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史韵诗魂的“生命态”

  编者按:最近,广州广播电视台著名文化栏目“开卷”采访了诗人丘树宏,并将于本月底在黄金时段播出访谈《丘树宏开卷<长歌正酣>》。为此,本网特刊发苏小红长篇评论《史韵诗魂的“生命态”——丘树宏<长歌正酣>印象》一文,以飨读者。

 

史韵诗魂的“生命态”

——丘树宏《长歌正酣》印象

 

作者:苏小红

 

  珠江悠悠,南海浩瀚,千万年的咸淡水在这里日夜不断地汇合、碰撞、交融。

  20146月,广东诗人丘树宏的大型史诗专辑《长歌正酣》,在21世纪海上丝路战略风起云涌之时应运而生,强档推出。当代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等倾情推荐,著名文艺评论家谢冕也称《长歌正酣》“行云流水般酣畅,惊涛骇浪般磅礴”,“是真的诗歌,是真的史诗,是一部难得的优秀诗集,是一部我们值得深切鉴赏、关注和重视的好作品,是中国诗歌界的重要收获。”他认为,在我国的现代诗歌史中,尤其是在史诗创作方面,《长歌正酣》应该有它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自2003年,凭一首抗击“非典”诗歌《以生命的名义》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作家协会以同名大型节目推出后而走进中国诗坛,近年来,丘树宏的宏大题材史诗创作激情一发不可收拾,特别是政治抒情诗的创作更是渐入佳境,进入巅峰状态。因其创作激情饱满,创作题材重大,表现形式现代,艺术张力强,传播影响大,成为广东诗歌界乃至全国诗坛引人注目的“丘树宏现象”,秉持一种国家主义、人类情怀、心灵使命作为创作源泉的他,亦被诗坛赋予了“时代歌者”的美名。

  《长歌正酣》是丘树宏近期政治抒情诗和史诗佳作的集大成者,所收录的九部长诗蔚为壮观,细品读之,但见“过去的时空站立了起来,虽然布满沧桑,但却是那样的巍然;历史的潮流那么鲜活地向我们奔涌而至,使得我们也血液贲张,不自觉地流入了那滚滚洪流之中而走向未来。”(谢冕语)纵观诸多著名诗人和文艺评论家对其作品的评论,可感知丘树宏诗品的一种“生命态”:他是一个用诗歌思考的智者,在用韵律丰盈的长短句沟通泱泱大中华过去、现在、未来五千年人文脉络的文化自觉中,喷薄出意象丰满的哲思、理趣、诗情。

 

  ■ 家国情怀挥写雄奇史诗

 

  所谓“生命态”,即诗歌的质感。这种质感源于诗人本质的外化,可以说,诗是个体生命对自然生命、社会肌理的一种感发和体察。自然之气、社会之气触发人的生命之气,生命之气又表现为作品之气——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是人的生命力的流露,诗的本质亦即生命的本质。著名学者徐复观认为,伟大诗人的精神总是贯通于天下国家的,他是以天下国家的悲欢凝注于自身的悲欢,在携带着自身的生命力将它表达出来。伟大诗人的个性就是社会性。丘树宏身上澎湃着强烈的国家主义、人类情怀。

  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说:“丘树宏的史诗,是一部部诗化了的文学报告,其思想站位高,历史发掘深,人文表现活,艺术手法精,是属于进入了高境界的作品。他总是用凝炼而美巧的语言和振奋人心的节奏,让历史和现实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展现给读者。”

  丘树宏擅长宏大叙事,其政治抒情诗和史诗就有这种气场。他说:“每一首诗歌其实都是一个生命体,政治抒情诗更是典型的生命体,它有骨骼、有血肉、有体温、有思想、有灵魂,是具有勃勃生机的完整的生命体。这是政治抒情诗与其它诗歌最大的区别。”

