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春天里的诗情

春天里的诗情

一一浅谈许峰老师的诗歌特色

 

作者:邹中海

 

一、时代呼唤,为民书写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得益于自媒体、抖音、短视频、快手等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文艺作品得到了空前繁荣。但作为文学皇冠的诗歌,却江河日下、成萎缩之势。这一点,就连许多不太接地气的诗界“大佬”,都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连连发文,呼唤诗歌回归。然积重难返,谈何容易!要真的希望诗歌回归,就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少一些无病呻吟、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假大空的作品,多一些关注现实、关注时代、关心民瘼、关心老百姓、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让作品真正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多涌现一些像许峰老师一样有底蕴、有责任、有情怀、有正能量、能扛住大旗的诗人。否则,光靠喊几句口号,发几篇文章,就想要诗歌回归,无异于痴人说梦、异想天开!

  近日,我收到著名军旅作家、爱国主义诗人许峰老师托他战友夏志红捎来的两本诗集《四季如歌》《中国百座名山题咏》和一本评论集《许峰诗论》,这是许峰老师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打开后如清风徐来,爱不释手,被他广博的知识和浩然正气所吸引。他的诗正如余光中所说:“三分啸成剑气,七分酿成月光,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作为一位普通的诗歌爱好者和文评人,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些空灵飘逸、正气浩然、充满家国情怀的作品。在读了许峰老师的诗文后,大呼过瘾。于是放下了每日一诗的写作习惯,转而研究起许峰老师的诗歌作品来。他的作品开卷有益、常阅常新,受益匪浅,积累了一些感悟。不敢藏私,与朋友们交流探讨。

  许峰老师的诗既有“诗情”又有“画意”。他注重选择和抒写诸如木棉花、荷花、长江黄河、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富有形象性、画面感强的具体物象作为书写对象,捕捉那些物象的细节特征,并把深沉的情感融入诗中,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给人启迪或思考。比如这首《木棉花》,不但生动形象,而且赋予了木棉高洁的灵魂:

  “生无绿叶衬红装,蒙尘纳垢吐芬芳。

  一树赤焰惊世俗,燃尽春华入药汤。”

  木棉树被称为英雄树,以高大挺拔的树杆和硕大的花朵以及殷红的颜色而被世人称道。木棉是少数几种开花时没有绿叶衬托的高贵树木之一,它以特立独行的个性凌空怒放。在这首诗里,可看作是诗人的内心独白,显示出诗人不愿随波逐流的风采。诗歌的切入点非常好,开局就点出了木棉花的特征,诗釆用整体象征的手法,借助木棉,表现了诗人对英雄的由衷赞叹。对英雄人物的奉献精神刻画得细腻具体,融入了诗人的切身感悟。

 

二、守正创新,千年传承

 

  在上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创作风格,守正又创新。具体来说,守正就是他格守中华民族流传几千年的传统,从现实出发,关心民瘼,在儒、释、道的文化精髓中吸收和提取营养,坚持真善美的底线。他的诗文字清新自然,立意鲜明纯粹,有信、达、雅的韵味。这些特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如史诗般灿烂。他的诗也因此而融进这条时代之河,文化之河!他创新,不光是他的题材新、内容新、立意新、角度新、语言新等。也指他在诗词的形式上,不拘一格或墨守成规,有时也不受平仄格律的约束,一切遵循内心的本真,从内容出发,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绝不会因辞害意。这种恣意汪洋的风格,有点像陈毅元帅,陈毅曾主张“不为古人奴,玩古生新意。”事实上,在他很多的诗里,也引用了毛泽东主席诗词里的一些意象和借鉴了陈毅元帅的一些表现手法。在守正与创新之间,自成风格。不阿谀,不奉承,不屈己。格守一个正统士大夫的底线。他热情似火又爱憎分明的个性,使他的诗风,既接受了我国古代以来现实主义的传统,深刻地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又吸收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借用想象、夸张、釆用豪迈、象征,充满激情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创造性地打开了诗性之门。关于平仄问题,毛泽东主席早在1957年在一封公开信中也说过:“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年。”即使远在古代,为了防止因辞害意的情况,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说明在古代,平仄也不是评价古典诗词的唯一标准,况且中国古典诗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楚辞汉赋,古风古韵等等,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他撰写的《中国百座名山题咏》《咏物咏道一百首》《江歌湖韵十首》,堪称诗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尽管历朝历代写名山大川的诗人和诗歌不可胜数,但在许峰老师之前,还没有一个人以诗集或联章的名义,把祖国的山川水系全部收纳。我敢肯定,过去、现在、包括未来,都是古往今来诗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际价值早超出了诗之外,成了我国名山名川的代言书,甚至是一部完整的中华山川湖海的地理志。毫不夸张地说,就凭这些诗集诗歌,就能奠定许峰老师在诗坛甚至在学术界不可动摇的地位。

  “跌宕起伏着沉浮,波翻浪涌尚东流。

  阅尽古今多少事,一路欢歌涛依旧。”(《江歌湖韵.长江吟》)

  这首《江歌湖韵.长江吟》,情景交融,通俗易懂,体现的正是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有浓郁的象征寓意。诗以水喻人:人生之路或许像长江一样,跌宕起伏、波翻浪涌,但只要目标坚定,到头来一定会是一路欢歌,一路风景!

