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当代中国乡村的真实写照

当代中国乡村的真实写照

——简评夏重庆长篇小说《不平静的乡村》

 

作者:边村

 

  著名作家莫伸在为夏重庆长篇小说《不平静的乡村》所作的《序》中称其“是一部厚重的作品”,我对莫伸先生的评价深为认同。当然,这个“厚重”不单是指它三十六万多字的文本体量,更重要的是,小说作者以乡村治理者的身份对乡村现场深度介入,其笔下所呈现的是一个缤纷多彩的乡村世界:百姓的温顺与乖张、官民的亲和与隔膜、治理者的有序与忙乱,这一切,互相交织,背离着弥合着,使乡村处于不平静之中,这其实也是当代中国乡村的真实写照。

 

  《不平静的乡村》取材的背景时间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时间跨度不是太大。但这个阶段,正是农村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重要时期,乡村的躁动不安与相应的社会治理呈现出难以捉摸的复杂样态。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土地改革所释放的活力,使农民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乡村工作由过去的面向集体转为面向千家万户,“催粮要款,刮宫流产”必须和各个农户进行反复“周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这样的“斗智斗勇”中,自然产生了官民情绪的对抗,使乡村工作基本陷入尴尬和困境之中。直至九十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但市场经济尚在发育和不完善阶段,农民收入和乡镇财政基本上依靠行政手段推动产业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干部由于法制意识淡薄,采取一些“土政策”或过激措施,进一步激化了农民和干部之间的矛盾。本世纪初期,中央取消了对农民的集资摊派、公购粮任务以及农业税的征收,乡镇工作也因此由“催粮要款”转化为发展经济、重点扶贫和社会全面治理。这个阶段,市场经济发育臻于成熟,大多数农民懂得并顺应了市场经济规律,农村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村镇组织的行政干预手段弱化,以引导和服务为主的政府职能进一步加强。但新的问题仍然接踵而来,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更为棘手也更需要智慧。作者就是在这样的时段和背景下,通过文学化的捕捉,撷取宏阔乡村世界中的那些精彩,构筑出《不平静的乡村》这部厚实的作品。

 

  小说文本的真实性。这部小说无论是故事背景、生活逻辑和人物行为,都具有真实可信的特质,显示出作者生活积累和文字驾驭的实力。首先,作者营造的故事与他所框定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大背景基本吻合,没有“牛头不对马嘴”的破绽出现。其二,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符合社会逻辑和生活情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对乡镇工作的形象描述,上级的每一项政策、每一项任务都要通过乡镇来贯彻落实,在贯彻落实中,乡村干部必然与千家万户的农民“交手”。尤其在落实某项硬性任务时往往采取一些非正常的办法,比如,用计划生育指标来交换落实烟草种植面积;蚕种任务无法落实,镇干部就自掏腰包垫付蚕种钱,然后将蚕种扔掉;党报党刊订阅任务落实不下,让个体户订阅,但个体户是有条件的,或向政府讨要某些优惠政策,或兑现某些承诺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看似荒唐的做法其实都在情理之中,教条主义之下必然诞生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必然导致政绩观的扭曲。其三,小说以第一人称切入叙事,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我”作为一名知识型、思考型的乡镇领导,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虽然发现一些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治理之策,但由于处在副职位置,权力的受限使治理意图无法统筹运作,当然,官场的“规则”也不允许“异端”出现。“我”从县机关主动到乡镇工作,一是希望丰富农村工作经验,二是通过在锻炼中得到职务的晋升,但前景非常渺茫。因此,“我”最后跳槽到一家公司也在情理之中。

 

  人物形象的塑造比较丰满,立得起,站得稳。小说里出场的人物较多,包括农民、村干部、个体户、企业老板和各级党政官员,但着力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乡镇干部。如,乡司法助理员史仁才和交通干部龚要孝,由于年龄大,工作年限长,文化低,仕途上基本上没有晋升的希望。这类“老油条”一般都抱着混退休的心态,当然,也沾染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气,工作方法是经验式的,谈不上什么创新;可另一面,史仁才“能说会道,解决民事纠纷是把好手”。龚要孝虽文化低,吃不透上级政策,但实干,又是“热闹人”,歪打正着就能做通群众工作。他们都能坚守自己的职业本分,这是可敬可爱之处。小说对青年干部欧阳的塑造也很出色,欧阳的活泼、知性、思维开阔、吃苦耐劳和追求上进的性格品质,代表了新一代乡镇干部必具的活力和希望。

 

  小说具有浓厚的乡村文化特色。一是方言俚语的运用,如“县委分管书记一语双关地劝他们:‘书记乡长,就像家里过日子的男人和女人一样,你们两个有事要多商量,要尿到一个壶壶儿去呵。’”又如“这个张明,真是‘结巴子话多,屁股大娃多。’”再如“老史约定晚上去相好家偷情的,不料那相好的男人从山西归来,而背时的老史信息滞后不知道,相好的住地因无手机信号也无法传递‘鸡毛信’”等等,像这样地域化的方言土语在小说中俯拾皆是,它不但使小说语言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赋予文本更多的乡村品相。当然,方言俚语必须在特定的语境下选择利用,否则,会带来阅读障碍。二是地域风俗文化的呈现,如,小说中对婚娶和丧葬仪式的描述都很精彩,同时,穿插介绍了地域美食及制作工艺,这些必要的“填充”使乡村的丰富性内容得到展现。

 

  《不平静的乡村》是一部宏大的现实主义乡土文学作品,以琐碎的叙事展现了农村改革的演进历程、复杂样态及治理体系的艰难探索,是农村社会由贫困向小康迈进的成长史,是当代中国农村的缩影。作者的生活储备是厚实的,小说语言也贴近乡土,诙谐幽默,凸显个性化语言风格。

 

  同时,这部小说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随意性太大。全书共八十个章节,章节与章节之间似乎缺乏必然的逻辑联系,这是由于选材的不够精当和结构处理的粗疏所导致的。当然,瑕不掩瑜,首部长篇小说能达到如此厚重的水平,可见作者的功力非同一般,相信通过不断地探索,定会创作出更完美的作品。

 

  作者简介:郭明瑞,男,笔名边村,陕西省旬阳市人。陕西省安康市作家协会及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