  在《长歌正酣》里,每一部长诗都铭刻着历史时空的深刻印记,充盈着诗人的家国情怀。《海上丝路》,为伟大的中国和伟大的人类而作,写的是“中国的丝路、文明的脐带、人类的史诗”;《共和国之恋》,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1300多行诗句以丰满的血肉和发自肺腑的激情,高歌“泱泱大中华五千年人文源远流长如诗如画,赫赫共和国六十载历程云蒸霞蔚如泣如歌”;《海上丝路•香云纱》以南海之滨一个爱情故事,优美婉约地展现了珠江三角洲、东南亚以至印度洋色彩斑斓的人文风景,郑和下西洋的壮丽雄伟形象生动跃然;《30年:变革大交响》,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人从物质到精神,从思想到行动的脱胎换骨般的巨变和提升;《珠江》,彰显了这条中华民族第三大母亲河的人文魅力,堪与长江、黄河相媲美,“华夏的脚步从这里走向蔚蓝,走出一个个开天辟地的大英雄”,“人类的文明从这里走向华夏,带来一阵阵日新月异的世纪风”;《孙中山》,借百年辛亥际遇,立下了广东省、中山市研究推介“孙中山文化”命题的里程碑;历史上的澳门,风云激荡,现实中的澳门,特立独行。澳门岂能无史诗?挥就一首《MACAU•澳门》,献给澳门回归15周年;一百多年前,珠海是中国从大陆经济大陆文化走向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缩影,改革开放后,珠海是中国从封闭经济封闭文化走向开放经济开放文化的窗口。《珠海,珠海》,献给珠海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开启探寻和归纳这个花园海滨城市文化原点的门扉;巍巍九连山,悠悠连平州,孕育了诗人如山的胸襟如水的悲悯,献给家乡连平建州380周年的《九连山下》,在轻歌慢板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社会赋予客家人“秀美”、“烂漫”、“勤奋”和“诚实”等品格的眷恋之情,也向人们坦露了作者对家乡的一种思想与身份上的认同。

  可以说,每部诗篇都从属于诗人内心强烈的使命感。作为一个永不缺位的时代在场者,丘树宏以亲历现场的姿态,以饱满真挚的热情,一直保持着他所向往的“诗叙事”和“诗纪实”的诗歌创作状态,真诚而坦率地记录着历史,珍惜着现在,思考着未来。

  黑格尔说:“艺术里真正是诗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想。”丘树宏诗歌所呈现的家国情怀,正是他对祖国、民族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这是他对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著名诗评家李犁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雄浑和劲健”、“悲概和旷达”来形容丘树宏系列宏大题材长诗的艺术特质,认为这些长诗“就是共和国的发展史,也是一个人的心灵史。更多的时候我把这系列长诗看作气势如虹的书法长卷,其激情如大江东去,波澜壮阔。虽然也有沉郁和悲概,但那是思想在沉淀,情感在凝聚。每部长诗都像气象浑厚的草书,透视出个人与国家的理想相通相融的雄浑真气,也折射出作者内心明亮的浩然正气。正是这种内在的品格让这些系列长诗呈现出‘鹰击长空,百舸争流’的阳刚之气。这一切都表明着作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

  在当代诗歌“乱象”丛生、“命数”萎靡的今天,丘树宏的大题材诗作能够共鸣“诗圈”内外的读者心灵,更多的是其凸显了一个诗人应有的良知与激情、责任与使命,是其对民族与国家,以至对人类、对世界真诚的爱与深沉的忧患感动了读者。丘树宏的诗歌和社会实践告诉我们,诗人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智者,站在时代的潮头和历史的制高点上,用先进的科学的思想,观察、体验现实生活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并通过诗歌这种文体,“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 哲思理趣诗意表达

 

  俄罗斯评论家别林斯基曾指出:“伟大的诗人谈到‘我’的时候,就是谈到普遍的事物,谈着人类,因为他的天性里就存在人类所感觉的东西。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生长自社会和历史的深处,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代表。”

  在丘树宏的大量诗作中,政治抒情诗和史诗是一道壮丽的景观,他擅于对政治和文化、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刻反思,体现出诗人的大格局、大情怀,显示了其驾驭重大题材的勇气、能力和智慧。可以说,丘树宏的政治抒情诗和史诗就是一种跳出“小我”的“大我”写作,其中的“大我”,是站在客观和公正的角度,站在国家、民族和人民以至人类的立场,站在历史的深度和时空的内核、站在社会和时代的前沿,站在全局和长远的高度,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但同时,诗中又有“小我”,那就是保持个体的自我,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有自己的思想、立场和抒写方式。

  著名诗人、《诗刊》原主编叶延滨认为政治抒情诗是与诗歌传统中关注民生、关注社会、为民鼓与呼的传统一脉相承的,也和“风、雅、颂”的“颂”诗传统有关联。政治抒情诗的“政治”是一个大的概念,就是相对于“个人 ”、“自我”的“社会”与“时代”主题。他认为,丘树宏的政治抒情诗和史诗继承中国诗歌的言志传统以及中国新诗关注社会、关注时代、为民鼓与呼的传统,正因为关注时代主旋律、反映民众心声、表现社会重大事件,使诗歌与时代、社会、读者有着更为密切的血肉联系,表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知。