  骤然想起,千余年前,苏东坡站在长江边上,看滚滚长江向东而去,思如泉涌,豪迈之情直冲斗云之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哦吟之声,至今都在华夏大地回响。时间的接力棒传到千年后,又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接咏长吟:“阅尽古今多少事,一路欢歌涛依旧!”

  许峰老师是忠诚的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他写的诗词以古风古韵为主,兼写新诗、散文、报告文学、文论等,是一个博闻强识的多面手。有学者评价他的诗文时说:“浪漫似李白,现实似杜甫,山水田园似陶潜、王维,情怀似屈原、贾谊、闻一多,豁达大气则似苏轼、毛泽东、陈毅。”

  确实,许峰老师的思想核心是仁,是爱,是家国情怀,秉承着从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来的正统文化。他广釆众长,诗融百家,几十年的文字修为,才成就了今天的许峰老师。他非常反对那些无病呻吟的作品,认为那所谓的诗歌:“既没有‘道’,也没有‘志’,整天沉醉在自我感觉中,表现的是一些狭隘、低级、无聊的情态与趣味。”尤其是对那些“下三滥”、“下半身”等诸多的什么“睡体”、“屎尿体”、“梨花体”、“羊羔体”等这样的诗歌深恶痛绝,认为这些所谓的诗歌文化就是扰乱一池春水的垃圾。正气凛然的诗观,表现出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良知。他不屑与那些山头主义、小圈子文化为伍,至今都没入门入派。其实以他的著作、影响力,他应该早就是国字号的元老了。尽管有屈子陶潜之风,但又不避世,不做“酸夫子”,积极传承和构筑中华文明体系,是新时代里最有个性的诗人。下面这首《祭屈原》,或许也能初见端倪:

  “深穹哀丝落苍茫,似是天公祭汨江。

  只待红日破云出,屈翁欣慰看朝阳。”

  算起来屈原是许峰老师跨越时空的老乡,他们都是荆楚文化的翘楚和优秀诗人代表。从屈原到闻一多,从闻一多到许峰,他们的诗歌都是一脉相承的,尤其是家国情怀方面,更是血脉相连。这首《祭屈原》,是一位诗人向另一位诗人的致敬;也是一位诗人站在时间的节点,用实际行动,深切呼唤诗歌的回归。

 

三、探索求真、士子情深

 

  有人把中国当代诗人分为三类:一类是在圈子里互相吹捧的;二类是自以为是、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三类是有大众情怀的。这类诗人底蕴深厚,目光如炬,关注时代,能为老百姓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但不容乐观的是,整个诗坛,前两类占的比例超过百分之九十。表象繁荣下,难掩的是精神的荒芜。

  中国新诗从19168月,胡适的《两只蝴蝶》诞生以来,诗词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传统文化被打破,“舶来品”取代中华文化堂而皇之占据了各个领域。不可否认,白话文出现后的诗歌改写了历史,应该说是划时代的进步。新诗诞生那些年,也可谓群星璀璨。但由于胡适、闻一多、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艾青、贺敬之等这些开创者,都有很深的古文功底,所以当时出了很多伟大的诗人和作品,比如:郭沫若的《女神》;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郭小川的《甘蔗林一一青纱帐》;贺敬之的《西去列车的窗口》;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等等;到了新诗发展中期的朦胧诗时代,也出了食指、海子、舒婷、北岛、顾城和汪国真等在文化界叫得响名号的诗人。但中国诗歌发展到现在,特别是近三十年来,被称为后现代诗的时代,中国诗歌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中国诗歌似乎走进了一条死胡同,群魔乱舞,风花雪月喃喃自语甚至任由毫无底线下三滥的作品泛滥成灾。这种变了味的“诗歌”,早被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抵制和诟病。这些所谓“诗歌”,等于从污染的灵魂里散发出来的臭味、破坏我们人类的精神健康,根本不顾及社会和历史的感受。身为军旅作家、爱国主义诗人的许峰老师把这一切都看到眼里,使命担当促使他对这种文化现象发出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一树好花养眼神,一堆垃圾招蚊蝇。世间万物皆有品,香臭不鸣在人心。”

