡在家乡的掌心里》的时候,想到了很多,首先想到了一粒青稞的小,它的小可以忽略不计,一只小鸟都能吃很多粒,或者说很多粒青稞撒在那里,人们甚至熟视无睹。我又想到一粒青稞的大,耐寒、耐旱,在贫瘠酷寒之地默默生长的青稞,迎风斗雪的青稞,春播秋收,周而复始,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养育了同样吃苦耐劳、隐忍坚毅、剽悍果敢的高原各族人民。我还想到一粒青稞一生的短暂,发芽抽穗、扬花灌浆、颗粒归仓,仅仅也就半年;但我又想到了它的长,它曾“长在‘文成公主’走过的路上,长在‘格萨尔王’驰骋的神话里,长在‘聂赤赞布’脚下的第一块田地上”;它坚挺着,摇曳着,见证了高原各族人民从少到多,由弱到强,从原始荒凉走向繁荣昌盛的漫长岁月。在这一节里,诗人亚依都写到了,写到一粒青稞的普通、平凡、渺小和随处可见;但又写到它的博大、久远和并不平凡;诗句真挚,词句恰当,旁征博引,引人入胜。

  “这粒青稞/被劳动者种过/被红扑扑脸颊的百姓吃过/被咿呀呀发声的婴儿吸食过”,第二节里,亚依接连使用了排比句式,可谓浅显直接、直抒胸臆,通晓明白。很多时候,不少人说文学和诗歌创作是属于少数人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高不可攀的,但我一直执拗地认为,文学和诗歌创作只不过是人们对一件事、一段生活、一个感悟、一个历程的记录和有感而发,当然要加上诸多必要的修辞技巧和写作方法。

  紧接着亚依写到:“这一粒青稞/在院子的枯井边生长过/在戍边战士的身边生长过/过客吃过/战士吃过”。诗人在一丝丝情愫的描摹与捕捉中,在一个个画面的叙述和呈现中,把青稞的平凡、普通、孤单一一展现,又把青稞的付出、奉献和伟大加以讴歌;反哺之情,感恩之心,家国情怀跃然纸上;诗行间隐含着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有时候这种纯粹的、抒情的、叙述类的诗歌不好写,但亚依灵活应用了通感、排比等修辞手法,让诗句显得舒展自然,节奏明快,既有切入生活的纵深,又有横及历史和时空的广度与宽度,折射出诗人敬天悯人、崇尚自然、感恩天地的广博胸襟。

  作品第三节:“这一粒青稞/勾起妈妈的味道/这一粒青稞/是我童年的味道/也是你我记忆的味道”,读到这一节,突然想起文豪茅盾先生的几句话:“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一个只有游离家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意点而给予了我们”。这首精致的诗歌,我认为不仅仅给了我们“好奇心的餍足”,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们“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释放出一种独特的乡土气息,或者说情怀:普通却伟大,持久而动人,非常具有个性色彩。

 

一粒青稞睡在家乡的掌心里

 

作者:亚依

 

从高山降落的一粒青稞

落在你的院子里日日夜夜生长着

长在《文成公主》走过的路上

长在《格萨尔王》驰骋的神话里

长在《聂赤赞布》脚下的第一块田地上

 

这粒青稞

被劳动者种过

被红扑扑脸颊的百姓吃过

被咿呀呀发声的婴儿吸食过

就是这一粒青稞

在院子的枯井边生长过

在戍边战士的身边生长过

过客吃过

战士吃过

 

这一粒青稞

勾起妈妈的味道

这一粒青稞

是我童年的味道

也是你我记忆的味道

 

边关•雪•战士

——浅析王文才作品《萨嘎雪》

 

作者:史映红

 

  这里有最干净的雪,有最凛冽的风,有最偏远的路,有最高耸的哨所,当然,还有最火红的国旗,最坚挺的界碑,最美丽的青春。这里也有最质朴的牧民,最纯真的信仰,最和谐的军民关系,最熨帖温馨的家,它的名字叫边关。边关因祖国而宝贵,边关因祖国而骄傲,边关因祖国而自豪,因为无数战士,这里近乎神圣。

  品读王文才作品《萨嘎雪》的时候,我内心是激动的,这个激动当然不是说作品本身的构思有多么奇绝、精妙;走笔有多么神奇、绝伦。而是因为诗人笔下的场景和元素我无比熟悉,多年前,我与王文才一样,一样在最偏远、高耸的边关,一样勤勤恳恳地站岗、放哨、执勤,一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远望、思乡、写诗。“大雪封山/对哨所和兵来说/最适合品味/品味雪/无穷无尽的白/这静止的羊群/团结得让人窒息/品味风/它们助跑着/比赛吼叫,追赶爱情/兵必须聆听杂音/青锋/随时出鞘”。这首拙诗就写于那时,诗名为《品味》;静静吟诵的时候,似乎又回到那段难忘的戍边岁月。

