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黔南长篇小说钩沉
作者:杨启刚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小说创作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作者队伍人数极少,队伍尚未形成,发表的数量更是屈指可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黔南的小说创作才开始出现较大的突破,并逐渐形成了一支较有实力的老中青作者队伍。但主要是表现在短篇小说的创作上,中篇小说的创作也渐渐有了一些突破。这些中短篇小说作品内容大多贴近现实、反映生活、讴歌新时代,充满生活气息,时代感强,且具备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因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上,仍然还是一片空白。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有了一些起色。进入21世纪以后,黔南的长篇小说创作迎来了创作的活跃期。
黔南的长篇小说创作没有象诗歌或散文诗那样出现过高潮,但不时也有新作问世。黔南长篇小说的创作,无论从作者队伍及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看,都匀、独山两地的作者较占优势。长篇小说创作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在贵州文学界,黔南的长篇小说创作一直不温不火。尽管自新世纪以来,也出版了一些作品,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全省的影响都不大,也还尚未产生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作品几乎都是以单行本的方式由出版社出版。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长篇小说在国内有影响的杂志上公开发表。
一、硕果累累的长篇小说出版
黔南的长篇小说创作在新世纪之前,仅有为数不多的一两部公开出版。随着1987年袁浪的通俗长篇小说《黄河儿女魂》、1999年卢有斌的长篇历史纪实小说《血痕》的出版,黔南分别有了第一部个人通俗长篇小说、长篇纪实小说。袁浪以多部传奇长篇小说出版和发表闻名。进入新世纪的2000年之后,黔南的长篇小说创作才有较大的进展,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长期以来,黔南老中青三代作家一直在致力于长篇小说的创作。黔南的长篇小说创作有着较为明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作家们找准切入点,辛勤耕耘,不断摸索,锐意进取,抒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学成绩。经过数十年来的不断探索与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谓百花齐放,硕果累累。黔南长篇小说的作者主要集中在州府都匀,此外,独山和三都的长篇小说创作也较为引人注目。据不完全统计,新世纪二十余年来,黔南作家已公开出版长篇小说50余部,为黔南的文学创作增添了厚重的基座。这些长篇小说主要包括吴昉的《封疆小吏》《风流草》《何必多情》《云岭野猫》《私家神探》,罗文亮的《夜郎春秋》《明代三说》,袁浪的《富翁乞丐与勇士》《黄鹤儿女魂》,李华的《歌缘》《石门寨的枪声》,张文钧的《石门劫》《孽种》,冯举高的《七孔唢呐》《紫雾》,潘国会的《乡间往事》《千年沧桑》,田应武的《法坛精英》《我本无罪》,赵军的《状态2006》《飞吧,飞》,王安平的《风流贵子街》《何必当初》,山峰的《黔上听香》《都匀清欢》,黎明轩《风雨桥畔未了情》,陈昌槐的《风韵》,钱云棠的《画屏山之恋》,刘兴汉的《浴火重生之上部〈炼狱〉》,杨涌泉的《温州商人》,聂其康的《乌江风云1935》,班雪纷的《草黄草青》,陆青剑的《沈万三那些事儿》,张笑寒的《神欲轮回》,梦亦非(伍开祥)《碧城书》系列,墨绿青苔(朱双艺) 的《连环罪》系列,晴了(段存东)的架空历史系列等。这些作品题材丰富多彩,既有历史题材,也有民族题材,不仅有乡土题材,也还有现实题材、爱情题材,以及侦探题材和穿越题材。作品的多样性,展示了黔南长篇小说的创作视角和审美水准。
二、丰富多彩的题材层出不穷
在历史题材方面,罗文亮的《夜郎春秋》作品取材历史,通过史实的框架,加上想象的虚构,反映出二千多年前存在于今贵州中西部、云南东部和四川南部的夜郎古国兴盛与衰亡的过程,显示出只有“大一统”才能带来兴旺和和分裂必然灭亡的真理,透过“历史”的故事,折射出“当代”意识的光芒。《明代三说》由“黔中烟霞”“朱瞻基与明宫怨女”“靖海传奇”三个故事组成,均以明朝时期为背景,系三部情节互不相关的“小长篇”集结而成,但没有“以史为鉴”的用意。只是有感于某些史实的厚重,或其本身所蕴涵的震撼力,如对贵州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贵州建立行省,鲜为人知的明朝初期宫廷的“殉葬制”,十六世纪中华民族早就抗击外侮(倭寇)的壮举以及这些故事中活鲜鲜的人物:金雍、朱瞻基、戚继光……细细品味,可从中得到些许启迪。