  作家廖红球评价道,丘树宏始终在经济和社会的急遽转型中,坚守着可贵的诗歌价值观,讴歌礼赞又不惮于批判剖析,回溯历史又善于展望未来,具有时代共性又独显鲜明个性。作品视野开阔,主题深邃,题材宽广,往往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熔冶一炉。诗歌语言率真质朴,平字见奇,暗藏锋芒。诗句间传承着中国诗人的精神命脉和文化源流,闪烁着传统知识分子的哲学思辨和艺术良知。

  最难能可贵的是,丘树宏的政治抒情诗和史诗有一个重要的突破,就是在“风雅颂”中写了“讽”,扬弃了一段时期以来史诗饱受诟病的“假大空”,摆脱了史诗以往的“遗毒”。如《共和国之恋》单列了一章“国之殇”,集中反映建国60年前30年尤其是“文革”10年的历史伤痛。通过对共和国一路走来的坎坷与教训,诗人的情感和诗歌呈现出“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的悲壮美及慷慨之响。如《MACAU•澳门》,以“烟雨蒙蒙笼小岛”、“黑云压城城欲摧”两节直面澳门曾为“殖民地”的历史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丘树宏认为,“对于沉痛的过去,忘却就是背叛,回避就是懦弱,粉饰更是犯罪” 。在歌颂中可以和应该有鞭笞,有时候甚至可以通篇都是“讽”,但这种“讽”的背后包含着深切的“爱”。谢冕说,在史诗和政治抒情诗中,适当采用“讽”,应该是丘树宏对诗界的一个贡献。在他眼里,政治抒情诗也好,史诗也好,它们首先必须是诗歌,是其它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成熟和成功的形象化的语言艺术品,而且是能够吟哦的,可以朗诵的——这是政治抒情诗的“诗体”;第二,它的抒情,是真情、是深情、是激情,是善良的、美好的,它通过诗人抒发的情感反应,来吸引人、感染人、征服人、振奋人——这是政治抒情诗的“诗心”;第三,政治抒情诗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因而它会发人深思,让人受到教育,得到启发,甚至洗礼——这是政治抒情诗的“诗品”。只有这三者达至完美统一,才是真正意义的政治抒情诗,才能经得起时空的检验而历久弥新。

  叶延滨用诗意的语言归纳了丘树宏诗歌的“诗体”、“诗心”、“诗品”三位一体的诗韵——

  “他让思想耸立,又把语言磨成刃,从而创造出宏大而又陡峭的诗歌意境。在这些温热的文字感召下,我们的精神开始复苏并清醒,我们开始跟随他重温热泪,抚摸良知;开始沐浴诗歌超然的光芒,并把自己的灵魂推向浑厚而劲健的艺术境地。”

  “他高扬着雄健的人生旗帜,攀援着轻灵的艺术云梯,将他的理想和奋斗、善与美、真诚敦厚又飘逸超拔的人生品格带进诗歌,并举上天空,让更多的目光和灵魂看到并承接它的美和光辉。”

 

  ■ 首创精神先锋实验

 

  在近几年高频率的创作中,丘树宏内心不时涌起一种深深的忧患——如何站在当下、走在现实的路上,而又回归诗歌艺术传统,应是目前诗坛要解决的一个急迫而重要的问题。因为长期以来,不少诗人彻底怀疑诗歌传统、抛弃诗歌传统、背叛甚至仇视诗歌传统,包括基本工整、对偶对仗、起兴比喻、环复节奏、韵律意象等在内的诗歌艺术基本元素。他指出,诗歌艺术其实并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越简单越好,但这种简单决不是单一的、低级的,而是是丰富多彩的,能吸引人、感染人、鼓动人的。需要坚持和发扬诗歌艺术传统,又要与时俱进,敢于和善于利用现代科技和现代媒介,探索诗歌新的艺术表现手段,更好地繁荣创作和传播作品。基于此,他在题材和主题上大胆尝试,发扬首创精神,成功实现了不少的“第一次”,创作出几乎都是填补国内以至国际重大题材空白的作品。

