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我与许峰的师友情

我与许峰的师友情

 

作者:夏志红

 

  许峰老师是我生命中的贵人、精神上的导师、文学路上的使者、生活中的挚友和在人生旅途中的领路人。他的一些优良传统和作风,直接或间接都在影响着我。君子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在他的身上,得以极大的体现。做为他的战友和兄弟,他的这些言行,也潜移默化地转移到了我身上,我时时以他的一些行为准则来为标杆,严格要求自己。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每个人的成长其实都是大致相同的,从成长到成熟,要经历无数个驿站或路口,每个驿站或路口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这些都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生命历程,只不过益者成了风景,损者成了历炼。它像一面镜子,照射出人性中的善恶与美丑。

 

  应该说我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在每一个重要的关卡节点,总会有贵人相助。盘点我一生中自己命运转折的节点,除了有自己的努力之外,也有贵人相助的结果。时过经年,年过半百,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有所思亦有所想。我命运的转折点,大致有三:首先是自己的努力;其次是遇到贵人帮忙;然后才是修心守正的守候!我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儿子,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几十年的光景,慢慢成长成了部队军官,文学追梦者,央企高级政工师,也算是心如己愿了。尽管在成长的过程中有风风雨雨,有坎坎坷坷,有道不尽的辛酸与辛苦,但相对于我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来说,是苦后回甘,知足常乐。但今天的这一切,回想起来,还是萌生很多感慨。当兵的第5个年头,也经过了刻苦的军事训练,但也依然无法考上军校。在这种情况下,超期服役两年,成为军官,就成了我执着追求的目标、矢志不渝的动力。因为这是我唯一能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在多少个白加黑的日子里,在训练场上的挥汗如雨,在宿舍里的笔耕不辍,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自己的努力和许峰老师等一众师友的帮助下,我的文章频见报端,先后在《解放军报》《战士报》《南方日报》等军内外报刊上发表了几百篇文章和诗歌,题材大都是描写部队的精神风貌,讴歌真善美,而我也终于转成了士官,真正告别了退伍回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身份。

 

  遇到许峰,是我命运转折的重要节点。1989年底的那场改革,停止了若干年后士兵直接提干政策的适度恢复,部队从那些军政优胜的训练尖子和特殊人才的战士中每年可按一定指标直接提拔一些军官,这给了很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一种奋斗追求的机遇和动力。在这种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而最为关键的历史性时候,我的人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这个时候,我们42军来了一个很牛逼的新闻干事。这个干事也是农家子弟,他的成长堪称一部励志传奇。他就是许峰,这个来自兰州军区司令部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毕业的新闻人才,听说是当时中央委员集团军雷鸣球政委直接从广州军区宣传部接回来的。许峰是湖北人,湖北人在世人的心目中,都是很精明的那种。“天下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大抵也是湖北人最妥贴的称谓。许峰老师当然精明,不精明怎能成为在全军名气很响的新闻干部之一,转业到地方后又成了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很有名望的行政工作者,以及政府里舞文弄墨的笔杆子,退休了,短短三四年竟又成了有名的作家和诗人。但许峰老师除精明外,更多的是宅心仁厚,是一位慈祥忠厚的长者,也是一位正义善良的文人。我能遇到他,是上天给我最好的馈赠,他也是我生命中遇到的贵人。 

 

一、初识许峰,印象一个词:真心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湖南涟源的农村,那是个还在闹饥荒的年代。高中毕业那年,我没考上大学,父亲出于家庭经济考虑,不想再送我复读。我一咬牙,告别了心爱的课堂,背着书本就来到了部队当兵。本想通过部队这个大熔炉的锤打锻炼,以自己相对厚重的文化底蕴,考上军校,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圆大学梦,但我由于我在高中时学的是文科,数理化相对薄弱,所以考军校时,这几门课成了我最大的瓶颈。以至到了后来,我跳出农门的唯一希望,就只能寄托在刻苦训练、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上,真可谓是华山一条道。但常言说得好,上帝在关闭一扇门时,却也同时开了一扇窗。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期间,我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大批新闻、文学作品,也为自己的人生迎来了第一束曙光。那年,广州军区为了解决新闻干部短缺的问题,专门拨出一批从战士报道员中直接提干的指标,我所在的集团军分到了5个名额。当时的军长陈显华将军,政委雷鸣球将军,知道这几个提干指标的珍贵和专用性,专门指示政治部人选、考试统统由宣传处报道组来定。入围的人中,有我一个,但政治部和干部处有那么一两个领导,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就是要插手这次新闻干部提拔,并想把我和另一位报道员拿掉。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全权分管这项工作的许峰老师站了出来,他先是有些世故的从自己家里拿出两瓶档次较高的白酒,让我给一个从中作梗的领导送去,继而将此事直接向雷政委作了汇报。雷鸣球政委也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我的文章,在得知我的情况后,拍案而起,说:“搞新闻的提干不提夏志红,莫得搞头!”我这才顺利提了干,转业后又调到中山继续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事情虽过去三十多年了,但当时那温暖的一幕幕,一直让我铭记在心。每当我想起那些往事,我的心就开始沸腾,感谢许干事的公平正义和无私相助;感谢雷将军的大义凛然,他们都是我人生的良师益友。 

