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选择:逃离或重生

选择:逃离或重生

——读朱力平长篇小说《梅宁的选择》

 

作者:刘润和

 

  对于习惯于阅读传统长篇小说的读者而言,阅读朱力平的这部《梅宁的选择》是另一种体验。这部小说以意识流、蒙太奇、白描的手法串起纷乱的生活图景,刻画个人或群体生活和思想变化;结构如行云流水,从容书写人生的隐痛和晦暗;笔调多有嘲讽、揶揄、幽默,消解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沉重。作者将爱情故事、生存欲望和个体命运的沉思结合在一起,向习以为常的思维、道德、价值判断、生存意义提出挑战。

  《梅宁的选择》是一部个人关于往事的叙述和追忆。“梅宁”即“我”,实际是同一个敏锐而聪明的叙述者。这两种身份的自由转换,为文本提供了观察和叙事的灵活性。在作者的叙述中,时间和场景频繁变换,主人公的意识流无序辐射,营造出无数个交叉错位的空间,呈示各色人生的命运轨迹。

  这部小说的叙事构成并不复杂,而在局部的故事处理上颇具戏剧化的演绎。它的主角——中年男子梅宁,是北京某协会的工作人员,工作单调乏味,家庭“和睦”。他恃才傲物、天真直爽、谦卑疏懒、回避官场......这个天性自由又被时代异化的人,在家里要和“傻老婆”同床异梦,“回到办公室简直就是回到悲惨的牢笼”。夜深人静,他偷偷摸摸进入了“互联网世界”。在那里,他腾转闪挪,妙语如珠,游刃有余,和“风流娘儿”们聊的津津有味。

  作者布置的一张大网在此撑起了框架,这张网也是这个时代编织的牢笼。它是物质和欲望的综合体,收敛着自投其中的芸芸众生。它改变着人的精神本质,也改变着世界的模样。

  在这张看似虚拟的大网中,梅宁隔空聊到了一个叫“沙沙”的女孩。她出身于北京大杂院,父母是底层劳动者,没有可以依赖的强大背景。她美丽动人,性格开朗,爱好乒乓球运动,在一家外企服务。她家大门两侧的砖雕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残缺剥落,喻示了传统文化在此处的断裂。沙沙具有“游戏人生的轻逸的品格”,不爱学习,不想通过读书得到向往的生活,只是随波逐流,图个快活自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不完全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梅宁把沙沙带进了新奇神秘的成人世界,开始了自认为“无害的游戏”。沙沙起初认为梅宁安全可靠,后来则发现他“有些呆头呆脑,神不守舍,多疑善感”,“像一个精神和行为不成比例的侏儒”,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交往。这种游戏的结局可以预料——梅宁不可能离婚,而沙沙向往过上富人的生活。梅宁毫无主动权,他能做的只有像对待单位的工作一样,退让或逃避。

  自动攀上这架大网的另一个角色是上海富商何有情,一个张口尼采闭口弗洛伊德的有妇之夫。在精神与物质的两端,何有情比梅宁走得更远。他背离最初的精神追寻,在追逐金钱的道路上狂奔,一步步走向虚荣的物质泥淖。何有情在歌厅招待商道上的保定客人的一幕,显露出艳丽繁华表象下的空虚无聊,终须以自欺欺人的忏悔求得心安。

  在对待家庭和妻子这一点上,梅宁和何有情同处于难舍与厌倦的矛盾状态。二人均为沙沙心慌意乱,爱恨交织,进而内心撕裂、感情惶惑。梅宁因内心柔弱、不愿抛弃妻女再组建家庭而忍让退缩,何有情则以财大气粗而无所顾忌风风火火。

  梅宁和沙沙的关系变得若即若离,何有情李代桃僵正式上场了。他没有被沙沙冷淡高傲斥退,反而欲望更加强烈。他口吐莲花,一会儿古典诗词,一会儿东西方哲学,不着边际地和沙沙谈情说爱。这些高深莫名的抒情和思辨,在沙沙那里变成了迂腐不堪的笑料。

  一个身怀“文青”情结的暴发户,玩弄金钱于声色犬马之中,又被金钱至上的粗陋现实嘲笑。“北极终北国女王储沙沙下嫁颇受争议的中国儒商、索马里大学哲学博士何有情”的新闻,像虚假的烟雾弥漫着何有情与沙沙的虚构的婚礼。这场想象中发生在北京东交民巷某大教堂举行的滑稽闹剧,是沙沙的迷失,还是何有情的疯狂?

