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岁月斑斓梦,人生化诗行

岁月斑斓梦,人生化诗行

——桂汉标诗集《岁时斑斓》赏读

 

作者:胡列志

 

1

 

  桂汉标老师第十九本作品《岁时斑斓》于今年三月由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在收到出版社寄来成品书后的五月十四日,桂老师在诗社小屋签名赠书,参会的所有五月诗友都得到了馈赠。气氛热烈,不少诗友捧着书轮着与桂老师合影,我还被诗友导演着照了几张。

 

  新诗集九点五个印张,三百多页,透着书香,一种强烈的阅读欲望从思想深处涌出来。让我意外的是,这本作品与以前桂老师的其他集子不同,因杂事多我到五月二十五日才读完第一遍,用时足足十一天。全书分六辑,第一辑是时政抒情诗,第二辑是歌词,第三辑是公益辞赋谣,第四辑是科学哲理诗,第五辑是别体题赠诗,第六辑是童话寓言诗。这就像桂老师的人生,纷繁而斑斓。桂老师与共和国同龄,经过了新中国所有的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四清运动,文革,上山下乡,改革开放,到今天的伟大复兴之路。我经常讲,王佑贵的《我们这一辈》里有“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熬尽了苦心,交足了学费,真正的尝到了做人的滋味!”简直就是为桂老师量身而作的。桂老师的儿媳妇余玉英在乐昌秀水镇教书,王佑贵就是从秀水隔壁的迳口村走出去的。每一次唱这首歌,我会同时想到两个人,一个是王佑贵,一个就是桂老师。对了,桂老师给这本书起名《岁时斑斓》,是文题相印了。         

 

2

 

  诗庄词媚曲俗,这是传统解释,也是读者的欣赏习惯。要把诗写得庄严严谨并不难,只要句式、结构,平仄、用韵等合符相关要求。新诗则更容易,只要立意健康,词语文明,基本没有问题。可要写出好诗,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桂老师自然是把诗歌作为亊业追求的,就凭三十一年前便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这个身份,还有风雨兼程带领五月诗社四十年就足以证明。可桂老师不只是在“诗庄”上耕耘着力,他还“旁逸斜出”,除了写评论,写散文,写“官样文章”外,还像古代文人那样,时不时“投壶射覆”“作对吟诗”,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写了不少趣味盎然的“特殊诗歌”。时间跨度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到本世纪2020年超半个世纪。桂老师把我和罗世雄封为粤北“周身刀”之人,其实我们两人仅是小巫见大巫,桂老师才是真正的“周身刀”之人。

 

  原以为李献玉是五月诗社歌曲创作的先锋,殊不知桂老师在八十年代初就有歌曲发表。由中国劳动出版社出版的《劳动保护》1981年第6期上,赫然就有桂老师作词的《我们的工厂像花园》(黎远图作曲),这在粤北音乐史上是值得记录的一笔。1982年春,广东省业余文艺获奖作品二等奖里,又见到桂老师作词的《瑶山篮球赛》(许乐明谱曲)。1984年,又有桂老师的词作《瑶家商店城里开》(许乐明作曲)发表于《南方日报》。1992年中秋节前韶关电视台播报的电视专题片的一首插曲《韶城的月亮》(范炎兴作曲)就是桂老师的词作。后来桂老师多年后重与音乐人作家李献玉联系上,更是常应邀写作歌词。其中《永远的感动》,由李献玉谱曲并演唱,一举夺得2011年韶关市所有选送各类作品唯一的“广东省业余文艺作品一等奖”。我在创作《青青芙蓉山》(李献玉作曲)这首歌词时,桂老师也提出修改意见,果然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以说桂老师是歌曲创作的行家里手,只是被他自己其他的成就掩盖了这方面的贡献。

 

