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一个独特的女性艺术形象

一个独特的女性艺术形象

——读吕金海中篇小说《大河啸声》

 

作者:王维正

 

  714日,内蒙古作家吕金海的新作历史小说《大河啸声》在作家网(《小说月报》第7期)首发,一时引发读者热议,点赞多多。

  可以说,这是一部成功的中篇力作。成功在于:一是取材独特,大胆开发,有力突破,尝试了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新角度;二是塑造形象独到,人性写真深入,迈出了大胆创新的步伐;三是匠心独运,艺术构思精到,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下面作具体分析。

 

  一取材独特

 

  小说的构思首先在选择题材。就是说,“从广阔的、浩如烟海的生活事件里,选定你要下手的部位。它可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它可能是一个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物……它也可能是深深地埋在你的心底的一点回忆,一点情绪,一点印象。”(王蒙)它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开辟与创新是文学创作的法宝。新颖独到的故事可以紧紧抓住读者的猎奇心理,去阅读去领悟,获得审美享受。

  在中国文学史上,塑造了很多优秀的妇女形象,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艺术明珠。有反对抗争封建礼教的杜十娘、杜丽娘、刘兰芝、七仙女、祝英台、白素贞、潘金莲、祥林嫂等等,有仗剑射雕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花木兰、梁红玉、樊梨花、穆桂英等等;有追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革命典范秋瑾、向警予、江姐、赵一曼、投江八女、刘胡兰、林道静(《青春之歌》、黄新(《党费》)、刘云(《三月雪》)等等。但是,《大河啸声》中的二小姐王云卿均不在上列。

  曾被冰心赞叹为"当代穆桂英”并为其做传的二小姐,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绰号"二老财"。她的故事在呼包、河套、鄂尔多斯一带广泛流传,几乎是家喻户晓。著名的鄂尔多斯民歌《王爱召》,唱的就是她的故事。父亲是水利专家大财主,兄长是国民革命军军官、后投靠日寇的大汉奸,本人没接受较高的文化教育,没有学历,从小受到父兄的娇惯,任性无忌,风风火火,敢打敢杀,敢爱敢恨,在坊间有褒有贬,是一个绝无仅有的特别的女牲,人性的特色在她的身上光华闪耀,是文学创作难能可贵的素材。但是如何写好,解决好历史的真实与形象的塑造,是一道大难题。因此,作者是动笔多年,几写几停,数易其稿,最后下定决心,勇敢探索,大胆突破,最终才把一位独特的女英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受到热烈的欢迎与点赞。因为选材的独特性,甚至于填充了当代文学史的一个空白,丰富了一个角落,所以占有了创作成功的第一个重要元素。

 

  二人性独到

 

  文学就是人学。小说的任务就是塑造人。塑造人就是表现人的秉性与思想及行为,和他的命运。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方法要求写出真实的人性,即人性的多面性;革命的浪漫主义手法要求塑造人的典型性,无论正面反面人物,必须是代表社会上的一个阶级一个阶层的人性的本质特征。

  《大河啸声》是部不足五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物不多,主要人物只有二小姐王云卿一人。作者在塑造这一人物时,刻意求取了史上的真实性和文学上的创新性的结合,力求做到科学的统一。作者笔下的二小姐既是史上的真实人物(二老财),优点是突出的,缺点也是显然的;她又是小说中的一个文学形象,具有高于生活的典型性。那么,作为艺术典型的二小姐,作者赋于了她怎样的典型性格呢?

  1.是一个单纯无邪率性而为的女孩。

  二小姐的出场,年龄不过十六七岁。一露面就给人一个可爱的鲜活的印象。她从小尚武,善于骑射,看见兄长的坐骑喜欢,便要过马鞭飞身上马奔驰一程;她生长在蜜罐子里,不喜女红,只爱游逛,便可随意决定到鄂尔多斯草原玩耍一遭,便可在响沙湾纵情欢乐,流连忘返;便可与随从和车夫两个大男人任意住一家旅店,一起醉酒而眠,什么也不在乎;他可以任意闯入兄长的军部大发议论评说军务索要武器;她可以大胆地向王爱召的主事喇嘛额林庆表示爱意;她可以庆祝抗战胜利,挥金如土,大唱堂会。尤其单纯得叫人哭笑不得的是,作为青春少女,竟然丝毫不懂男女之事,夜半三更,在客栈里伸张正义,对隔壁房间中一个男人的行为大动肝火,愤怒地从被窝里把那个男人拉出来大打出手。虽在富贵儿和店主的委婉提示略有所悟,罢手而去,但最终认为那就是一个男人在骑在身上打一个女人,她必须保护这个弱者女人。她简直是天不怕地不怕,谁也不怕。难怪他的父亲无奈地说整天疯疯癫癫的没个女子样,要求为兄的儿子多管管,可是他的当军长的兄长又哪里能管得了她呢?但是她又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女孩,没有一丝的傻气,就这么单纯无邪,就这么率性担当,她就是这么个天性,单纯得可爱!