  在小说描述的这个平行又相互交叉的爱情游戏中,何有情和沙沙貌似轰轰烈烈的爱情未成正果,是精神幻觉撞向现实后破碎不堪的必然。沙沙喜欢的不是梅宁,也不是“歌唱带电的肉体”的何有情。她周旋犹疑于梅宁或何有情之间,也许是喜欢他们精神上的某一部分,但这些在现实面前却轻如鸿毛,她最终选择的只能是工人父亲的徒弟、胡同里脚踏实地的二德子。沙沙的放弃不是源自道德和文化的自觉,而是她所跻身的世俗社会对爱情婚姻的单纯理解。类似的悖谬,在小说中意味深长,无法消除。

  梅宁混迹于体制,眼前的一切让他处于不愿就范的境地。家庭如此,单位亦如此。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心烦意乱。他头脑里盘旋着不合时宜的念头,促使他心生退意并付诸实施。

  小说结尾处,来自法国的“娜娜”横空出世,梅宁的理智被激情卷走,又被娜娜远走高飞不留痕迹的通脱救赎。性,似乎缓解了他的焦虑,平复了他的躁动,但归结于无意义的绝望。风流云散,一场美梦消散后,梅宁选择远离迫使他变形的“庞大灰色建筑物”,离开机关回归自我,回到家庭,到郊区的小学教书育人。

  在真实的荒诞里,他追慕着生命的尊严,寻求超越现实的可能性。他的退避,是顿悟后的自我肯定,意味着主动选择某种不随大流的生活方式。

  在小说中,对婚姻和性爱的描述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甚至占据了小说的中心位置。在回答这部小说“写的是啥”的提问时,朱力平自嘲为“婚外恋”。这个貌似一言以蔽之的诠释,隐去了冰山下面的部分。作品对婚姻和家庭的呈现,表现出了幽暗的倦怠。对性行为的书写,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浓烈和兴奋。性是唯一让他平静下来的灵与肉的放纵。他自愿又不甘地陷入了两情相悦的“混沌状态”,企图避开思辨的陷阱,真实地活在当下。

  梅宁是无法归纳到某种预设框架中的人物,他所有的困惑和无力是时代转型期的病理反应。他和何有情相似,虽在时代的光亮里来回折腾,但某种无形的气息仍旧控制着他们的身体和心智。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的共同困境。在经历了如同冰炭的六十年代“文革”和八十年“黄金时期”后,他们曾经持守的理想逐渐被割裂、粉碎、抛弃。有人玩世不恭冷眼旁观,有人投入了汹涌而来的商业大潮掘金致富,梅宁和何有情即是这两种选择的产物。他们和“新人类”沙沙的关系,仅仅是肉体上的“密接者”。在精神层面上,存在着两个时代连接处难以填平的沟壑。

  这部小说的另一个大构件是梅宁及其同事的西北之行。这次公差从半夜时分开始,“通往首都机场的路像一条透明的隧道穿过坚硬的夜”。飞机降落在大河奔流黄土飞扬沟壑纵横的荒凉省份,一场新“官场现形记”就此启幕。

  此行最高领导者的高正人、随行记者胡州(胡诌)和梅宁与地方官员打成了一片。接下来发生的多幕剧似是司空见惯,又多荒诞不经,却又处处显得严肃认真正儿八经。那些年官员在做政绩,商人在投机,双方携手闷声发大财,到处其乐融融。地方最高行政官老谋深算,举重若轻,顾左右而言他,不经意间以四两拨千斤。高正人、胡州和梅宁与之相比,俨然是一伙不懂道行的“局外人”。

  在梅宁的视角中,他的直接上司高正人的确是个正人君子。他不烟不酒不色,苍老浮肿松弛,“像一团没有发好的面”,已经成了一个不学无术的老油条。而在基层官员的语言中,高正人“容光焕发”“日理万机”,“跟年轻人一样”。高正人谙熟官场足智多谋,平素无往而不胜,却在社会政治经济实力的博弈面前极其幼稚,不得要领却振振有词,自以为是。