  有某大作家曾说过,文学作品从来就不是用来歌功颂德的,而是用来揭露社会的黑暗的。我则认为这样的定义有失偏颇,或者说过于武断了。文学作品作为人们大众喜闻乐见的载体,记录和描绘着社会广阔无垠的画面,不可能只有黑暗而没有阳光。同时我们也反对无原则无底线的歌功颂德。在桂老师的所有作品中,没有一边倒地揭露或颂扬。桂老师嫉恶如仇,眼睛里容不得半点沙子;他深明大义,信仰坚定,方向明朗,为了实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被足足“考验”了近三十年而不改初衷。在《岁时斑斓》的第 一辑里就收入了50多首充满着昂扬正气的诗作。他爱故土,爱这个城市,爱这个社会,当然也爱这个国家。对正面人物的尊重与敬仰和对良好的社会事物的认可肯定,也不惜笔墨地见诸笔端,而且几乎都洋洋洒洒,激情满满。《你的脚印》,写韶关好人协会会长,致力粤北做好事的事迹。角度是颂扬的,文辞是赞美的,林锐生的形象是高大的。“你的脚印,携带着\冬季里的春风,冰雪中的温暖”。桂老师长期从事慈善公益事业,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捐助培养了不少穷人的孩子,有的孩子已经博士毕业走上教学科研之路。《雾杜鹃》写的是乐昌市里的一个小人物李爱凤。李爱凤经营着一间波波制衣店,员工都是残疾人,她爱人也是残疾人。她不只是与残疾员工共担风险与快乐,还时不时做一点公益。我去参观了李爱凤的小作坊,说了句“了不得”,而桂老师却是奋笔疾书,诗句汩汩流淌,“清清红波映照三十载日升日落\倔强的性格开创一种新生活\伉俪同心带领手语交流的兄弟姐妹\用布料与衣车高奏自强弦歌”。讴歌人物的还有《认可——致“最美禁毒人”》、《洪涛书屋》、《阳光的名字是快乐》、《宁可相信你的永生》等篇章。写人物群像和团体的有《写给青文会和青工作协》、《回味》、《黄金季节》、《出彩人生》等。而在这一辑中,着墨最多最重的是爱国爱党爱故土的诗篇。《九九归一》《再访长征纪念馆》《我们去阅读一条路》《火车头之歌》等都写得感情饱满、感人至深。

 

  在《岁时斑斓》这本书里,有一辑叫“公益辞赋谣”。《英东科教楼碑记》值得一说,全文只有五行,可记录和联系着一段可以大书特书的故事。诗社元老赵荛刚在始兴捐建了一座希望小学,触发了何铭思先生的红三角文教扶贫的心愿,在霍英东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铭源基金会,韦丘老爷子任主任,桂老师任常务副主任,实际工作由桂老师担纲。上世纪九十年代,桂老师带领五月诗社一帮人在韶关、郴州、赣州广大的红三角地区和河源、清远等地展开文教扶贫工作。捐建了四十多项包括大中小学的“希望工程”。其中最大规模的是始兴的风度中学和韶关学院的英东生物工程学院。还举办了几十期的文学夏令营,还在相关的学校进行奖教奖学。有力推动了红三角地区的文教事业进步与发展。英东科教楼,是铭源基金会捐资600万于2000年建造的。《英东生物工程学院综合大楼碑记》,镌碑于韶关学院英东生物工程学院大院内,是桂老师2002年冬撰写。“千禧之冬,正值韶关学院申办本科之际,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博士、铭源基金会主席何铭思先生及其战友韦丘先生一行,专程到校考察,适时倡议并慨然捐资三千万元,创办生物工程学院,为开发粤赣湘边红三角山区丰富资源,提供科技支持和人才保证。”

 