陆青剑的《沈万三那些事儿》讲述了一个隐藏在历史深处,纵横在六百年前江南大地的风云人物,一段淹没在时光隧道里梦想、追求、爱情、无奈的惊世传奇。聂其康的《乌江风云1935》再现了红军长征四过瓮安的历史,浓墨重彩地用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再现了遵义会议前夕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在民族题材方面,李华贡献了布依族民族风情的《歌缘》和描写黔南水族人民抗日事迹的《石门寨的枪声》;黎明轩讲述一对侗家青年男女纯洁高尚的爱情故事的《风雨桥畔未了情》;潘国会的《千年沧桑》反映了公元11世纪初、中叶宋朝时期的社会形态以及水族等少数族群不堪压迫、愤而抗争的一段悲壮历史,也可称作水族的一部史诗,发掘了南方少数民族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大量新的材料,填补了水族史料记载的某些空白。作者在小说中穿插了若干民间神话故事,以及水族人对天地神灵的信仰与敬畏,表达了人们当时的精神生长、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和依托。
在乡土题材方面,冯举高的《七孔唢呐》以纪实的笔法,用质朴而略带感伤的文字,从人性出发,用悲悯的笔墨,再现了当下农村光明与灰暗、温暖与冰凉、感恩与掠夺的社会生态,也记录了数百年来土司属地上的村民对法权的敬畏,对真情的珍视,对故土的依恋等;《紫雾》对南方乡村宋家坝的农耕生活进行了忠实的描述,是一轴质朴的农耕生活画卷,也是一曲忧悒的农耕文明挽歌。邵华忠的《云飞夜郎河》描写了民国十四年孟秋,夜郎河畔的钱广镇,走来了两户逃荒的四川人,凭借娴熟的手艺和辛勤劳动,顽强地活了下来……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传奇和浓郁的民族地域风情。陈昌槐的《风韵》富有地域特色,展现了多彩的民族文化。班雪纷的《草黄草青》故事发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间跨度长达30余年,通过一个叫莫螺妹的女人多难的一生作为主线,再现布依族女性的善良、隐忍和坚强。作者饱含深情,再现了广袤大地上,布依族人民的纯朴善良,顽强勇敢,以及神秘而又古朴的民族风俗,用真诚的文字,讴歌那片土地上被她深爱的人。该小说的出版,填补了长期以来黔南没有女作者出版长篇小说的空白。
在现实题材方面,吴昉的《封疆小吏》《风流草》《何必多情》《云岭野猫》等几乎都是反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社会转型期发生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的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民族地区的社会现实生活。钱云棠的《画屏山之恋》背景定位于北京、贵州和深圳,描写北京知青刘天军、林晓梅两人从上世纪70年代从北京到贵州参加三线建设,在工厂相识相爱,同甘苦共患难,相互扶持共同成长,到改革开放后突破思想束缚,与基地其他建设者一起南下深圳再创业的生活过程。张文钧的《石门劫》在描写改革开放巨大变革的同时,揭露鞭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凸现出反贪防腐的紧迫性;《孽种》以几个人物的经历和命运去解读一段荒谬的历史……”刘兴汉的《浴火重生之上部〈炼狱〉》被誉为“一部血与泪写成的人生故事!一个身陷囹圄的囚徒和他的生命传奇!”田应武的《法坛精英》《我本无罪》从律师执业的角度,用文学作品的形式,展开中国司法制度的全貌,并籍此思考和探索社会人生。赵军的《状态2006》展现了柬埔寨、尤其是华人如何迎接柬埔寨经济从蹒跚起步到起飞的历程,叙述作者15年来游走于柬埔寨对家人、朋友、亡妻的各种心理历程;《飞吧,飞》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代人的成长经历,故事多彩多姿,小说主人翁和一群同城同代人的命运起伏跌宕,情感汹涌澎湃。书中人物怀着对人性及真理的探索,怀着执着的信念,在生活中摸爬滚打,折射出中国半个世纪的时代风貌。本书对当代中国文学有很高的探寻价值,对身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有深刻的认识作用。王安平的《风流贵子街》以青峰县城一条百年古街的沧桑变化,围绕古街的打造及环来春河畔旅游景点的开发,展现了当代市井生态与官场生态鲜活的百景图;《何必当初》则展现了当代都市生活中人物的爱恨情仇,善良与丑陋,命运的沉浮与沦陷。
此外,杨匀泉描写经商题材的《温州商人》,袁浪的《富翁、乞丐与勇士》,张笑寒讲述一个时空诡异神秘莫测世界里人、鬼、魔、兽共同生存故事的玄幻长篇小说《神欲轮回》,墨绿青苔(朱双艺)的由主要人物“欧阳双杰”穿接的《连环罪》系列网络长篇小说(共有《连环罪:心理有诡》《连环罪:致命诱惑》《连环罪:人格裂变》《连环罪:迷雾之城》四部),梦亦非(伍开祥) 具有探索意味的《碧城书》《没有人是无辜的》《迷宫与嬉戏》等系列长篇小说都在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上给黔南长篇小说创作带来了活力。
三、引起文坛的关注获奖与探索
