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迟到达
作者:车前子
朱力平是《梅宁的选择》这部长篇小说作者,读者的我们,会不会在梅宁与朱力平之间划上等号?
一切虚构如果像煞有介事,读者的我们就会偏于窥探,且认定事实:正因为“窥探”建立起“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亲密关系。
而现代作者,既尊重与读者的亲密关系,也享受对这种亲密关系的摆脱与拒绝(过程)。
读者的我们企图窥探,作者的他偏偏设置障碍,不让读者的我们得逞。
而读者的我们心有不甘,继续窥探,甚至还在小说的床头安装针孔探头,作者的他早有预料,在针孔里穿线——安排下虚虚实实、隐隐约约、犹犹豫豫、咿咿呀呀的情节线,请君入瓮:来吧,到我文字的迷宫中来。
……所以,【她听到里面有一种类似抽打湿毛巾的声音,“啪,啪,啪,啪”一下一下……她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把水壶放在门口,转身赶紧走了,像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在“反窥探”面前,读者的我们都是宾馆女服务员,但未必有她的教养。
有教养的读者,遇到文本不解之处,首先止步,像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然后,再做决定。
《梅宁的选择》,长篇小说,读者的我(从现在起,不是读者的我们)认为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小说。
“现代的,必须现代!”兰波在黑暗里高呼;那么,一部现代意义的小说和一部非现代意义的小说区别在哪里呢?
现代意义的小说:反“窥探”;
非现代意义的小说:欢迎“窥探”。
而作者的他或许有过单位工作经验,他在反“窥探”的现代意义的小说和欢迎“窥探”的非现代意义的小说之间平衡关系,读者的我心想梅宁的选择,或者说读者的我更想把梅宁的选择看做作者的他文本的选择。
《梅宁的选择》,作者的他选择身份。首先,作者的他选择了身份:“我”,一位“一再推迟真正意义上的写作”的写作者。“推迟”,在读者的我看来,是《梅宁的选择》这部长篇小说的关键词,不仅仅是对身份的交待(如果看做虚拟的填充可能形态更为复杂,对了,我喜欢复杂、别扭、拧巴、胡扯及其他),也是这部长篇小说的叙事节奏。
《梅宁的选择》,“推迟”,是这部长篇小说的叙事节奏。作者的他是如何“推迟”的呢?因为在写作中,“推迟”就不能停留“观念”,它必须,甚至,甚至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行动”。
【她的被子外面只露出一头乱发】【法律批准我们睡在一起】这无非还是观念而不是行动,【那是一本比太极拳教程还要薄的《T.S.艾略特诗选》】作者的他用太极拳“推迟”T.S.艾略特,这是行动。
《梅宁的选择》,作者的他用词语和视角“推迟”了这部长篇小说的……的……的……叙事节奏,在读者的我看来,由两方面相辅相成,一是词语,二是视角。当然,还能找出三或四,小三或小四,有诗为证:“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打死数学家。”
读者的我算术不好,只说个一二。
一:这部长篇小说最吸引读者的我是词语——仿佛大湖,一波连着一波,其词语呈现,往往通过比喻完成。
比喻在长篇小说里节外生枝,于是避免这部长篇小说长成一棵直筒筒的椰子树,让读者比猴子还方便地爬上树顶。
读这部长篇小说,就像长安街散步,走几步遇到警察,在《梅宁的选择》里,读几行遇到比喻。会打比喻的作者很多,但打出新鲜比喻的作者凤毛麟角。
作者的他真会比喻,“推迟”了到达(目的地,但,是不是真有目的地呢?存疑),让读者的我一不小心走岔道,等绕回来,天色已晚,而这正是作者的他苦心经营的障碍。
二:这部长篇小说的视角之自由,就像一个人坐在电视机前,按着遥控板,不停地转换频道,但读者的我并不觉得散乱,因为“电视机”做了框架,这可是一台顶呱呱的彩色电视机,不是只闻其声的收音机,这话的意思是这部长篇小说视角的转换是非常图像化的:“图像,贫富互文的口粮。”
《梅宁的选择》,梅宁选择了什么?读者的我心想作者的他可能一开始就不打算做出选择,这部长篇小说或许也可以叫《梅宁的不选择》。
2022,12,5,苏州
(作者系当代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画家)
作家简介:朱力平,诗人,作家。1955年生于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职于某央媒。自闭症自愈者。常年闭门潜心写作,作品较少示人。《梅宁的选择》是作者历时十年完成的长篇小说。
《梅宁的选择》,以当代中国真实生活为背景,充分展示了小人物梅宁丰富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对人性的探讨,挖掘和揭示出个体存在的本质,同时以幽默的笔调探讨了时代和命运这两大主题。
附:资料
书名:《梅宁的选择》
作者:朱力平。
ISBN9787515322032
页数:219页
定价:30元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梅宁的选择》主人公梅宁是北京的一名普通职员,由于好幻想和沉思的性格,而很难融入乏味的集体生活中,他身上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孤独感和自闭倾向,也使他和物欲横流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在他身上充满了一个有文化的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和各种矛盾,以及理想和现实的种种冲突。
目录
卷首诗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卷尾诗
后记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