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像余华一样写作

像余华一样写作(评论)

 

作者:倪章荣

 

  我常常问自己:我们的绝大多数作家都像余华一样写作,很难吗?我每次的回答都一样:并不难。

 

  很多人都会认为我这个问题有点娇揉造作,余华是什么人,一个靠写作养活全家并且活得很滋润的写作者,一个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的著名作家,中国有几个余华?如果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的话,中国数量庞大的作家队伍中,能像余华一样靠写作自食其力者确实屈指可数,全部加起来也不到二十人吧?这样的能力和成就仅仅靠努力是无法实现的。我最早读到的余华作品,是1987年第五期上的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那期的《收获》是一期先锋作家专号,三十多年了,让我记忆犹新,除了余华,还有苏童、洪峰、叶兆言的中篇小说,马原的长篇小说,以及孙甘露的跨文体作品,好像还有吕新的短篇小说(这期杂志的小说,我其实最喜欢洪峰的《极地之侧》)。尔后,我又读到了余华的《河边的错误》、《鲜血梅花》、《在细雨中呼喊》等等小说,说实在话,我并不很喜欢余华那个时期的作品(尤其是前两部),直到读到他的《活着》,我不得不对他的写作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包括之后出版的《许三观卖血记》,那是中国当代文坛少见的好小说。余华自己认为他最好的小说是《兄弟》,但我还是更喜欢《活着》一些。我常常想,要是余华的《活着》更多一点悲悯意识,有一些对如此“活着”的批判,《活着》将是一部世界名著。有点可惜了。即便如此,中国当代作家能够写出像《活着》一样震撼人心的作品的并不多见。余华不靠组织照顾、不靠拿工资生活,是因为他有写作的天才,有巨大的影响力,有源源不断的作品,有比普通人更多的收入。一句话,他有这个本钱,而绝大多数写作者是没有这个本钱的,尤其是纯文学写作者。这个很正常,都像余华一样厉害,便都不厉害了。

 

  我还没有无知到要求绝大多数作家都像余华一样,靠写作养活自己。我所指的像余华一样写作,是余华那种写作态度,对作家荣誉的珍惜,对写作底线的坚守,对作为人的自己的尊重。余华不是开始就能力非凡,更不是完美无缺,他也拿过工资,依靠过组织,开始在医院当牙医,后来靠发表了几篇作品调到了文化馆。余华说,他天生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而文化馆是不用坐班的,相对自由,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到文化馆过自由的生活。当余华出了名,能够靠写作养活自己和家人之后,便果断地选择了更自由的生活,离开单位,做一个自由写作者。我想,做出这样的选择,并不仅仅只有信心和勇气,还有更为重要的东西,就是回归作家的本真和给予自己自由的身份,而这些更为重要的东西是绝大多数作家都缺少的。

 

  我记得余华只参加过四次组织活动,一次浙江省作代会,两次中国作代会,一次鲁迅文学院培训,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余华刚刚出名的时候。好像第一次参加全国作代会,是开会前一天王蒙亲自点名的,当时他还不是中国作协会员,为了让他参会,王蒙指示作协,让余华“火线入会”,据余华说他入会连表都没有来得及填。后来,余华便谢绝了所有的组织活动,一心一意当他的职业作家。像余华这样有名气的作家,只要他稍稍积极一点,按时参加组织活动,时不时对中心工作发表一点感想,写几篇遵命文章,他的前途可谓大大的,至少可以当个浙江作协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如果他解决了组织问题,还有可能当个副省级干部。可是,余华选择了作家的身份——真正的作家身份。余华写作的目的是要过自由的生活,他依靠写作达到了目的,他过得很好,也应该没有后悔过。也有不少作家声称喜欢自由,可他们却从来没有做过自由的作家,不知是真喜欢还是假喜欢?在中国,能够像余华一样有能力做职业作家的少数人中的大多数没有走余华的路——他们都选择了继续进步,王朔、韩寒、郑渊洁等几个人和余华一样坚持了自由写作,他们与余华还是有点不同,他们都喜欢参加一些他们喜欢的活动,出生也比较好,王朔出生在京城,韩寒出生在上海,郑渊洁出生在石家庄——离北京很近,而余华却出生在小县城,几乎没有任何资源,他更不参加任何活动。我佩服余华的勇气和一以贯之,但这个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余华重塑了作家这个角色。其实,余华这样的写作一点都不难,尽管获奖的机率很小,但成为真正作家的可能很大。我们成不了余华那样的大作家,可以成为一个像余华一样写作的作家。

 

  如果按知识分子的标准去要求余华,他是有欠缺的,他很少为重大事件和公共事务发过声。余华是有点小自私的,他为了自己的自由,不多管闲事,也不胡说八道。可是,用作家的标准去衡量余华,他又是出类拔萃的。纵观余华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他不仅在作品中关注底层、关注现实,揭露底层颜色,而且从未说过假话、从来有过凑热闹、赶潮流、跑场子的行为,从来没有配合什么写作过一篇东西——配合的东西能够成为好东西?他的作品几乎没有在国内得过奖,他不是一样很成功吗?反倒是有些得过大奖的作品,有几个人还记得它们?余华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他用他的作品和言行捍卫了职业操守。

 

  不少作家、诗人,总是把功夫花在诗外,跑领导,建圈子,图表现;只要有机会露脸哪怕与文学八杆子打不着,他们也会乐巅巅地跑过去,以文学的名义,扯一段慷慨激昂的文字,并以此为荣; 每次中心工作都不会落下,仿佛落下了就犯了大错似的;很多的写作都是配合的写作……让我想起了张天翼的《华威先生》。不知道他们欲求如何?如果你在宣传部门、文联、文化馆以及省自治区和副省级以上城市作协之类的单位工作,那还情有可原,你靠这个拿工资。然而,很多作家、诗人都是业余的,他们的工作不在作协、文联,写作不过是他们的爱好,至少不是本职工作(甚至作协、文联的普通工作人员,也是不需要去做很多事的,前些年的专业作家除了在自己家里写作外就基本上不用干其他事),很多事情都是一些人自找到的,他们本没必要去参和的。在我看来,写作是一项很私密的劳动,是一个人最真实的表达欲望的呈现,不需要靠活动、表态、遵命文章积攒人气,并不是参和多了便能够成为莫言、余华,这个道理其实大家都懂,可不少人还非得反常作为,不知道为什么?我不是反对所有的文学活动,旨在培训养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技巧的文学活动是必要的,有共同追求和相同价值观的写作者,偶尔在一起聚聚也是好事,但附加了太多文学之外的东西的“文学活动”,真正的作家、诗人是不应该参加的,如果你选择当作家,你就应该选择某些坚持,某些拒绝。余华能够做到的,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呢?

 

  本职工作要求我们的,不管我们愿意与否,都必须去做,因为你要靠这个拿工资,要养家糊口;本职以外的“文学”,没有谁强迫得了你,因为没有哪条法律规定每个人都必须要创作尤其是按规定创作。既然你选择了当作家,你就应该维护作家的尊严。

 

  如果你想做一个合格的写作者,如果你还珍惜作家这个身份应有的尊严,那么,我建议你,像余华一样写作吧。

 

  (倪章荣,笔名楚梦,作家,文史学者。)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