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赤子仁思诗醉好

赤子仁思诗醉好

——浅读孙永斌诗歌

 

作者:温智慧

 

  鲁迅文学院民族35班我的班长,也是从那个时候与班长的诗有了交臂之缘。每在班长的诗阵穿行,都会获得来自班长诗歌的诱惑,是故乡的、是山野的、是哲思的、是眷恋的、是……总有一番深浅的感受,在后面的日子,不经由地回想或者说流连在他诗歌的境意中,体会个中的美和妙的由衷之好。班长的诗有静思、有顿悟、有惊雷、有细雨……当然还有更多属于的诗人自己的诗风、诗的血型、诗的品格、不是歇斯底里的苍白,不是此地无病的呻吟,也不是旁若无人的呐喊。是静水流深的安然,是诗思万千的气象,更多的是对诗最为圆融的、独到的对诗歌的创作理解。把诗写成诗是不容易的事情,也有爱你没商量的勇于追求。

 

  他诗歌里那种追求诗精神的特质是明朗的,不是单一的遣词造句,拿捏衡量,而是用诗心和才情,调和出来的思考之作的多姿色彩。

 

  给人以留白,给人以向远,给人以读思。这是为诗之人与读诗人最为圆美的情感契合,是诗人把控诗句行走时的精耕细作,诗路上的筚路蓝缕,潜心行走。

 

  有人或许会问,你读过孙永斌多少诗篇?坦然地说,不够多。因为各自的忙,说是刻意跟着谁谁的诗歌行走,无疑是假话或者说套话。

 

  与班长有过在鲁院学习为期不长时光的互动与交流,又在他朋友圈里遇见他的诗作,这是我所读到班长诗歌的数量。

 

  那么,或许有人再问,读了几首诗,你就敢下笔?是不是胆肥了一些?诚然,我觉得追问者,是负责的人,起码是懂得诗歌的人,也是对班长诗歌保有自己见地的人。

 

  无论在什么界域,有了追问,自然多了真诚,也多了研磨和争鸣,有了这个领域的真实与共同奋进。

 

  缺少了追问,理论上讲是放弃了审思,和事不关我的信水东流。信马由缰地在草原怔忡,是不是缺乏了天边的阔远和星辰的八荒的目标。

 

  此前,读过很多诗集,我的读书不惟名家论。以为诗集是诗人的诗歌杂拌,诗质多为少数精品引领,多平庸之作的跟从附和。有了这认识以后,就不去熬心费力去捧读诗集了。

 

  这是我的阅读认知。一些散章更具备诗人的诗歌特质或者说诗歌灵魂。

 

  偶遇孙班长2020年发表在《延河》的一组诗《采集时光里的暖》摘来两首赏读,把心得浅写在这里,作为读后感谢所遇见诗歌的馈赠。

 

  《花事》一诗如下:

 

  一朵花,惧怕另一朵花

  在它面前凋零

  但她们盛开的样子,彼此为镜

  躲不开时间的刃

  一生就以芬芳立命

 

  骨朵被剖开。大势已定

  就必须隐忍。在风的手掌

  以处子之美

  或舒展,或蜷缩

  鲜艳面世

 

  赏花人,读懂花魂

  才有互动。蹲下去

  选择一个角度,仰望

  如痴似恋的那一刻

  风伸出舌头

  舔舐花瓣裂开的伤口

 

  孤芳自赏,也是病

  人与花,都漂浮在风中

  风,拂去赞美,拂去孤独

  花体薄如羽翼,落地为泥

  暗淡下来的色泽,看破红尘

  那一方灵魂的山水

  留存她绽放的声音

 

  两朵花的共情,相互为镜,照亮共同的未来和途程。一朵体会到另一朵的怒放,抑或凋零,它们各自欣喜对方的欣喜,各自悲伤各自的悲伤。诗歌里赋予了花的拟人,花的心事被诗人洞穿,彼此共情,各自伤情。这就是世界的本来,轮回的意义。我们会不吝豪华的词语赞美花朵,轮到果实的时候总是轻描淡写的淡过。

 

  花的悲伤难道不是为了果实,果实的成熟不是建立在花容失色与凋零的胎基之上。诗人发现了这个不是秘密的秘密,他诗陈述花的情感,这样的诗歌处理,正是人们对花和果的不同认知的深刻和理想式的理解。诗人不露声色地妥善地处理了这样的诗歌意向,留下读者千回百转的荡气回肠,或许仍然不明就里追寻探问。

 

  时间不仅是花的刺客,更是万物的杀手,在时间面前唯一永恒的只有时间自己和时间本身。花一生的急骤与短促,只好在诗人笔下的芬芳里立命安身。这里诗人从容换位,从花的芬芳出发把花的使命归集在芬芳的香奁。风无处不在,借时光的缝隙,掌控万物的丰饶与毁灭。接下来诗人以赏花人的扮相出场,设身处地去关怜爱惜守护,正如《花为媒》里有唱词,爱花的人,惜花、爱花、把花养……一般的纯情向好。懂得,世间最为美好的情愫,发乎于心,止乎于礼。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的一分懂得,是难能可贵的稀缺。

