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耕读时代迈向新时代
——简评长篇叙事散文《不忘耕读时》
作者:艾克拜尔•米吉提(哈萨克族)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明社会是典型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催生、繁衍、传承一个绵延不断、薪火相传的耕读时代。中国最质朴的农民,祖祖辈辈在辛勤耕耘他们的田地的同时,孜孜以求地支撑子嗣苦读,寄望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刘建芳长达12万余字的长篇叙事散文《不忘耕读时》,正是这样一部作品,浓墨重彩描绘了他的家乡定南湖江村文昌武盛、人才辈出的耕读鼎盛时期,也不惜笔墨真实反映了曾经一度的没落与重振,不觉让人掩卷而思。正如作者所言:有一个耕读的村庄,就有一个耕读的时代。
这是一个掩映于赣粤交界处五岭大余岭群山连绵的一个山脚下客家小山村,同时,这个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湖江村是一个崇尚耕读,具有浓厚宗族意识的客家村。作者以其真实的家族经历,将这个小山村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欢乐与痛苦,成功与挫折,畅达与纠结,追求与失落,尽收眼底,历历在目,从中折射出世事的变迁,历史的步伐,人们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
作为一部长篇叙事散文,作者对摘茶籽季节的描述很是抒情:天高云淡,秋阳透亮。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穿越田野山岗,一路欢笑。去山上捡茶籽,也是很合时节的一项秋游活动。有些年头,是茶树结籽丰收的年份,老师带学生去捡茶籽的时间也就有三四天了,这也是孩子们在这个秋季最开心的三四天……这里充满孩子们的喜悦与期待。作者对父子三人到云台山茶校的所见所闻,他们的采茶收获,以及往返途中在密林里的经历描写很别致,也很感人。贫困年代也留下了甜香的日子。
作者成功刻画了父亲这个人物,一个勤劳持家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他既是父亲、又是老师,父亲会读书讲课——既能上物理课,又能吹拉弹唱,既能下田种地收割,还能把竹蔑活做得很好,刀工很娴熟。在春节农闲的当儿,做好新农具,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农活。父亲上山砍柴是一个好把手,也喜欢下河摸鱼,父亲还喜欢去水稻田里“闹泥鳅”。 “闹泥鳅”、“钳泥鳅”的情景,一直令他难以忘怀。父亲又像一个山村猎人,大年三十傍晚才回到家时,枪筒上挂着几只山鸡和一只小山兔。那是贫困年代父亲带给他们的特别暖心的礼物。这就是渔樵耕读的父亲,他选择了做教师,选择了让自己一生辛苦劳累,却让他们兄弟几个一生受益无穷的教师职业。父亲舍不得花他工资的每一分钱,工资全用在孩子们读书上。父亲在那个暑假要做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要找一个木匠,给主人公做一个上学用的箱子,村里人把这个箱子叫“读书箱子”。在湖江村,能拥有一个“读书箱子”是一件十分值得自豪的事。做一个小小的“读书箱子”,也是他们家的一件大事。让主人公感到了“读书箱子”的分量,这只棕红色的上了油漆的杉木箱子,承载着祖上的荣光和父亲“望子成龙”的梦想。这只箱子将伴随主人公,寒窗砺少年,仗剑走天涯,那淡淡的杉木香味,散发着耕读时代的气息。终于,在主人公高三复读两年之后考上大学时,父亲见了他说的第一句话,“芳儿,这次得了”,让人释然也让人肃然起敬。显然,父亲对困难永不低头,对未来永怀憧憬的精神,一直在激励鞭策着他们。
作者对客家风俗的描写,对分田到户的真实场面的把握,令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似不经意间写到的当时的一些价格,那也是真实的历史写照,将某些让岁月磨蚀的记忆,忽然拉回读者面前。比如作品写到当年林场有一个规定,凡是职工家属摘的茶叶,按每市斤一角钱收购,这是照顾林场职工家属的优惠价格,其他请来的摘茶工,则按每市斤六分钱收回。一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他和哥哥一共摘到五十多斤茶叶,共有五块多钱的收入。他看见父亲从学校财务室出来时,脸上满是笑容,这些钱相当于父亲半个月的工资了。这也是他平生第一次用双手“摘”到的钱,看着父亲开心的样子,他知道,他和哥哥做了一件让全家人都很开心的事情。后来,父亲用这些钱为他们兄弟几个每人买了一个新书包。这就是那个年代真实情景,这也是文学细节的力量,它会无言地述说、倾诉,从而震撼人心。
叙事散文要忠于历史把握现实。2006年,农业税被废除了,二千多年来,被中国老百姓认为天经地义的“皇粮”,在父亲眼中也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必交的皇粮”,再也不用交了。然而,父亲一生又是以凭自己的努力吃上“皇粮”为荣,也期望孩子们能考上大学吃上“皇粮”。但父亲在2004年因病去逝,没有亲眼目睹“皇粮”被废除,这既是他人生的缺憾,也是某种历史的缺憾。那个年代赣粤交界的大山深处的农民生活是贫困的,家里来了客人,主人家就会到邻居家去借几个鸡蛋,见了面就会问,你家有“好东西”吗,借几个应急一下。所谓“好东西”就是鸡蛋,鸡蛋是农村人家可以拿出来的最好的东西。做好了面主人会将鸡蛋埋在面的下面,这样的“鸡蛋埋伏”,又足见主人的用心和真心,真情和热情。说一句“搞一点伙食”吧——便到河里去摸鱼待客。在这样的贫困生活境遇中,年轻人渴望“跳出农门”,也终于有三两个“跳出农门”者,一时成为全村人热议的话题。
然而,时代变了,“去广东打工”的声音已深入到这个山区小县的每一个角落。从“跳出农门”到“跳进厂门”的转换令人猝不及防,“勤耕立家,苦读荣身”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读书有什么用呢?在广东,不读书也可以赚好多的钱,成为一种街谈巷议,新的读书无用论泛起。对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的向往在吸引着他。在途径河源市,第二天出发时,表弟给了他一瓶矿泉水。这是他手中第一次拿到一瓶那么透明纯亮的矿泉水。他突然感觉到,平时看不起眼的水,变得高贵起来,原来我们喝的水,还可以这样装在瓶子里买卖。这种冲击摄人心魄。主人公终于融入1990年代初的中山,在这里真切体悟到“忙”和“高效”三个字,让这座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充满活力和吸引力,引发了势不可挡的南下打工潮,而他的命运也和这座城市的发展繁荣紧密交织在一起。
掩卷而思,而今“靠耕养家、靠读齐家”的故乡湖江村又在哪里呢?当我们摆脱了贫困,实现了第一个一百年目标,肩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迈向第二个一百年目标之际,在燃起新的激情,放飞新的梦想的同时,怎样赓续耕读传统,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摆在作者和读者和湖江村面前共同的任务。
2022年10月
作者简介:艾克拜尔•米吉提:哈萨克族,新疆霍城人,著名作家、翻译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委员,原《中国作家》主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