  言归正传,一起来品析王文才的《萨嘎雪》,第一节诗人如数家珍,交代了边关边陲、蓝天白云、草场河流、雪山营区,还有时常与之相伴的大风大雪,风是“风沙欲要刮飞铁皮屋顶”;雪是“瑞雪在冬夜降临边关小城”;描写形象生动,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弥散着勃勃生机、家国情怀和在苦不言苦的昂扬斗志。诗句清纯、干净,语言简洁、干练。就像诗人所处的营区和战士宿舍那样,整齐划一、有条不紊、简洁有序。

  在细品慢读第二节的时候,脑海里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一幅画,或者当下非常流行的短视频,宁静、圣洁、纤尘不染。进而给人以温暖、和谐、安宁的心灵感受。给读者这种感觉的是源自诗人细致入微地描摹;是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的恰当使用,比如“毡房、营房、温暖、梦乡、牛羊粪炉火、氤氲、覆盖、滋润”等。整节围绕着“雪”铺排开来;雪在诗中有一种孤绝之美、静谧之美、清冷之美。从走笔中,能清楚地看到诗人当时的情愫、情感、情怀体验。

  第三节诗人意犹未尽,继续描写雪,走笔疏淡自然,却又浑然一体,能感觉到本节有一种内在流动的音乐感,步步推进,环环相扣;究其原因,是诗人一连串的动态词句的大量使用,比如“捎来吉祥、降服冠状毒魔、捂热钢枪、慰藉了乡愁、从四面八方归来、与经幡窃窃私语、投入岗日伦布母亲的怀抱、与雅鲁藏布恋人热吻、熔化、为冰山雪莲添加营养”等。给读者既有一种只属于苍茫边疆的粗粝雄伟之美,又有一种铅华褪尽之后的圣洁之美。诗人把粗犷雄阔与细腻婉约结合的恰到好处。

  写作、写诗,个人拙见,有些景致,有些感觉,其实并不需要多么高超的写作技能,诗人用慧眼和灵性把此情此景记录下来就可以了,简洁、纯粹、直接,带足、带够情感,仅此而已。

这首诗最后一节看似平常,是诗人对驻地的期许和展望:“来年青稞丰收满仓、牧草葳蕤茂密、牛羊膘肥体壮、酥油茶香将寒冷挡在屋外”等,但是它出自一位戍边战士之手,就让人觉得弥足珍贵,我们会不自觉地想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唐•王昌龄《从军行》)的悲苦守护;会想到“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唐•高适《塞上听吹笛》)的仰天盼归;还会想到“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唐•李颀《古从军行》)的孤寂守望。凭心而论,并不出众的诗行,却充盈着满满的、浓浓的真诚和忠诚,这种情怀,这种爱恋,是鱼对水的爱,是种子对土地的爱,是儿子对母亲的爱,是战士对钢枪、界碑和国旗的爱。

  高原、边关、军营、哨所、界碑,这都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矿,期待年轻的王文才在军旅之路和文学创作之路上彼此关照,走得坚实、铿锵,走向优异、优秀。

 

萨嘎雪

 

作者:王文才

 

雪山云朵亘古的白

天空纯净蔚蓝

加布河蝶变哈达连着营区和驻地

风沙欲要刮飞铁皮屋顶

瑞雪在冬夜降临边关小城

 

雪落在毡房,落在营房

静寂了寒夜,温暖了梦乡

牛羊粪炉火的清香氤氲高原

雪花覆盖尘埃,滋润了冻土

 

雪在世纪初年捎来吉祥

祈愿冰封降服冠状毒魔

雪捂热钢枪,慰籍了乡愁

飘飘洒洒从四面八方归来

妙曼风中与经幡窃窃私语

投入岗日伦布母亲的怀抱

与雅鲁藏布恋人热吻、熔化

为冰山雪莲添加营养

广袤疆土储蓄生命能量

 

来年青稞丰收满仓

草原牧草葳蕤茂密

经雪水洗理的牛羊膘肥体壮

酥油茶香将寒冷挡在屋外

穹宇弥漫飞雪,村庄隐约飘来天籁酒歌

萨嘎一夜之间醉美了

战士的脸颊绽放格桑花开

格杀声震彻云宵,国旗猎猎

在雪风中飘扬绽放光彩

 

七月,为母亲举杯

——浅析高扬作品《向妈妈致敬》

 

作者:史映红

 

  众所周知,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党,共产党员人数已经超过9100万,基层党组织已超过468万个。2021220日上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习主席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每一个中国人都欣悦地看到,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像一棵硕大的古松,郁郁葱葱,气势恢宏,巍然屹立。像一轮正午的太阳,熠熠生辉,光芒万丈,普照乾坤。