  20117月,时任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丘树宏以“辛亥百年”纪念为契机创作了大型组诗《孙中山》,该诗作采用横向切入的组合方式,多向位塑造了孙中山这一世纪伟人的诗歌形象。这一优秀的诗歌文本在《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发表之后广受好评。在此基础上,作为广东省纪念辛亥百年的重点文化项目,在他的策划组织下,组诗《孙中山》与现代多媒体和交响乐实现巧妙融合,以其诗歌创作、编导、作曲、演唱、指挥与演员的百分之一百本体化,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横空出世,先后在广州、中山、北京和马来西亚激情上演。综合了文学、音乐、舞台艺术等立体手段的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其深厚广博的诗歌意境、史诗般的大气磅礴,以及集岭南音乐与中山咸水歌,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为一体的特色,淋漓尽致地彰显出孙中山先生文学形象与音乐形象的艺术魅力。最为重要的是,这一主题宏大的作品不仅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风格,而且第一次以音乐的方式在舞台上展现了孙中山的思想、精神和文化,被各界誉为“一部大主题交响音诗,一座纽结祖国与华侨华人的连心桥,一张精致的中国艺术文化名片”。

  “丘树宏史诗类长诗创作是中国诗坛上值得关注的重要成果。丘树宏用自己的长诗,建构了当代中国百年奋斗的历史风景线上独特的诗歌林带。他努力让诗歌成为中国梦的现实画卷,同时又让诗歌更多地融入大众生活。丘树宏是中国梦热情的讴歌者,又是诗意中国勤奋的践行者。”叶延滨对丘树宏的史诗创作有着独到的见解。谢冕就此评论说:“诗人有没有可能突破仅仅写诗的局限?史诗的创作和出路何在?史诗怎样走向社会?丘树宏为此开创了先河、探索了新路。”

  丘树宏具有十分敏锐的触角,经常会有一些让人吃惊的“先见之明”之举。早在20127月,丘树宏就创作出了大型史诗《海上丝路》,紧接又写出《海上丝路•香云纱》,之后又不断呼吁要重视海洋文化,倡议构建海上丝路新文化圈。一年多之后,这个题材恰与国家发展战略不谋而合——2013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路》在纵及古今横跨大洋的时空框架上,以序曲、四章16节与尾声这几个部分经纬出一部宏大的交响史诗,以生动的艺术意象与科学准确的史料,诗绘并再现了中国悠久壮丽的蓝色丝路史,是国内外第一部全方位表现海上丝路的史诗作品。诗人黄刚认为,诗人的大胸怀、诗意的大气象、艺术的大境界,乃至大苦闷、大悲悯、大抱负是大题材创作的必备条件。兼具诗人、学者和官员等多重身份的丘树宏以敏锐的政治敏感和邈远的视野从南海局势的变化中捕捉到一个事关国家领土主权的关键词“中国海洋”——“海上丝路”,拱卫国家海洋战略的大主题、丰盈着缤纷斑斓艺术内涵、氤氲着穿越历史与现实的恢宏气场、意象联想丰富手法风格多变的长篇史诗《海上丝路》堪称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深厚人文蕴涵、巨大政治意义和迫切现实需求的诗歌精品。与其《孙中山》、《珠海,珠海》等前期史诗相较,《海上丝路》的视野更辽阔、意境更廓大、结构更科学、文本更唯美、收放更自如、艺术更成熟。《海上丝路》彰显了地域的、审美的、历史的、情感的综合元素,具有“大丝路”、“大历史”、“大地域”、“大情感”、“大舞台”五大概念,是一部可以在世界各国交流演出的大型舞台作品。

  除此以外,《长歌正酣》里收录的《珠江》,是第一部全景式表现珠江前世今生的史诗作品;《MACAU•澳门》是第一部全视域表现澳门历史和现实的史诗作品;《珠海,珠海》是第一部全面表现珠海经济特区30年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大型史诗,曾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形式演出,以电视诗形式在广东电视台播出;而《九连山下》,则是第一部表现作者家乡连平县建州380周年的大型史诗,乡情浓郁,诗意盎然,亲切感人。《长歌正酣》的编排也有一个很好的创新,多部史诗的每个章节都配有言简意赅的背景叙事,丰富了延伸阅读空间。

  最后,借用谢冕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我发现丘树宏近年有一个很有意义的创作突破,就是所写的史诗类作品,都可以搬上舞台,《长歌正酣》中的作品全部都是如此。为此,我建议有关机构,可以好好考虑如如何策划运作好这些史诗的影视再创作和舞台再利用,从大型多媒体交响音诗《孙中山》的成功策划和运作的效果看,这样做一定是非常值得的。”                       

 

2014-7-13

 

  苏小红:中山日报社记者。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