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自我质疑的理性思考之作
作者:耿占春
收入沙克《诗意的运河之都》这部诗集的作品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年,诗人记录了个人的精神生活轨迹,也清晰地展现出社会生活史的变迁,后者与运河、与淮安这片土地密切相关。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时间节点上的诗歌感受到诗人对社会生活史的自觉书写。沙克写于1988年的《内陆河……》展现出来的主要是传统生产方式和农耕生活,到了十年之后的诗,诗人说“请允许我用颂词……”来书写生活世界,而在2018年的作品中,如《窗口》一诗则以淮安本土经验为载体展现了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
对沙克来说,他表现个人内心生活的诗作如《我》《在母语中生活》等一系列作品则能够更深刻地折射出社会历史变迁,及其通过自我质疑所表现出的理性思考。这些诗作把自我视为时代最深刻的表象,因而诗人的自我质疑也就隐含着一个时代最隐秘的问题,由此,他对诗歌、语言和美的颂扬也就隐含着对生活世界的最高肯定,诗人得以把批评的激情与赞美的热诚统一起来。
我倾向于同意与会者的如下意见。2020年出版的《诗意的运河之都》是史上首部书写运河主题、淮扬文化、淮安地域的个人诗集,历经了当代诗歌从朦胧诗、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完整阶段,写作精神从朦胧青涩、自我觉醒、置身日常、自主反拨,到艺术至上的低温叙事和正反抒情,以及生命、自由、美与爱的现实之在和哲学之思,呈现出从自发、自觉到自在的写作状态,富于现代性体验下的人文良知和使命担当。在他形成自我诗学的脉络路径中,附带着对主体意识形态的独特阐释,可以直白如口语自白,可以隐喻至灵异幽光,在语言原创性、思想先锋性、技法独到性、叙事细节性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过程中,缔结成《诗意的运河之都》里风格鲜明的非沙克莫属的命运和人生。
辨其诗学路径和主要的文本风格,我觉得《诗意的运河之都》是一部常常以自我质疑对生存处境作终极追问的理性思考之作。
作者简介:耿占春,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诗歌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诗学研究、叙事学研究、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研究。著有《隐喻》《观察者的幻象》《话语和回忆之乡》《叙事美学》《退藏于密》《失去象征的世界》等多部专著。获第七届华语传媒大奖年度批评家奖项,文学报新批评奖,扬子江诗学奖,十月文学奖等多项奖项。担任国内多个诗歌奖项的评委。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