 

  诗的结尾,诗人这样收束:

 

  人与花,都漂浮在风中

  风,拂去赞美,拂去孤独

  ……

 

  提振全诗的氛围,让诗中的迷离伤感瞬间化为佛的深邃,缘来如此,一切如斯。那一方灵魂的山水,留存她绽放的声音,此声音是诗人对花最好的待遇和待见,落红为泥花更红,来年花的绽放,花开的声音,还是今年的样子吗?诗歌的维度走进“不能同时踏入一条河流”的哲学渊薮。

 

  《付出沧桑,把根扎在生生不息的故乡》全诗如下:  

  

  时间不早了,风拂过手掌

  夜幕垂在窗前,催促赶路人加快脚步

  我安于现状,羞于说出勤奋

  饮一杯茶,却被茶水看透

  茶释放出绿掩饰我的卑微

  手心渐凉,茶色被风声握着

  在寂静里变淡。我脸色微红

  像当年做错了事,在父母面前

  垂首而立

 

  夜色也淡了下去

  念及村庄,曾几度哽咽

  遥远而失语的村庄站在山冈

  露着几分怯,被旧时光包围

  今夜也是。仿佛听见老屋在咳嗽

  咳出满天星光,在大地之上熠熠生辉

  如果我还有一颗柔软之心

  就该回去看看那些安于坚守的生命

  向奋斗的土地、村史和先人,躬身致歉

  这些年,我身上凸起了耻辱的斑

  那是一块茶色溶不开的乡愁

  这些天我都在删字,删除虚度时光的繁茂

  删除另一个我心中的奢望

  不在世俗里陷得更深,像茶一样

  付出沧桑,把根扎在生生不息的故乡

 

  溯及过往,我们谁不是故乡的孩子,谁又不是游走的人儿?诗人带着这样的情绪出发了,即使我们在奔跑,羞于说出勤奋,谦谦君子之风跃然诗里,知始知止,不忘初心,不忘来路和出发的征尘。透视一杯茶,解读自我在人群中的单位体量,面对世事,逊然孑立,在风中、在雨中……将浓浓的乡愁化在诗行里闪光,向着土地、村史、先人,以致歉的形式致以敬礼。


  乡愁不代表忘记,不代表虚度,谨代表此时对故乡深深的仁怀与眷护。我们的根永远扎在生生不息的故乡,我是游子,我能懂得这份情真意切。虽然故乡渐行渐远,无疑故乡在渐行渐老,游子与故乡的牵系可谓是松了又紧,紧了又松,在松松紧紧的适度中游曳成诗的唯美。


  诗人对诗体和诗题逻辑整饬的统一,在诗歌里完美无遗,不是一脚朝天,一脚朝地的风马牛的不相及,和云山雾罩的缭绕。能把诗的速度放开、放远、还能把诗驭稳,张弛有度,这是诗人的真本事。有些诗从诗体语言的华丽程度来看,真的很耀眼,但经不起推敲,空泛像潮水一样荡来荡去,只看得到潮起潮落的峰头浪影,却发现不了那只主宰潮起潮落的白帆,那样的诗处理,不能说是失败,起码是不够成功。班长的诗妥帖,诗的逻辑文法词汇情感处理上是有机的、浑然一体的,不是割裂的缝合,恰如一桌菜肴,荤素搭配,美酒红酒的相佐共彰,使得诗意恣肆还具体,诗涌后的那份静思更是余味悠长,好如望舒油纸伞下的姑娘,优雅紧致可人。

 

  诗人在诗体中的修辞运用,可谓传神,不过于主观强加,也不过于躲闪回避,把真我的真实和真诗的真实,揣摩的妥帖准确。不是非你即我的二维,而是你和我,主与客都较好地成为诗元素,让诗像诗更是诗,这是诗人的诗能力,并不是所有诗人都具备的诗素质。

 

  人生最美的姿态,莫过于在复杂的尘世中,以深情而又简单的性情,遇到每一位心心相惜、风雨同舟,情同手足的良师益友,大家能够彼此珍视,彼此相惜。

 

  如此,这样日子,甚好……

 

  班长,你懂你的笔,我喜你的诗。

 

  祝班长,诗路丰华!

 

202195日于巴彦浩特海中渔书屋


 1

  作者简介:温智慧,笔名:海中渔,男,1970年生,满族,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第四届理事,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班第12期、第35期学员。曾在《博览群书》《朔方》《草原》《参花》《松花江》《回族文学》《天涯诗刊》《西部文学》《小小说月刊》《杂文月刊》《悦读》《草原论坛》《骏马》《草地》《科尔沁文学》《阿拉善文学》“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文艺报”“文学报”“内蒙古日报”“中国税务报”“甘南日报”“华西都市报”“新华书目报”“北方新报”“呼和浩特日报”“内蒙古晨报”阿拉善日报”等60多家报刊发表文艺作品,有文章被收录一些选本。

  出版著作:散文集《灵魂的雨伞》《大漠放歌》,文艺评论集《抵达的姿态》。

  现就职于国家税务总局阿拉善盟税务局。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