这些长篇小说出版后,部分作品还引起了文坛的关注,并先后获得了一些奖项。其中,罗文亮的《夜郎春秋》是贵州省作家协会2003年首届招投标的重点扶持作品;晴了(段存东)的《调教初唐》荣获2007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十佳作品大奖;黎明轩的《风雨桥畔未了情》荣获2010年“贵州省第八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评奖活动”小说类三等奖;刘兴汉的《浴火重生之上部〈炼狱〉》荣获2015年“中南地区人民出版社第三十五次优秀社科读物评选活动”优秀图书奖;墨绿青苔(朱双艺)的网络长篇悬疑小说《民国诡案录》入选2016年度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工作联席会议重点扶持项目,《连环罪》(四部)2018年获第七届贵州省文艺奖文学类三等奖。
这些长篇小说的作者,多为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作家。其中,吴昉、李华、卢有斌、刘兴汉、田应武、杨涌泉、陆青剑、梦亦非(伍开祥)、晴了(段存东)、班雪纷系布依族;黎明轩系彝族,潘国会系水族,张笑寒系满族,墨绿青苔(朱双艺)系苗族。钱云棠分别定居河北保定和海南海口,赵军长期旅居柬埔寨,田应武旅居广西桂林,吴昉、袁浪、陆青剑定居贵阳。
近年来,黔南的网络长篇小说创作异军突起,较为突出。主要代表作家有晴了(段存东)和墨绿青苔(朱双艺)。其中,墨绿青苔(朱双艺) 除了《连环罪》系列网络长篇小说之外,还有《赎心者》《刑警队长:假面告白》等多部网络长篇悬疑小说出版。此外,还著有《丝路密码》《迷离档案》《诡域档案》《异闻档案》等多部网络长篇悬疑小说,近十年时间创作了近2000万字的作品。其小说布局宏伟大气,文笔流畅,故事曲折离奇,情理之中却又意料之外,受到广大读者的热追。
晴了(段存东)从事网文创作近20年,其代表作为架空历史长篇小说《调教初唐》,另有多部作品在台湾地区出版实体,其中架空历史长篇小说《千夫斩》 在台湾出版23集共计10余万册。打开起点中文网,搜索晴了,在作家主页可以看到他的12部作品,足见其笔下功力。2000年左右,他开始在“榕树下”文学网站写作,2004年,又在起点中文网写作。2007年,专职从事网络文学创作,到现在将近创作了5000万字。
梦亦非(伍开祥)亦是一位勤奋的青年作家,10余年来,出版了长篇实验小说碧城三部曲《碧城书》《没有人是无辜的》、长篇奇幻小说《魔书:魂飞魄散》、长篇实验小说《迷宫与嬉戏》和《时尚巴别塔》5部长篇小说。这些小说风格奇特,独具匠心,颇具探索性和实验性。
四、思想性与艺术性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黔南长篇小说新世纪以来的发展是令人鼓舞的。当然,在黔南长篇小说创作的探索中,一些作品急于求成,在自身修养不足、功底尚浅的情况下闭门造车、生编硬造,因此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尚有许多欠缺。此外,创作的视角和表现手法还较为单一,这也是黔南长篇小说创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再者,有些作品太注重功利,创作者如果太注重功利,也很难创作出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作品。
黔南是边远的文化和经济都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每位作者自身修养的先天不足,以及创作视野开阔与否的局限性,难以产生宏大叙事的巨著和佳作,如何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融入本地特色,挖掘本土独有的创作资源,扬长避短,找准突破口,这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不容勿视的还有,近年来,虽然每年还是有一两部长篇小说在出版社出版,但出版后反响甚微。
黔南州十二个县市的文学创作也参差不齐。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了,有的县的长篇小说创作都还是空白,都还没有出版过长篇小说。由于地处我国文学创作的文学边缘,这更加需要放开视野,开阔思维,不断地努力摸索,开拓创新,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修炼。长篇小说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耐得住寂寞,要坚持不懈。
(注:作品允许其他网站转发)
[作者简介] 杨启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评论作品散见于《文艺报》《作家报》《光明日报》《今日文坛》《山花》《东方艺术》等多种报刊,公开出版有文学评论集《文学新浪潮》、诗集《落日越过群山》、散文集《一城灯火》等七部个人专著。其中,评论集《在乡村与城市之间抒情》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14年度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评论集《解读或诠释》待出。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