  20108月,桂老师应广东援川工作组组长陈茂辉(后来任中山市市长、汕头市市委书记)的邀请,到汶川实地考察,回来后马上写了《汶川灾后重建赋》,大家注意,这里用的是“赋”。赋是古代一种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名篇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东坡的《前赤壁赋》等。桂老师之所以要用“赋”这种文体,一是汶川灾后重建的壮阔宏伟的场面深深地震撼着桂老师,二是受工作小组之邀,为广东援建任务圆满完成而起草碑记。全篇111行,把现场之“景”、广东之“情”、援建者之“心”以及汶川人之“志”一一着笔,逐个泼墨,展现大家文笔。在这一辑里,还收入了一则广告诗《粤北喜迎天下客》,一则少儿三句半《吃饭谣》,一则小快板《农家书屋好处多》,四首《红段子》。在这一辑中,分量最重的是《韶关公民道德歌》。《道德歌》原是单行本,包括插图和注解,在2002年是韶关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八个部分,分别是“序歌”“铭记历史歌”“热爱乡土歌”“人生成长歌”“家庭美德歌”“社会公德歌”“职业道德歌”“尾歌”。《道德歌》内容涵盖面广,涉猎丰富,天文地理历史人文道德法律民情风俗都有包罗,四字一句,一韵到底,是填补空白和里程碑式的创举。

 

  以上这些实用型的“应命之作”,照常规有些是有稿酬的。但桂老师习惯性的公益理念,推掉了不少这类费用。桂老师多年致力于文教扶贫事业,便养成了“便宜莫爱,浪荡莫收”(《增广贤文》句子)的习惯。每次跟他去扶贫点,对方都会给一点红包“表示表示”,可桂老师常常婉拒,连辛辛苦苦的讲课费也不收,他带动了五月诗社一大批义工。2000年,桂老师荣获霍英东贡献奖”,与钱学森余光中一起领奖。到手的奖金40万,桂老师一开始就表示要捐出来用于五月诗社作为日常运营经费。后来诗友们劝他改善一下生活条件,桂老师最终在离诗社不远的立交桥旁边的长城公寓购置了一套房子,算是有了一个像样的家,一直住到现在。剩下的十五万,全部捐给五月诗社作为运作费用直到如今。

 

  第四辑《放歌微观世界》,是九首科学哲理诗。三首发表于1979年《广州文艺》和《长江文艺》,五首发表于1981年的《韩江》、《榕江文艺》,其中的《铀的解放》和《沼气的热情》后来又分别发表于1999年《诗刊》第七期、第八期。《玻璃钢》发表于1985618日的《韶关日报》。科学哲理诗不好写,科学崇尚理性思维,文学则需要感性认知。提到科学知识,往往与“真实、严密、科学”相联系,说到文学,人们往往与“自由、灵动、优美”挂钩。怎么样用“自由、灵动、优美”去记录和解释几乎冰冷的“真实、严密、科学”,是诗人要解决的问题。写虚了,则不科学,写实了,则不优美,而桂老师做到了。首先,桂老师对待科学现象与科学原理是认真的,态度是科学的,没有半点马虎,一是一,二是二,丁是丁,卯是卯,把所写的事物了解清楚,不说是透彻,至少是没有谬误的地方。第二,桂老师对所写对象是真的热爱,由爱产生赞美之情并诉诸笔端。第三,桂老师写这些诗在用词造句上和韵律的安排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然没有出现“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广东出了个拖拉机”这样的大白话。桂老师写激光:“你的千千万万光子\结成一支严整梯队\始终认准一个目标\步伐一致向前疾飞。”(《激光赋》)这不就是今天的激光炮吗,1979年就有这个知识,桂老师不简单呢。桂老师写太阳灶:“每天,对着热情如火的太阳\你打开晶莹透亮的心扉\笑把千千万万卡热量\源源不断吸进自己体内。”(《银色的向日葵》)写钻石:“心怀透亮晶莹\性格无比坚硬。”(《金刚石赞》)写铀,“一身普通的黑色衣裳\包裹着多么灼热的心肠\一副平凡的柔软肌肉\蕴藏着多么巨大的力量。”(《铀的解放》)

 