 

二、恩师许峰,印象一个词:真情

 

  提干后,我又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大考。我从桂林陆军学院集训回到了部队,按规定到基层一线任排长锻炼。刚下去不到一个月,军部下发通知叫我去惠州军部采访。我知道这肯定是许干事给我的新任务。于是,我立即赶到惠州,住在招待所里,釆访的对象是惠州警备司令部班长何自伟,是一篇人物通讯,还有173野战医院陈庆仁的消息稿,时间紧迫,从釆访到出稿仅仅三天的时间,但由于有许干事的指导,作品《刚阳正气歌一一记惠州警备司令部警备班长何自伟》(和许峰老师合写),刊登在《战士报》第三版;同时,我独写的《高薪聘不走爱心献军营   173医院二内科主任陈庆仁值得一“庆”》刊登在《战士报》第一版,并荣获年度好标题奖。当我的这些文章出来之后,一些搞新闻的前辈纷纷表示说:“夏志红采写的新闻,快,狠,准,精,有许峰的味道。”从此,在我的文字里,许峰老师留给了我心灵上一生难忘的烙印。也正是这些印记,他也很高兴,有时还亲自带我一起去釆访。这份师友情,一直贯穿了我们以后的整个人生。新闻黄金五年,我和许峰老师建立了革命感情,在许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成功合作,也进行了新闻线索碰撞,亦师亦友的感情直到他1993年转业,我也因调广东省军区后勤部负责新闻报道工作调令受限,让我变得灰心丧气,1994年部队从罗浮山调驻深圳特区龙华后,1995年拒调42军某处而坚定了转业念头,一波三折碰碰撞撞经过三年的磨难,于199810月终于脱下心爱的军装,转业回到故乡娄底又调到中山工作。一日为师,终生受益。我和许峰的投缘,缘在于我们有刚正不阿的相同性格,缘在于我们有不向命运和权贵低头献媚的勇气,缘在于我们有不为苍蝇小利弯腰的定力,缘在于我们有广阔的胸襟和广袤的格局。在当时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大潮背景下,能保持这种纯洁的官兵感情和师友情谊,真的值得永远珍贵!人品如文品,这两个楚国人的风骨和筋骨是生在骨头里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我那是真穷。我1987年参报广州军区暨南大学新闻系代培班考试,因有人诬陷我参与伙食不好甩盘子吵事名额被取消后,1988年又再次参加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的军校考试,因731日之前借不到去广州的路费(那里只要有10元就可以来去广州自由)加之政治处值班有一干事错把731日之前去广州军区新闻处面试的通知时间私自改为82日前,当我过完八一假期高兴地赶到广州时,却错过了剪报本加分的机会又没有被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录取,时任的新闻处干事张智猛(曾任驻澳门部队少将政委)对此非常婉惜,急得一个劲地猛拍我的肩膀安慰。所以,士兵提干是改变我命运的最关键点,它的过程和结果是我人一生中最难忘的事。在提干遇阻时有人叫我给一位领导送点礼说明下自己的情况,可那里我刚借人家300元结婚啊,手里抓到电报从湖南家乡赶去军里考试时身上只有20元钱啊。当时许峰老师知道情况后,急急地把我带到他家里,狠狠地在抽屉里拿出两支收藏的高档酒叫我送出去。当我到那领导家听完领导的“自己的再努力也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年轻人好好工作吧”教育,我的提干尘埃落定后躲在招待所旁边的水渠里哭了好久,现在回想都真感动和心酸啊!后来我顺利提干后,就发誓再不为任何个人前途和私事去送礼,这一“毛病”一直坚持到现在……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许峰老师,事到今天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要真诚地对你说声:对不起您这首长,我们一起共事时从没请您吃过一次饭,抽过一支烟,送过一个水果,一直到我转业回地方工作。作为一名合格党员,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固执的原则坚持得很好,扪心自问,绝不后悔,至少我没腐蚀我们队伍中的任何一位同志,当然,我也没有被任何人腐烂掉。 

