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带着初心追梦

带着初心追梦

——品读王军散文

 

作者:王家胜

 

  很荣幸拜读了王军先生的《朝向彼岸》《回家的路》等系列散文书籍。每次阅读,我都仿佛跟随他的文字穿越到淳朴、多情的故乡生活场景,与童年的自己对话,那么清晰,那么深刻!

  王军是一名军人,很难想象文中饱含真情、丰富细腻的文字是出自威严、刚毅的军人之手,可见他对生活抱着多么怡然、欣赏的态度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始终坚持着自己心中对写作的热情与热爱,这一份真挚本就难得可贵。细细研读,从他的文字中处处感受到作者内心细腻的情感、博大的情怀,他用一种独特的调味剂,将常人口中枯燥、平淡的日子叙述的“津津有味”。仿佛一件细小的生活、一件平常的小事,在他眼中,都被赋予了情感与美好。可能正是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的态度,才让我们有机会得以享受这文字与诗歌的盛宴!

  情系故乡,梦萦灵魂深处。故乡,是他梦想起航的地方,那里有珍贵的家人,有亲切的乡音;有拼搏的汗水,有嬉戏的足迹;有牵肠挂肚的柴米油盐,有伴随成长的一草一木。正如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中写道: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因为家境贫寒,作者从小就知道生活的难处,“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翻阅着求知的大门”,他用刻苦的作风撬开了生活的向往,走出了新县,投向祖国的怀抱,当上一名军人。常年身处异乡,在外奋斗,使得他对家乡的人、事、物无比思念。北京虽有香山,却仍为新县老家的香山自豪,“那山清新滋肺,让人迷恋忘返;那水净可悦心,让人难以惜别”;分享家乡短粗清甜的黄瓜,“嚼成了第二个故乡,也嚼出了家乡的味来”;还有老家的竹林、杏树、柳林……每寸土地都有作者生活过的印迹,也是灵魂深处最幸福、静谧的角落。沈从文说,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牲一畜,雨丝风片,都是我们人生的底色。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也许老家并不便利,但最治愈温暖,也最让人魂牵梦绕。

  坚守初心,赋予生活能量。王军在《初心中的朴实修养》中,阐述了对初心的理解与思考。“初心是一种本原的朴素修养,……,要持有朴素的本质,即修身、养性、静气”。杨绛先生说:一个干净的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不染世俗,他的灵魂深处有一片净土,思想背后有不变的初心,坚守良知和道义,有所为,有所不为。两者可谓是不谋而合。构筑精神高地,留存理想底色,守住灵魂一片郁郁葱葱,守望住初心。人民日报评:思乡是本能,坚守是责任,这在作者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王军被安排负责案件审查起诉工作时,全心投入,没日没夜,后母亲病重仍未抽出身照顾,而是求助妹妹,最终错过了与母亲的告别……在初心与亲人之间,他选择了前者,虽然对母亲、对妹妹有所愧疚,但这份如磐初心,或许他们能理解。

  追随梦想,朝向心灵彼岸。王军说,彼岸是一种渴望,也是前行的方向,更是一种精神的向往。彼岸在哪,每个人的想法可能都不一样,但追其尽头,可能都在心灵深处,因为彼岸是与梦想息息相关的。作者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总能在生活的细碎中探寻到启示人生的感悟。在面对欣赏时,他说把欣赏的东西存放在心里,心便有情调;把挚爱的东西染色于生活,那便是一种追求;在思考人生账簿时,作者感叹“人生的梦像大海的波涛,看似壮阔,其实经历了风险,是波次轮回的归还”;在教育女儿时,他又有大胆放手的勇气,任凭当时只有九岁的女儿独自去看上海世博会,任由女儿大胆走向当时心中的小小彼岸……正如作者所言:执着不是天性,而是后天的恒心,才能拨开云雾见日月,才能握着铁杵磨成针。彼岸是心灵的港湾,不见得非得有多大,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确定一块人生的立足之地,靠自己的坚实脚步,精心打造”。

  王军在余暇时间记录看见的一景一物、思考的一事一悟,凝聚成《朝向彼岸》《回家的路》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向我们呈现了美景和美事,也带来了感动和鼓励。细微之处见哲思,散文集蕴含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沉淀,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