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让梦想开花
——读《龙拳少年》有感
作者:池瑞辉
人人都有一个侠客梦,人人都是一条龙。读郑春霞的新作《龙拳少年》,让人心潮澎湃,《龙拳》的旋律不绝于耳——“我右拳打开了天,化身为龙。那大地心脏汹涌,不安跳动。全世界的表情只剩下一种。等待英雄,我就是那条龙……”
年轻的心,燃烧的梦。《龙拳少年》讲的是一个热爱武术的瘦弱男孩陈小旗追梦的故事,书中的文字和插画相得益彰,非常有感染力。作者郑春霞以其儿童文学家的敏锐,以其儿子从小习武的经历为模板,将少年的成长故事镶嵌在亚运的时代背景和杭州的地域文化里;以其教育者的智慧,串起了中国武术三代人在新时代的传承,讲述了一段以热爱呵护热爱的故事。集作家、老师、妈妈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郑春霞,无疑是懂时代、懂教育、懂生活的,她为主人公搭建了一个成长支持系统,引领他去寻梦、追梦、圆梦。无所不能的“龙”,永不言弃的“龙拳精神”,也鼓励着读者去追寻梦想与希望。
关于“懂时代”,这是为杭州迎接亚运会为背景而创作的一部少年成长小说,巧妙地选取了亚运会的九个非奥项目之一——中华武术作为切入口。在新时代讲中国故事,文化江南、中国功夫无疑都是自带“流量”的。先来说文化江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不但是中国的杭州,也是世界的杭州。作者将自己喜爱的杭州人文植入到书中人物的成长血脉。比如,小旗第一次到西湖,正是“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时节,白堤上桃花开了,柳树抽芽了,西湖水波明媚。坐在小推车里的小旗,被推着从断桥走到锦带桥,一路上,有人坐在木椅上拉小提琴,有人站在湖边弹吉他,还有一位老爷爷在地面上用水写毛笔字。这是多么稀松平常又诗情画意的西湖啊。长大后,和妈妈去滨江公园看露天迎新晚会,小旗看的节目是《小热昏:钱江射潮》,听的故事是钱王把潮水射走后,海堤得以造成,百姓们把江边的海堤叫作“钱塘”。小旗的师父李闯跟杭州的渊源,源于其父游西湖带回家的一方绣有“苏堤春晓”的丝绸手帕。因为这方手帕,李闯知道了苏东坡和苏堤,还一直喜欢把这方“苏堤春晓”扎在自己的麻花辫上。再来说中国功夫,作者笔下的少年,也不仅仅是中国的少年,而且是世界的少年。队长孔奕奕去美国了,还是坚持练武术。武术馆里,练武术的人各个国家都有,他们都非常痴迷中国武术。孔奕奕还在当地组织了娃娃武术队,每个周末免费教他们武术。作者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了一个理念:武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关于“懂教育”,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身为教育学博士的郑春霞,在书中渗透着这句名言的精髓。龙拳少年的追梦与进阶,正是师长的引领、同伴的激励、家人的关爱等一朵朵“云”推动的结果。
追梦的路上,要拥有一条鞭子。武术宗师在给小旗的信中写道:每个人的心里要有一根小鞭子,你对武术的热爱和痴迷就是最好的鞭子。小旗的先天条件并不好,身体不够结实,柔韧性不好,平衡力不够,不是块学武的料。但是“武痴”小旗有他“痴”的一面,进不了武术队,就在教室外“偷师”墩马步,用别人吃不了的苦挺进别人进不了的队。进入武术队之后,也没有一帆风顺,从比赛失利差点退队,到一路过关斩将向亚运进发,这只“丑小鸭”以“人一我十,人十我百”的精神一路蜕变。他还学着孔奕奕一样在空余时间免费教小孩子练武术,把武术的接力棒传承给更多的新生代。
追梦的路上,要正视一面镜子。师父李闯说比赛就是那面镜子。第一次参加全省武术锦标赛,龙拳队每一个队员心里只有“比赛”二字,“太想赢”的小旗紧张得动作慢了半拍,龙拳队最终以0.7分之差屈居亚军。“比赛就是照一照自己欠缺的地方,就是将来努力的方向。”“比赛,说穿了就是要勇于把自己撕开了,揉碎了,放进猛火里、冰水里,九蒸九晒,重新淬炼出一个更高更快、更强的自己。”“金牌就像巧克力,甜过了就可以了,我们依然要去吃苦,永远要记住,没有苦,哪来的甜。”……一次次的比赛,一次次的历练,中国龙拳武术队的陈氏太极拳后来惊艳四座。他们动作娴熟、姿态稳健,很难得打出了闲云野鹤从容不迫的气质,李闯教会了少年们将锋芒藏于暗夜。“拳不离手”的基本功,“博采众长”的包容心,“循序渐进”的领悟力,让龙拳少年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稳健。
追梦的路上,要懂得相信孩子。小旗结识了QQ网友“龙拳”,线上经常切磋武艺,交流心事。“老学生,你在吗?”“小学生,我在呀。”这是他们常见的开场白。“龙拳”是小旗的知己,总是支持小旗,鼓励小旗,引领小旗。后来,“龙拳”真实身份揭晓,竟是“师父的师父”。但是武术宗师还是让小旗叫他“老学生”,他想要一辈子当学生。这位武术宗师让我联想到著名漫画家丰子恺,丰子恺先生说自己是“儿童崇拜者”,反复说要向孩子学习。老拳师也总是坚信少年是希望之光,是无限的可能。当小旗提出用少年们喜欢的《龙拳》作为配乐时,老拳师听了之后觉得很不错,夸赞年轻人就是有朝气有想法。传承重要,创新更重要。难得的是老拳师从不看轻每一个孩子,反而把他们高高地举起来,用自己的高度撑起武术的未来。
关于“懂生活”,郑春霞延续以往作品的特点,在她的笔下,生活是热气腾腾的,充满张力。这种“热气”,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生命的滋养。小旗因武术队落选失意时,治愈的秘方是楼道里响起的外婆的小曲——“小旗,小旗,飘飘;小旗,小旗,摇摇。小旗,小旗,笑笑;小旗,小旗,不倒”;治愈的还有家乡的美食:外婆张罗做了一百个老家的食饼筒,和小旗一起给楼上楼下、前后幢的邻居一个个送去;治愈的还有陌生人的善意:小旗随手帮渔船上的老伯把锚系在了大石头上。大伯从草丛里拔出几根很长的草,抓一条鲈鱼,用草穿过它的鳃,麻利地打个结,送给小旗。由于对少年儿童生活的熟稔,作者在细节的把握上游刃有余,塑造的人物真实、丰满。我们读小说时,有种深切的代入感,仿佛也随着主人公过了一遍童年。那个班级里热情的“包打听”,永远站在资讯的第一线,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那个知名校友回学校开讲座,悄然地给主人公植入一条信念:“好好培养自己的爱好,把它培养成特长”。郑春霞在书中很好地诠释了生活本身的教育意义,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
“记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条龙。无比高大,无比威武;无比灵动,也无比美丽。”三代武术人的圆梦故事,不正印证了亚运会“心心相印@未来”的口号吗?让生命温暖生命,让力量激发力量。希望《龙拳少年》传递的精神,能激发每一位阅读者“化身为龙”,心怀热爱,不惧风雨,抵达无所不在的所在,飞越无穷远的远方。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