 

三、诗友许峰,印象一个词:真性

 

  文化是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积淀的过程。每一个人的成长进步过程中,文学都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初心梦。在中山工作的日子,在部队的那种优良传统和写作热情却一直保留了下来。为时代而歌,为生活而诗!退伍不褪色是我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锻打出来的本色,也是许峰老师言传身教的结果。做为一名新时代的军旅作家和诗人,敢于参与现实生活,敢于大胆的歌颂美好的生活,敢于说话,敢于发声早已融进了血液,成了我一生的追求。我认为,美好的作品,也一直在激励着前行的我,比如贺敬之的“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些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诗歌,这些著名诗人的伟大作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斗拼搏,实现和传播了人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包括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和杨克的《我在一棵石榴里看见我的祖国》,特别是丘树宏的“文颂改革,诗以咏志”现象。所以,我们诗人更应坚定信仰,坚持理想,脚下有泥土,胸中有格局,格物致知,修心守正,立德铸魂,写出人民喜欢的作品。近年来,我心梦故乡,身在中山,真情实感地创作出版了诗集《经过爱情》《花山岭》《他乡是故乡》,编辑出版了合集《新时代新生活》《诗意红木红——百名诗人咏中国特色红木小镇大涌》,还创办了《新时代湾区文学》微信平台,目前坚持几年发表近1200期,团结了全国,特别是大湾区一批含金量高的名家和文学爱好者,为广东,为中山的文学事业作了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尽管我没有那样许峰的才气,但我们都是军人出身,有楚国人的风骨和筋骨。虽然在需要左右逢源,需要相对圆滑的人情世故里,我吃了不少苦头,但对文学的初心始终未改。还有这些或许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的“狗屁”文字,也让我先后加入了中国散文学会,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广东省作家协会,湖南省诗歌学会。而且还团聚了一群喜欢文字的、生活工作在大湾区的战友和老师,在我搭建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平台后,很多德高望重的老师和战友们,如散文家高凯明、李清明、唐松明、周德国、刘圣清、王景喜、杨秀东、刘承伟、黄兴团等都纷纷赐稿,以“团结就是力量”的军队作风,迅速支撑起“新时代湾区文学”的高度和格局,后来就连一些文坛的名宿名家如谭谈、王跃文、杨克、梁尔源、丘树宏、胡红拴、吕茹等也加了进来,赐以新作予示支持。

 

  “人不在一起,心却是永远相通的……”许峰老师转业到惠州工作后,特别是晋升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后,由于政务繁忙,我也由于要负责单位企业内部报的编辑和新闻宣传工作,俗事缠身,亲密交往少了,但逢年过节的电话问候,已成了铁打的定律。近五年来,我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喝酒抽烟、长时间思考问题,而又拾起了丢失近三十年的朦胧诗歌写作。没想到“闲不住”的许峰大哥退休后,却近乎疯狂地爱上了不拘一格的古体诗歌创作,山川、大地、河泊、宇宙、花木……成了他思考社会和人生的对象,一首首空灵、大道、哲学的诗作“天马行空”“横空出世”,惊醒了梦中人,启迪了世人。由羊城出版社201910月出版的《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以其“真”“情”“性”“诚”的诗风迅速引起了诗歌界的关注和评论。他的百座名山咏的诗集,又在紧锣密鼓的筹划出版中。“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写到这里,我不由地想到了路遥中篇小说里的故事。许峰老师和我一样,都是农家子弟,也是通过顽强拼搏而得到的人生,在他点亮自己的同时,又照亮了别人,这种可贵的本质,值得我一生去学习、追寻!在当下的诗歌创作过程中,真正能俯下身躯,从繁杂的生活现场和自身的人生轨迹中锁住切入口,书写反映日常和情感的诗篇从而引起读者广泛共鸣的并不多,许峰老师的诗歌做到了。他摒弃虚空和高蹈的宏大叙事手法,用大方得体的姿态展现内心真实想法,坦荡真诚,叙述中抛出与现实零距离的思考,触动麻木的人心再次复苏,让读者明了诗歌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思绪律动,不仅仅是情感波澜的抒发,而且充满哲理和思考。许峰的诗歌印证了一个生活和诗歌的真理:诗,你写就有,你不写依然存在,世间万物皆是诗,诗就是诗,古老而日日新。祝诗友许峰老师的诗更能独挡一面,如他的人品一样,真正发挥其正能量作用,实现许峰的夙愿——“立德、立功、立言”。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