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假如,给你一个林芝

假如,给你一个林芝

——浅析才旺尼玛诗作《花开林芝》

 

作者:史映红

 

  假如,给你一个林芝,对,就是被誉为“西藏江南”的那个林芝,你会想到什么?一定会想到雪山吧!高峰耸云,鳞次栉比,连绵不断,而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就在林芝等你,它另一个名字叫木卓巴尔山,藏语之意为“直刺天空的长矛”,有“西藏众山之父”之称;2005年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开展的“选美中国”活动中,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名山之首”。

  假如,给你一个林芝,你会想到什么?想到了冰川吧!林芝境内大大小小的冰川有2000余座,著名的有米堆冰川、卡钦冰川、朗秋冰川、则普冰川等,像一座座巨大的、形态各异的天梯,层层叠叠的白,层层叠叠的远,层层叠叠的高,白的耀眼,远在天边,高到苍穹,如梦如幻。

  假如,给你一个林芝,你会想到什么?想到了湖泊吧!著名的有然乌湖、易贡湖、巴松措等,有的是“度母梳妆打扮的明镜”,有的是“佛祖悲悯人间的泪水”,恰到好处地镶嵌在雪山与大地之间,巧夺天工,晶莹剔透,比绿还绿,比翠还翠,延伸在神奇美丽的林芝,延伸到无穷无尽的远方。

  假如,给你一个林芝,你会想到什么?想到了峡谷吧!卡定沟、南伊沟等,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起点在米林县的大渡卡村,终点在墨脱县的巴昔卡村,全长504千米,最深处达6009米,世界第一大峡谷的长与深,险与峭,美与奇,绝对颠覆你对西藏和林芝的认知。

  假如,给你一个林芝,你还会想到什么?想到了花吧!“三月的林芝酝酿着粉嫩的味道”,“大地还未来得及吐出青绿/满山的桃花却已腾起花的波浪”,“三月的林芝沉浸在暖阳的肆意中”,是的,这就是林芝,以它的博大,容纳了无数座雪峰冰川,容纳了数不请的溪流湖泊,容纳了气势磅礴的震撼和色彩斑斓的美艳;不知是林芝容纳了无数的绿和花?还是无数的花包裹着美丽的林芝,幻影憧憧。

  才旺尼玛写“满山的桃花”,写大地“吐出青绿”,写“桃花”“腾起花的波浪”,写林芝“在不知不觉中披上了桃花霓裳”;气势自由恢弘,用情饱满浓烈,走笔纯净澄澈。法国诗人瓦雷里曾言:“诗人的任务并不在于表达或者甚至传达诗的情绪,而是应该激发这种情绪。只有那些能够并且善于用诗来激发这种情绪的人才是诗人”;才旺尼玛通过环境、氛围、景致等细致描摹,就很好的起到“表达或者甚至传达诗的情绪”的作用。

  “三月的林芝酝酿着粉嫩的味道”,“满山的桃花却已腾起花的波浪”“三月的林芝沉浸在暖阳的肆意中”,林芝的花团簇拥、万紫千红就呈现于眼前,林芝的丰茂葳蕤、欣欣向荣就呈现而出。在这美轮美奂的三月,在这平静安宁的氛围里,在这“沉浸在暖阳”之下的人物事物万物,“仿佛在挥舞魔杖,唤醒了高原最美季节”,品味到这一句,就想起瑞典诗人阿斯彭斯特罗姆的一句话:“诗歌的是使命是呢喃世界的声音,并精确传达其中的多重意味”。这句诗的“多重意味”,个人认为就是大地的生机盎然和蓬勃向上,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的恬静悠闲与幸福和谐。

  “在林芝的三月/你可以照顾冬的任性/也可以不顾及迟到的春天/冬和春在一起,雪和花在一起”,大地的复苏,溪流的潺潺,“桃花”的“霓裳”,“腾起花的波浪”,这一切的一切,是“唤醒”“高原”春天的使者,是“挥舞”在高原的神奇“魔杖”,即便是“冬的任性”,也阻挡不了春天的款款到来。

  林芝花开,“花开林芝,可以满足你对高原春天所有的向往”。春天属于萌动和复苏,春天属于耕耘和播种,春天也属于期待和希翼。

  才旺尼玛的这首诗,像林芝的天空与湖泊一样干净清澈,诗人让山水树木,春天大地,桃花暖阳有了知觉和灵性,在字里行间充溢着蓬勃向上和盎然振作的奋进力量,有一种对明天、对未来、对生活的殷殷期许和憧憬。

 

  花开林芝

 

  作者:才旺尼玛

 

  三月的林芝酝酿着粉嫩的味道

  大地还未来得及吐出青绿

  满山的桃花却已腾起花的波浪

  仿佛一朵花化不出春天的妆容

  三月的林芝沉浸在暖阳的肆意中

  洒满雪花乳汁的银装还没脱去

  却在不知不觉中披上了桃花霓裳

  仿佛在挥舞魔杖,唤醒了高原最美季节

  在林芝的三月

  你可以照顾冬的任性

  也可以不顾及迟到的春天

  冬和春在一起,雪和花在一起

  花开林芝,可以满足你对高原春天所有的向往

 

  作者简介:

  才旺尼玛:男,藏族,19727月出生,西藏昌都人,热爱诗歌;现工作于林芝市林草局,先后在巴宜区、墨脱县、米林县、工布江达县工作,系1985年第一批内地西藏班毕业生。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曾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