  2.是一位正气浩然的刚烈女性。

  二小姐没有接受较高的文化教育,也没有进入广阔的社会空间,没有受到革命的影响,所以她说不出什么革命的道理。但她有一身天生的浩然正气和刚烈骨气,胆略超群,疾恶如仇。这种秉性的养成,有他父亲王春和一生兴修水利、为民造福、周济穷人的大仁大德的浸染,有其兄长行伍风尘的耳濡目染的影响,有千里草原、无垠大漠、大河滔滔、青山巍巍大自然壮丽风光的陶冶,但主要的还是来自天性。车马受惊,狂奔如疯,车夫力挽,魂飞魄散,她却稳坐车前,安之若素;马车颠簸,惊兎飞跑,她摔手一枪,野免即毙,而且是只打脑袋,不损皮毛;她勇救秀娥智耍恶霸图吉台逍洒走一回;她劝兄抗日无果、毅然与其决裂分道扬镳;她仗义疏财果断招兵买马成立大青山人民自卫军,请求共产党八路军帮助建设军队,甘心服从共产党员乔正的领导;她毅然决然与日伪残匪决斗、抢运转移王爱召宝藏;她踏冰炸凌、冲杀战场,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决胜五原……这不是一个活脱脱的当代花木兰、穆桂英吗?最后她毁家纾难,把若大的家财捐给八路军革命队伍。她是一位惊天动地的民族女英雄!这样的女子,能不叫人崇敬爱戴吗?

  3.又是一位柔情似水细致入微的娇美女儿。

  二小姐是刚烈的,刚烈得看不到一个女孩应有的模样;她大大冽冽甚至是风风火火,但是她婷婷玉立,眉清目秀,面庞白晰,红润若花,终究脱不了女儿痴慈的天性,娇柔与细致、多情与善感深深地藏在她的身心。她为秀娥的不幸心生怜悯,关爱无微不致;她能从富贵的一句话、秀娥执意不离开自己的决定窥见他们的恋情,最终成全了他们美满的婚姻,同样连同秀娥的爹娘都关照到点水不露;她对阵亡战士的家属,用自己的钱财给予了500银元的高额抚恤;她从未有主仆的封建意识,吃饭喝酒与起初仅为伺候她的两个下人,一个车夫乔正、一个杂役富贵、还有后来她救了的秀娥,都是一桌同餐举杯同醉;她恨透了当了汉奸的兄长,与他割断骨肉亲情,但最终下不了击毙他哥的决心,仅仅打飞了他的帽子——她的女儿之心始终做不到大义灭亲;她嘱托乔正保护好宝藏适时交給国家;她第一次见到王爱召主事额林庆便心生慕意,又天缘巧合地治伤到了王爱召。面对额林庆的细心疗治更是情意绵绵,俩人河畔散步愈是细语柔声,脉脉情长,相拥相吻,直至相爱的人在敌人的烈火中羽化圆寂,留下了永恒的思念,望南而戚,岁月经年,直至皈依佛门。而一曲《王爱召》鄂尔多斯民歌一直唱在她的心间。在这些方方面面,哪里还有一个刚烈毅勇的英雄女士的影子呢?她只是一个追求真爱、关爱别人的好女孩,洋溢着一身秀美慈善的品德。唯其如此,她就成为一个敢恨敢爱的传奇人物,自然在社会上流下了长久的传颂。