  我先说第六辑,然后回头再说第五辑。第六辑七个题目共13首诗。桂老师把这些诗归为童话寓言诗的范畴。写童话寓言诗,要有一颗童心,会运用儿童寓言,会使用儿童视角,写出来的作品要有童趣。《一只小风筝》是桂老师1968年还在读北江中学的时候写的寓言诗,这是我所知道的桂老师最早的作品。风筝要与飞鸟比,要自由,要挣脱羁绊自己的丝线,与小鸟一样翱翔,结果不听鸟大哥的规劝,“小风筝被自由地葬进了大海的波涛”。作为一个中学生能够认知到自由是有条件的,并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可见桂老师是勤于思考,成熟得 比较早的一个了。虽然语言略显平白,但教育意义显而易见,且是桂老师开山之作,是其丰沛文运之滥觞。《山鹰与鹧鸪》发表于1978421日的《广州青少年报》。这首诗采用拟人化手法进行对比,勇敢的山鹰和胆怯的鹧鸪,两种性格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颂扬与批判,态度明显。在拨乱反正的年代,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刚刚酝酿的节点上,这首诗对青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我仿佛看到一个瘦小的身躯站在风口振臂疾呼的情景,而那疾呼却是随风飘荡,振聋发聩。《井底之蛙》原载于《广州文艺》1979年第6期,并在当年的广东省电台多次播出。此诗只有三段12行,篇幅短,却意义不凡。青蛙因为海鳖的引导要去大海看看,却因为嫌海水咸涩而大呼上当,最后还是回到井底。在改革开放之初,一切探索都是需要勇气的,有些探索甚至会付出血的代价乃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摸着石头过河进而杀出一条血路来,这是多么值得称道和赞颂的啊,可英雄是我还是非我,是要抉择的呀!浅尝辄止,或是半路当逃兵,比比皆是。桂老师看到了这些懦弱者,更看到了时代的弄潮儿建功立业的壮举,桂老师挥笔写下这短短的12行诗,对改革开放的逃兵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这一则寓言诗,就像一通奋进的响鼓,在春天的故事里激励着热血青年奋勇前进。在同一期发表的诗还有《惊弓之鸟》。也是12行。1979年,方向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许多人的脑袋还是糊涂的,改革还任重道远。桂老师估计是急了——他看问题一贯很准,路线和方向一贯清晰明朗。说教没有用也没有机会,因此他采用了短平快的艺术形式,把郁结在心的思想写出来了,发表出去。当然是一片掌声,“向左嘛,碰了壁仍是正确路线”的人们得到口诛笔伐,成了过街老鼠。而这种人这类人往往是实权派,轻易不敢对其置喙,更不用说明目张胆地批判了,老虎屁股摸不得呀。而桂老师这小小篇幅的寓言诗,则采用迂回战术,“我说个寓言而已”,观点潜移默化就深埋人心,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起到了用“无形之剑”斩“有形之鬼”的效果,难怪被省电台反复采用了。成语故事新编,当时已有很多人在写,版本很多,各有偏好。桂老师这个新编,选了七个成语,写于不同时间。《按图索骥》、《杯弓蛇影》和《对牛弹琴》三首发表于《福建文艺》1979年第2期,《墨守成规》和《越俎代庖》发表于《曲江文艺》1979年第3期,《纸上谈兵》和《叶公好龙》发表于《北方文艺》1979年第8期。看来1979年是桂老师的“成语新编”年。这七首诗,纯一色的讽刺,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尤其是“肉食者”的种种丑态予以鞭笞,毫不客气,可谓义正辞严。写讽刺诗,要善于诊断,摸出其毛病,还要分析出病因,最后揭露其丑态,用痛打落水狗的手法穷追猛打,打中其七寸,使其无处遁形。桂老师无疑是这方面的高手妙手。

 