  在这个万众喜庆的日子里,诗人高扬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写下《向妈妈致敬》,与其说是一首祝福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诗,还不如说是诗人为百岁母亲举起的庆贺的美酒,这杯酒清冽、甘甜、芳香四溢。第一节,诗人用欣悦之笔,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喜庆之心,激动之情。“今年是您的百年华诞/拿什么献给您/我亲爱的母亲”,紧接着回答:“作为儿子/在您的生日来临之际/我毕恭毕敬/虔诚地向您掏出/一颗火红的心”。尊崇、敬重、爱戴、喜悦都包含了。诗人走笔浑厚苍劲,洋溢着勃勃生机,充盈着一股酣畅淋漓的气势。

  第二节伊始,诗人写到:“从牙牙学语起/父辈就为我注入/您的基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自己的祖国”。童年,是萌动的种子,童年,是稚嫩的幼芽;童年的启迪,注定刻骨铭心;童年的教化,注定影响深远。“我喜欢上了红色/党旗、国旗/共青团团旗/少先队队旗”。这些火红的颜色,就是红色的传统,红色的传承,这些生生不息的基因,就是共产党人的图腾和精深血脉。诗人下笔轻盈、从容,把对中国共产党的爱,把对伟大祖国的爱描写得持久、真挚、真诚。

  第三节诗人剑走偏锋,通过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引用,强化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进一步认识,党的诞生,党的历史,党的足迹;进而知道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新中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结果,是一批又一批视死如归的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紧接着诗人用“红领巾”这一物象,表达了共产党的伟大,新中国的来之不易。进而表示:要“学好文化/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决心。这一节在结构上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在情感表达上直抒胸臆,朴实无华。

  诗人在第四节使用“求教于民、历练心智、在田野中寻找、探求民意村情、洗去一脸书生气、拥抱时代、点燃未来”等词句,看似琐碎、细微,甚至似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却能起到以小见大、窥斑见豹的作用。既写出了对党的万分尊崇,又写出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殷殷爱恋。诗人在这一节行笔过程中不矫情、不虚饰、不粉饰。给读者的感觉是直言不讳,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诗歌结尾,高扬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与第四节在描写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在党言党、在党爱党、践行党的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爱镌刻在心上、脐带连接母体、永不停歇”等词句使用。表达了诗人知党、爱党、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是纯粹的、饱满的、不夹杂任何杂质。是的,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永不缺失的精神食粮;是共产党员脊骨里不可缺少的钙质;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强大的精神依托。

其实,关于祖国、国家、民族、人民、中国共产党等这样题材的作品不好写,很容易落入侃侃而谈、泛泛空洞的所谓“宏阔抒情”的俗套。但是高扬能从细微之处着手,从情感微澜处落笔,让整个作品倾向于一种质朴、脱俗的表达;加上诗人在结构上的合理铺排,断句和节奏上的巧妙处置,读起来朗朗上口,不失分量,精致有序。这首诗既是一首适合朗诵的诗,可以感染很多人,又是一首适合慢慢品味的诗,可以沁入心扉。

 

向妈妈致敬

——献给伟大的党百年华诞

 

作者:高扬

 

又是一年七月至

向妈妈致敬

今年是您的百年华诞

拿什么献给您

我亲爱的母亲

火红的岁月

注定是火红的年代

火红的年代

必定染就火红的基因

作为儿子

在您的生日来临之际

我毕恭毕敬

虔诚地向您掏出——

一颗火红的心

 

从牙牙学语起

父辈就为我注入——

您的基因

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自己的祖国

走人间正道

堂堂正正做人

从此

我喜欢上了红色

党旗、国旗

共青团团旗

少先队队旗

为我照亮了认识世界的——

眼睛

 

步入小学了

我学会的第一首歌

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我渴望得到的是

用先烈鲜血染红的

红领巾

看着飘荡在胸前的它

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我心中是无比的

骄傲和喜悦

学好文化

报效祖国和人民

是我幼年时

对您表达的决心

 

进入青少年了

我积极响应您的号召

到广阔天地/求教于民

历练心智

在田野中寻找——

课本外的知识

探求民意村情

洗去一脸书生气

对着团旗高唱——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

光荣啊

中国共青团

母亲用共产主义

为我们命名

新的世界

用青春拥抱时代

用生命点燃未来”

走上工作岗位了

带着初始的向往

我祈盼着投入您的怀抱

努力工作

艰苦奋斗

无私奉献

严于律己

把人民时刻装在心里

终于得到您的认可

成为了您的儿子

一名光荣的——

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党言党

在党爱党

在党信党

在党就要践行党的宗旨

您为儿女们提的要求

我时刻牢记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我用您的理论武装头脑

用您的纪律要求自己

把您的爱镌刻心上

犹如脐带连接母体

您是我永远的信仰

跟着您

纵使有千难万险

我浑身上下都力量无比

您的旗帜

让我勇敢刚毅

将坚定地走您所指引的路

永不停歇

 

领袖把舵领航

弘扬红船精神

启航新征程

中华巨轮

破浪前进

 

  史映红:男,汉族,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