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渤海魂》揭开了一段尘封的红色历史

1

2


《渤海魂》揭开了一段尘封的红色历史

 

张宏图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报告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当下对《渤海魂》的评论已经不少,而且《文艺报》还发了评论专版,我再写评论似乎有点多余,但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现就谈一点我的阅读体会吧。

许晨是一位能够发现问题并郑重、严肃地提出问题的报告文学作家。发现并提出重大问题是优秀报告文学作家必备的素质之一。在许晨获鲁奖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第四极》中,他就提出:生命真的只是来源于“光和作用”吗?在漆黑的数千米大洋深处,照样有海洋生物存在,阳光透射不到的地方,生命为何会存在?此次,在《渤海魂》中他们又提出:在齐鲁大地乃至全国,在人们的红色记忆中,有胶东老解放区、有沂蒙革命老区、有冀鲁豫革命根据地,为何独少见或不见渤海革命根据地?以杨靖远烈士命名的“靖远县”;以马振华烈士命名的“振华县”;以吴匡五烈士命名的“匡五县”;以杨忠烈士命名的“杨忠县”;以黄骅烈士命名的“黄骅县”“黄骅市”;以马耀南烈士命名的“耀南县”等。抗日烈士的实绩就历史地摆在那儿,这在全国也是少见的壮烈殉国者,全国有何处能像渤海地区有如此之多以革命先烈命名的县?足见渤海根据地当年的英勇与壮烈,而后人为何很少提及?是无意的疏忽还是政治的诡异?

再从战斗实绩看:“五堡战斗,敌人死伤200多人,活捉日军参谋和顾问3人,刘佩忱仓皇撤回沧州,抗日救国军首站告捷……”[①]

灯明寺一战“总计消灭200多日军和200多伪军,缴获步枪400多支,机枪4挺和大批粮食、服装。”[②]

“大宗家突围战,是八路军自平型关大战以后,第二次对阵日军板垣师团,也是整个冀鲁边抗战时期打得最惨烈的一次战役。……击毙包括安田大佐以下500多日军,打出了边区抗日部队的威风。”[③]

刘家井子战斗“创造了毙伤日军井口司令以下七八百人的战绩,光是打死的日军就有400多人,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扩大了我军的影响。”[④]

更有利津战役的巨大胜利,我不再一一引述。许晨和刘树松告诉我们,1938年5月下旬,中共山东省委改称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6月,渤海区第四支队一团东进沂蒙山开辟根据地。还告诉我们“黄河以北的渤海区是山东唯一未被国民党军侵袭的地区,成为华东战场的可靠大后方和战争物资供给地。”[⑤]这些辉煌战绩为什么不宣传?就因为是渤海根据地的战绩吗?要不是许晨、刘树松告诉了我们这段历史,历史的误导,在一般青年的心目中就会形成八路军只会打地道战、地雷战、游击战,扒铁路、端炮楼,哪里会打运动战、阵地战?历史真相不容歪曲,更不容遮蔽。许晨、刘树松干了件恢复历史本来面目的大事情。千秋功业,不容埋没!

 

许晨是位退伍军人,有着丰富的部队生活体验,所以在《渤海魂》中我们可以看到,凡是战斗场面都写得非常成功,场面生动、激烈、炽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身临其境。成功的场面描写是报告文学作家必须具有的文学素质之一。因为只有成功的场面描写才会产生画面感、现场感、在场感、逼真感、真实感,而场面描写的生动与否直接关系到作品的优劣,所以这是应给予充分肯定的。但对于战争场面的描写并非人人能为,因为自先秦,文人远离战场,他们在《左传》《战国策》中都是以烘托为主写战争的准备,战前的布局,战争一旦打响,胜负自见分明。后来“边塞诗”出现了,文人们到了前线才逐渐有了战争场面的描写。“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直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我们才真正看到正面战场的生死搏杀。而当下的文人一般缺少现代战争的生活体验,所以写好战争场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本书作者当过兵,有一定的军事知识,但毕竟没有历史在场,他们凭借资料和别人的讲述加之个人的生活积累、军事常识,能写到如此地步已属不易。