  第五辑是别体题赠诗,桂老师命名为《全凭梦的出彩》,篇幅最多,体量比之于第一辑略小。这一辑要拿出点文化水平来才能阅读好。全辑五十四篇,都不是操正步的中央军(正体诗),而是编制外的杂牌军(杂体诗),所以称为“别体”。这些“别体”形式多见于古代小说,如《红楼梦》、《三言两拍》以及金庸的武侠小说等名作中。桂老师真是个大玩家,所涉体裁竟然有“一字诗”“顶真诗”“宝塔诗”“独韵诗”“藏头诗”“剥皮诗”“空空诗”“半字诗”“拆字诗”“回文诗”“三字诗”“步韵诗”,还有“手机短信诗”“地名诗”等。其中“藏头诗”最多,有33首。

 

  “剥皮诗”又叫“剥体诗”,就是将一些名诗改动,借用其“诗名”,表达与原作意思意义不同的作品。我们看桂老师怎样剥皮,2011年应朋友邀请而作的《飞腾铭》就是借用刘禹锡的《陋室铭》的“剥皮诗”。撷取几句,“奇石彰坚韧\青白解菜根\茶香车驾顺\情真平安行”。

 

   “索贿局长下了台\台上新任局长到\到任当天开大会\会上高声做报告”,这是顶真诗《前腐后继》的开头四句。讽刺腐败的恶性循环。

  真好

  新年好

 吉星高照

 财神对你笑

大叠大叠钞票

等着你装满腰包”

 

  这是宝塔诗《新年好》四段的第一段,这首诗把新年的喜庆和对新年的祝福写得热闹而妙趣横生。由于太费篇幅,不能实录全诗,有点遗憾,请诸君翻看原著,切莫错过赏心悦目之机会。这首诗后来发表于20092月的菲律宾《世界日报》中。

 

  “空空诗”,原是佛家避世厌世的偈语,带着消极的意味,桂老师反其意而行之,把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斗志表达了出来,连诗名都很有光明性——《虚怀若谷自从容》。录开头和结尾各两句,以飨读者:天也空,地也空\万类自由在其中。酿得蜜甜酬夙愿\虚怀若谷自从容。

 

  很有趣的“回文诗”,名篇很多,但要自己写出一首来,却是难上加难。我尝试过多次,都觉得不伦不类,只好放弃。单从文字安排上并不难,但或是落入俗套,或是纯粹游戏,内容鲜汤寡水味同嚼蜡,没有半点意思和意义。要写得有内容有意蕴有新鲜感,真的不容易,而桂老师的《题赠天井山游客中心》就做到了。录全首如下:

 

天井山靓映彩云,

爽秋金染正风清。

观景皆之悦目美,

山亲水爱此中心。

 

心中此爱水亲山,

美目悦之皆景观。

清风正染金秋爽,

云彩映靓山井天。

 

  可读可赏,这种绞尽脑汁的功夫,老胡同志我服了!

 

  “地名诗”,也是很考文字功力的。桂老师上世纪下乡乐昌,对乐昌熟悉且有感情,儿媳妇余玉英(现在乐昌市编制内工作,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也是乐昌妹子,后来搞文教扶贫,办夏令营和采风,桂老师也经常到乐昌。写《乐昌地名小唱》就是顺手拈来,三个手指夹田螺——十拿九稳了。但简单随意的排列肯定败了诗名,读不得的。且看:

 

五山九峰万木春,

北乡廊田五谷丰。

云岩坪石金鸡唱,

两江三溪秀水清。

黄圃庆云漫天霞,

白石沙坪遍地金。

乐城大源喜长来,

梅花香飘北大门。

 

  乐昌的一街十六镇全在其中,安排得妥妥的,各街镇特色尽收眼底,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一首很好的旅游宣传诗。不知桂老师有没有收取广告费。

 

  《鲁迅日记》中,19321231日记载:“为知人写字五幅,皆自作诗……”这就是五首《无题》,其中第二首最为有名和最具影响,起首句为“惯于长夜过春时”。桂老师在阅读《红色贵州》(作者桂向东,《酒国诗刊》主编助理、编辑,贵州省仁怀市长征文化研究会会长,曾来韶关与五月诗社诗友交流)后,步鲁迅这首诗之韵记诗一首《〈红色贵州〉读后》,为“步韵诗”。该诗用的是鲁迅原韵,把读书的兴奋和所处疫情时间节点的烦恼一并吐露诗行中。拿名人名诗步韵作诗是要有点被咒骂被歪解的风险的,我不敢,桂老师敢。