  下面这首《叹垂柳》,则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揭露:“弓腰袖手江湖边,随风摇曳翻闲篇。曲生百年无梁柱,只为悦君人世间。”

  诗作有力地讽刺了那些曲意承奉,随风摇曳“墙头草”式的人物!这两首诗和上文中出现的《木棉花》,泾渭分明,对比强烈,亦赞亦叹,形成强烈的反差,体现出诗人爱憎分明的个性。

  许峰老师的诗歌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很有条理性。他的诗不是杂乱无章的乱拼乱凑,还是有规划、有步骤地把相同或相似的诗歌组到一起,有的虽不是组诗,但前后也有相似性关联,有联章性质。这样不但方便读者阅读理解,也能让读者漫步诗中,跟着诗人的足迹,去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或写作意图。比如他写花的诗,十数种花列在一起,或对比、或延展,或组成诗意的花园。

  他之所以有如此高超的技艺,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许峰老师走上领导岗位之前,是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具有新闻工作者的眼光和洞察力,同时具有军人的血性、豪迈和赤胆忠心、诗人的浪漫主义格调和现实主义情怀。1993年,许峰老师从部队转业,来地方工作,同样是与文字为伍,历任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察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恵州市委副秘书长兼市督查办主任。他著作等身,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多部著作。新闻通稿、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无所不包。5年前退休,把重点转向了诗歌研究和创作,短短几年,相继出版了《咏物悟道100首》《中国百座名山题咏》《四季如歌》《许峰诗论》4部诗集和诗评集。

 

四、浩然正气,军旅文风

 

  “魔国兽兵逆天条,源自炎黄子不肖。

  可恨商女媚夷态,期盼华夏尽舜尧。”(见《四季如歌》诗集90 《祭拜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爱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这首诗也让他声名远播。在一次比赛中,从上万首诗歌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性文学大奖。此诗和一般诗友写的咏景状物诗有很大的不同。作品不但做了细腻具体的刻画,更做了深层的剖析,犹如一本厚重的盛世危言,很有警世意义。众所周知,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大的耻辱。在清朝以前,我国被称为“天朝”,四方来仪,八方朝圣。只有在清政府后期,政府腐败,无德无能,结果造成了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事件发生,三十多万同胞死于非命。任何一个有血性的炎黄子孙都会义愤填膺。因此以此为题材的诗不少,但大都是把诗停留在愤慨的表面,没剖析出问题的深层实质。许峰老师的诗直抒胸臆,由表及里,使诗在愤怒之余还有理性的思考。读罢此诗,如暮鼓晨钟,警世通言,永远都不会过时,能获全国性大奖,实乃众望所归。

  许峰老师的诗都是来源他对现实语境的直接体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诚挚关心。他秉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一些主张,强调诗人要有情感,要关乎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他敢说敢当的军人作风,很得老百姓的爱戴和文化界、政治界人士的一致称赞。他有一首《诗叹诗》,就是对当今诗坛那些不知所云、旁门左道诗歌的直接鞭策:“行文立意当为先,千古流传靠民间。妇孺相诵方绝句,顾镜穷酸能几年?”

  许峰老师是从传统媒体业走来的诗人作家,当“大数据”、“云计算”、“微信”等人工智能到来之后,他目睹了高科技给人类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改变。他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其中,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体现出一种超前的智慧,先后在《学习强国》《人民网》《今日头条》《北京头条》《中国作家》《古榕树下》《大中华网络电视台》《搜狐》等大平台上发表文学作品。他的诗歌、散文只要一出现,动辄就是几十万、乃至一百几十万读者量和大量读者点评。这就是开明、睿智带给他的回报。

  诗是时代的反映,言志抒情,形式多样,可观、可群、可兴、可怨。许峰老师以新闻记者的敏锐,军人的血性、诗人的情怀,用生动的笔调,真实的情感,将世间百态放到文学的宏阔想象中延展,产生出恣意汪洋的诗歌。他深厚的底蕴,老辣的笔力给我们带来了一股劲风,给当今的诗坛,上了很好的一课。诗歌中的警句、金句妙笔生花,有句有篇,层出不穷。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把作品分为四境:疵境、稳境、醇境和化境。许峰老师诗文合一,早进大道之境。他的诗歌,如清风明月,划亮夜空,点亮过去、现在和未来,让已处在文学边缘的诗歌又有了灵动的呼吸。日本一位哲人说得好:“地不论东西,时不论古今,伟大诗人的价值不允许只把它藏在文艺的圈子里。而且一个诗人又成为时代的宣传家、政治家的却不多!”我们期待,许峰老师更多的诗歌佳作频频出现,永远流传!

 

  作者简介:邹中海,诗人、文评人,代表作关工委推荐,央视推广。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