例如:对“灯一明,就得死”的灯明寺战斗描写;鏖战大宗家的战斗场面;小清河伏击战的巧妙安排;作为鲁中人民打响抗战第一枪的矮槐树村战斗;刘家井子战斗和马耀南牺牲的场面;“太河惨案”的详细发生过程;血战“东王文”的激烈场面;魏家堡伏击战的火攻;最早的“董存瑞式英雄”;利津战役的战斗场面描写;喋血金门的惨烈。都让人看到硝烟弥漫、生死拼搏、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除了战争场面,其余的场面描写也是成功的、感人的;如对出生仅3天,全国最小烈士的描写;马振华偶遇妻子、女儿要饭的场面;吴匡五巧扮瓜农,杀敌人哨兵的场景;景晓村、王梦林新婚后第一个春节的记叙;牛头镇警卫员王来西智救杨国夫的感人场面;李人凤、刘孟被风吹跑试卷的天作之合的恋爱故事;胡清河用两个篮球内胆偷渡海峡的故事等等,也都写得至情至性生动感人。可以说准确、生动、鲜活感人的场面描写是该作的成功因素之一。

 

《渤海魂》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延伸性书写,全书不仅全面介绍了渤海根据地的历史,还写了北上、南下、西征和金门之战,用现在流行话语说叫后续报道,或者叫链接。

延伸性书写不是画蛇添足,更不是狗尾续貂,它是一种主题性的延伸和补充。渤海根据地是一片土地,是一片热土,更是一群人,一个群体。是这群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不怕牺牲、奋勇拼搏、浴血奋战,才有了这片根据地,这片土地是无法移动的,但创造这片根据地的人会继续改写着历史。这些革命事业的缔造者不会停下他们的历史脚步,他们将走向何方?又会创造出何等辉煌?

北上——渤海根据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参军运动,约有17.2万渤海儿女应征入伍,占山东同时期参军人数的28%以上,1945年10月,杨国夫率领渤海子弟兵一个师攻克并扼守山海关,阻止了国民党抢先进入东北的图谋,并顺利进入东北战场。这是历史的关键点,要紧处!

南下——按照中央部署,山东解放区抽调1.5万名干部随军南下,渤海根据地抽调了5000名干部南下,占全国南下干部的九分之一,占山东的三分之一,他们接管了上海郊区十个区,仅接管浙江衢州的就有648人。新政权的建立,他们功不可没。

西征——我们不说历代的边疆治理,也不说林则徐、左宗棠的丰功伟绩,只要你跟垦二代、垦三代聊一聊,他们崇拜的都是王震、张仲翰、陶峙岳,新疆建设兵团的基础就是张仲瀚率领的一万多名渤海子弟组成的“独立六旅”和陶峙岳率领的新疆警备司令部的起义部队。建设兵团的历史作用至今也是无可替代的,人们都知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但又有几人知道他们竟来自渤海根据地?

喋血金门——由华野十纵改编的28军,全是渤海军区的子弟兵,解放了福州、漳州、厦门、平潭岛,然而在解放金门的战役中,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打得天昏地暗,血光冲天,直到弹尽粮绝。登岛部队(其中士兵8736人,船工民夫约350人)共9086人,不是壮烈牺牲,就是负伤被俘,无一能够返回!这些来自冀鲁大平原不习海战的渤海儿女,是在轻敌思想的错误指挥下,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因为是失败,大家三缄其口,更难知道这些牺牲者大多是渤海儿女。

北上的战略意义,南下的政治意义,西征的历史意义都是巨大的,史诗性的。因此,这样的延伸性书写自然也是有重大意义的,不写反而会造成历史的遗憾。它们都是扭转历史的重大行动,至今仍在显示着历史的正确性与必然性。至于喋血金门则是对先烈们的应有追忆与祭奠,我认为这种书写方式不仅是新颖的,而且是必须的、正确的。

由于种种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渤海根据地未能像沂蒙山、晋察冀、太行山、大别山等革命老区那样声名远播,人所共知,因此,我们要感谢许晨和刘树松为我们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红色历史,历史是不容刻意遮避的!也是不容随意省略的!历史就是历史。



[①] 许晨 刘树松:《渤海魂》,山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一版,第27页。

[②]许晨 刘树松:《渤海魂》,山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一版,48页。

[③]许晨 刘树松:《渤海魂》,山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一版,56-57页。

[④]许晨 刘树松:《渤海魂》,山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一版,188页。

[⑤]许晨 刘树松:《渤海魂》,山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一版,366页。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