 

  桂老师最短的是,恐怕是这首“拆字诗”了,“日月明\立木亲\成言诚\船载祥云行好运”。诗题反而不短:《回谢朋友中秋短信(拆字诗)》。全诗16个字,题目11个字,有趣,可以窥见桂老师的细心与浓厚用情。

 

  “独韵诗”不转韵,全首诗每一句同一个字做韵,尤为难写。桂老师的《“时”谣》就以“时”为韵,34行诗句句末字都是“时”。诗中列举人生百态之典型,严厉批判之,劝人惜时务实,不可蹉跎光阴,读后有当头棒喝之感。

 

  “藏头诗”很多,在唐代已经成熟流行,虽不入正诗之列,难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间是很盛行的文学样式,其最大特点是有趣,年节聚会活动能够起到活跃气氛联系感情增进沟通的作用。《水浒传》中吴用那四句卦歌就是藏头诗:芦花丛中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难逃可无忧——卢俊义反。结果此诗给卢俊义带来极大麻烦,最后逼上梁山。桂老师的藏头诗已成气候,是这类诗歌之佼佼者。把33首藏头诗读上几遍,慢慢品味,觉得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恨不得自己也是桂老师的诗写对象,得一首而珍藏之。

 

  周玲娟是个靓女,顾盼生辉,我认得,但没有多少交集。她是刘军会长的麾下干将。2009523日她生日,我自然没资格参加,可桂老师是青年文学会的总顾问,被邀请合情合理。我猜想桂老师是被现场气氛感染,看得眼热,诗兴勃发,随之赋诗一首,题曰《生日贺词》,写得真好:

 

贺诗一首却由衷

周年喜庆廿四春

玲丽如蝶飞神采

娟娟笑语洒清风

生命尊贵不虚度

日月进取看行动

快对烛光许心愿

乐见爱侣拥怀中

 

  201132日,唐学连生日,桂老师又演娴熟故技,写了《三月二日贺词》:

 

贺忱捧出艳阳天,

唐风宋韵悦流年。

学海波翻诗意近,

连天云舞梦情远。

生涯岂经百般黯,

日历始掀一页鲜。

快语尚需心翅飞,

乐山乐水倾夙愿。

 

  桂老师的人情味表现方式有点与众不同,他是个大爱之人,可鲁迅式的性格导致一些人觉得桂老师过于苛刻严厉。当然,误解桂老师的诗友肯定不止一个,可桂老师从来不辩白,不解释。桂老师对诗社内部核心人物,个个要求很高,有时候恨铁不成钢总会开骂,我就遭受过他的“狗血淋头”式的批评,但挨了骂怎么也恨不起他来,还有醍醐灌顶的味道。对韶关之外的诗友,桂老师总是相敬如宾,每一次他们来韶关,桂老师都会呼朋引伴亲自招待,有时还自掏腰包不计成本。孙杰、赖年华、周春泉、梦凌、王园梅等,都是桂老师的贵客。王园梅是江西的一个地道乡村创业者,文笔还算勤快。桂老师不单是自己对她热心资助帮扶,还号召诗社诗友一起为她喝彩鼓劲。孙杰是个河南大汉,身高一米九几,与诗社联系上后,与桂老师倾心相交,对诗社慷慨大方,洛阳韶关经常跑。在得知孙杰贵体欠安时,经常过问关心,还于2018227日写藏头诗一首表达祝愿。诗曰“遥遥千五风与雪\祝词堪比鞭炮烈\孙心从无半度移\杰作已有数百页\康途忽降重重阻\忽突争光缓缓泄\回决病孽凭意志\春声隐隐来天阙。”

 