  一场演讲会让高正人的底牌全部暴露,会场楼顶上施工的电钻不时吱吱作响,观众昏昏欲睡。高正人浑然不觉,依旧表演欲强烈,对着啸叫的麦克风自说自话。好在他心宽皮厚,经得起一次次莫名的挫折。当油光满面的他亲切询问蓬头垢面的农民收成如何时,对方骂出了不堪入耳的粗话;当他低三下四和某贵妇人套近乎时,换来居高临下的轻蔑。高正人隐忍不发,或充耳不闻,或毕恭毕敬。梅宁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即使具备了也做不到高正人的波澜不惊。他俩是两类人,三观相去甚远。

  他们的任务之一是视察采访县里的造纸厂。高正人捂着鼻子躲闪着污水坑散发的臭气,胡州和有关人员商议着赞助的数目。晚宴上,县里大小头目山吃海喝的丑态夹杂着漏洞百出的遮掩,但双方都知道如何满足对方的需求。圆满的勾兑在一对男女率性直白的情歌里结束,“白银般的夜,黑暗里不时传出零星的狗吠声。”

  梅宁有意回避充斥利害计较、虚伪欺诈的视察活动。他按照当地人的指点走进了白云观。这里的景观和人物让他心神恍惚,自伤自怜。在信仰缺失或混乱的年代,梅宁多次在梦里与佛、儒、道甚至与纪晓岚探讨诸如“我会去哪儿”“我有精神呀,我有灵魂呀,我有意识呀”等问题,思考得来的却是无处不在的荒谬:爱与性、真诚与叛变、艺术与媚俗、人生的轻与重,终归是无意义、无终极目的的虚无。梅宁的白云观之行,是对官场的反讽。白云观里人物以及由此联想的诸多面孔,透射出人生变幻无常的悲凉。

  梅宁在“难以忍受”的时候,试图找到一条探寻自己命运的途径,让内心得以清净安宁,彻底治愈这个时代带给他的病痛。他到酒鬼“竹林七贤”中放浪形骸,酩酊大醉;跟着胡州在“恶之花”酒吧和门派怪异的诗人谈诗论文,其结局无非吵嚷打斗不欢而散。他没有找到理想中的慰藉,而是愈加无所适从。

  梅宁是否因为最后的选择而实现了生命的自觉,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展示了生活的乖谬,藉以唤起读者对生命哲学意义的思考。

  然而,作者在《后记》中称“我在写作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意义,更没有预设一张张脸谱,也没有想简单地臧否或褒贬什么。我只是想呈现纷繁的思绪,只想描述生动的生活之美,或者干脆说只想写下一堆堆尽可能好的文字。”米兰•昆德拉也曾说“人脑中看样子具有一块我们可以称之为诗情记忆的区域。那里记下来诱人而动人的一切,使我们的生命具有美感。”在这一点上,两者的取向是一致的。正因如此,这部小说也就有了更加丰富的含义。

  “一切由文字书写的历史都是可疑的,哲学亦如此,因为我们是人。”人生在世,无论选择哪一种生活方式,都是热爱生命的尝试。这是生命的本相,有快乐也有痛苦,有杂草也有鲜花。生命或生活的意义是某种合成体,一旦走出了身为物驱、心为物役的漩涡,精神和肉体就会获得真正的自由。正如作者在《卷尾诗》中所写:“然后,离开窗户,告别父母/扛着生锈的犁走向田野/大地充满情欲,大地更加宽宏”。

 

2022.7.16

 

  (作者系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文物鉴赏家、甘肃省作协会员


  作家简介朱力平,诗人,作家。1955年生于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职于某央媒。自闭症自愈者。常年闭门潜心写作,作品较少示人。《梅宁的选择》是作者历时十年完成的长篇小说。

  《梅宁的选择》,以当代中国真实生活为背景,充分展示了小人物梅宁丰富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对人性的探讨,挖掘和揭示出个体存在的本质,同时以幽默的笔调探讨了时代和命运这两大主题。


 1


  附:资料

 

  书名:《梅宁的选择》

  作者:朱力平。

  ISBN9787515322032

  页数:219

  定价:30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4

  装帧:平装

  开本:16

 

  内容简介:

  《梅宁的选择》主人公梅宁是北京的一名普通职员,由于好幻想和沉思的性格,而很难融入乏味的集体生活中,他身上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孤独感和自闭倾向,也使他和物欲横流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在他身上充满了一个有文化的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和各种矛盾,以及理想和现实的种种冲突。

 

  目录

  卷首诗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卷尾诗

  后记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