  桂老师奋笔庆生,也挥泪悼亡,五月诗友陈建桥离去吕学煌离去,桂老师都深情悼念,并分别写下一首藏头诗,分别是《天雨悲洒共悼建桥》和《学煌诗友走向永恒》。著名诗人、翻译家、出版家屠岸于2017年在京去世,94岁高寿。生前与桂老师交往甚多,对五月诗社也倍加关注和倾心扶持。桂老师于20171217日写诗一首纪念:“屠苏香弥一世纪\岸芷汀兰笑风雨\永路仰止诗宗教\恒心呕沥书编辑\梦想初始无近远\旅途迈进有幸遇\长者谆谆扶五月\续往开来看后继。”

 

  韦丘,在五月诗社的词典里是“祖师爷”,他是广东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但在韶关,人人都叫他“韦伯”。他离休后的三十年,注意力投向了五月诗社,投向了他曾经浴血奋战的红三角。桂老师与韦伯的关系我不再赘述。桂老师家客厅的正墙上挂着韦伯的一幅题字,内容是“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妒是庸才”,是左宗棠 的诗句。韦伯活到九十高龄,于2012712日在广州去世,追悼会时,我和桂老师等一众诗社文友和韶大领导教授们驱车几百里赶往广州送别。一周年祭的时候,五月诗社诗友自发作文纪念,桂老师写了藏头诗《韦伯周年祭》。

 

与日俱增怀念深,

时刻未忘培育恩。

具备无尽爱与志,

进步有待诗和文。

告诉青山齐仰止,

慰藉绿水共奔腾。

韦编三绝齐奋发,

伯乐功德千秋颂。

 

  桂老师在诗后注解说“诗近似于‘顺口溜’,我不揣浅薄,发表于此,以寄托我们五月诗友对祖师爷永恒的缅怀与感激之情!”

 

  《“放飞生命之夜”题咏》、《题咏传灯法会》、《请君品味雪花岩》等等都是藏头诗好作品,我会反复品读。限于篇幅,就不一一罗列,陈文赘述了,大家看原著吧。

 

3

 

  “其人有山林气,斯文有金石声”,记得许多年以前看到一篇文章的题目,觉得这句话也适合用来描述我们敬爱的桂老师。

 

  桂老师与共和国同龄,在其充实而丰富的岁月中,每一步都在收获,每一步又都在播种。桂老师有很多人生感悟,有很多人生的总结。我们这些学生和众多的追随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熏陶与浸润。我很有幸在诗社成立15周年的时候,通过谢小红(记者)和冯春华(现任社长)接近了桂老师,并由桂老师领入了五月诗社(1997522日),从此伴随桂老师左右整整25年。从接近、了解桂老师,到受他影响,感染了桂老师的思想包括三观、创作方法乃至习气,尤其是我喜欢穿五月诗社社服,连不认识我的人见了,都会问“你是老桂的人”?或是“桂老师还好吗?”每次遇到这种情状,我都惊讶不已,大多时候又会打心底里产生一种骄傲的情绪。

 

  桂老师不亏,十九本著作熠熠生辉,七十多年耕耘收获丰硕。从幼儿园到韶关学院,都有他的学生,从街边摊挡到大学图书馆,都有他的书作。桂老师与我们亦师亦友,桂老师高朋满天下。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袁忠岳《二十五年诗化人生路》中说,五月诗社走过的路,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那就是 “人生化诗”和“诗化人生”。这不就是对桂老师的最好写照吗。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之一赵翼(另两家是袁枚和张问陶)的《题遗山诗》,多少有点感激这个文豪学者,他这首诗是为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的诗文集做的题诗,可其中的一些章句,好像是为桂老师着笔的。桂老师没有元好问的丧国之痛,却经历了共和国由贫到富由弱到强的坎坷不平的奋斗历程,其个人也是跌宕沉浮,历尽艰辛的。录诗如下,作为拙文的结语吧。

 

身阅兴亡浩劫空,

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

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

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

赋到沧桑句便工。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