  4.还是一个具有纯朴而高尚信仰的女子。

  二小姐故事的传奇性,不仅仅在于上述诸端,还在于她的纯朴至真的信仰。长久以来,在民间的评价中,似乎二小姐根本算不上英雄,因为她始终无党无派,也没有革命的抱负,只不过好打好杀,好打抱不平,好伸张正义,好仗义疏财。而这恰恰是成功塑造二小姐的形象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笔。小说塑造人物,原则就是"真实”。真实就是刻画人物性格的多元性。真实是基础,典型是升华。高大全的人物生活中不存在,成为文学形象也没有生命力。因为它违背生活逻辑。试问,二小姐没有多少文化,生长在大财主家庭,没有走入广阔的社会环境,怎么会有什么革命的理想、崇高的信仰呢?但是如果说她"没有信仰”,也不公平。她的潜意识里牢牢扎根的信仰就是"爱国与爱家"。当日寇犯我土地,杀我同胞,辱我姐妹的时候,她挺身而出,义勇当先,投身抗战,守土保家,这就是最朴实的信仰的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至今的灵魂,就是伟大的"家国情怀”,就是一种崇高的信仰。当然,也只是因为因此而已的局限,决定了二小姐的命运趋向,最后肯定不会走上推翻旧中国、解放全国劳动人民的革命道路,而只能是沉溺于失去爱情与亲情的苦痛,皈依佛门寻求解脱,出世出家断绝红尘、利益众生求取果报的悲情与壮美的结局。这恰恰是一个完美的人性写真。

  所以说,这部小说,在塑造历史人物方面,探讨人性的多元性,刻画性格的真实性,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

 

  小说写作的艺术构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结构的手法,

  二是塑造人物的技巧。这两方面,作家做到了匠心独用。

  首先,全篇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二小姐的义勇担当的人生经历,暗线是王爱召的爱情轨迹。明暗两条线索相辅相成,展示了主人公的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刻画了二小姐多元的性格,入木三分地塑造了这一位可爱可敬可悯的独特的女性形象。

  特别是作者让主人公最后彻悟人生,皈依佛门,捐资修缮,修行业力,积善众生,暗合王爱召的隐喻,是一个非常精彩的设计。非如此就不符合二小姐的命运逻辑和感情必然。而这样的结局,便成功地塑造一个超凡脱俗、独特而高大的女性形象。

  其次,自然环境的描写,生动地衬托了二小姐的美好心灵和英雄气质。请看:

  “五月的伊克昭草原,天空纯净明亮,一朵朵白云悬挂在碧空向天际漂移,绿茵如毯的草地了阔绵延伸到天的尽头,清新的空气里弥漫着花草的清香。”

  ——这是二小姐初到伊克昭草原的自然环境。这一处壮丽风光的描写正是展开主人公波澜壮阔的人生画面的广阔背景,为人物的成长做了诗情画意般的铺垫。

  “正是五月时分,沙棘、红柳丛生,绿云般铺满大地,各种野花争相竞放,绿草如茵,蓝天如洗,轻风微拂。宏伟高大的王爱召金碧辉煌,如同巨大的宝石镶嵌在广袤的草原上。”

  ——这是二小姐初访王爱召的所见。这个优美的自然环境,正是主人公爱情萌发与结局的衬托,奠定了作品悲壮的抒情基调。

  “顷刻间,大排干决堤的河水,如脱缰的野马,伴随着暴炸的硝烟,狂奔着,呼啸着,汹涌而下,发出了震撼山岳的声音。”

  ——这是五原大捷消灭日寇最后时刻的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其说这是再现了消灭鬼子的实写,更不如说这是胜利的象征与正义的呐喊。就是在自卫军英勇的阻击下,鬼子在这大河狂啸中遭受了灭顶之灾。这是母亲河的力量,这是黄河儿女的力量,这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的战无不胜的力量。几句浩气凛然的狂涛描写,把战斗的情节推向了震撼人心的高潮,歌颂反抗法西斯侵略战争的英雄主义精神的主题得到了痛快淋漓、大快人心、气壮山河的升华。

  再次,作品细腻的心理刻画和精致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主事(额林庆)细致地侍弄着,……在一揉一搓的晃动中,禁不住一股热流在体內升腾,有些神不守舍,一团红晕飞上面颊。”这是额林庆在召内为二小姐治疗脚腕扭伤时的一个细节与心理的描写。

  “二小姐正盯着眼前这个男人,……清秀的眉宇间透出一股勃勃英气,心底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在蠕动。”这是二小姐在额林庆为其疗伤时的神态与心态。

  还有,富贵怕喝酒,二小姐便揪着他的耳朵把一杯酒给他灌下去;听说巴吉图台强霸民女,立刻怒从心生,把正在烫脚的水盆一脚踢翻,抽上枪就要前去除恶杀人;听了乔正智救秀娥的计谋,高兴得一巴掌打在乔正的肩膀上;她嬉戏情侣,把一个小土块掷打在额林庆的额头上,然后上前安抚,俩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像这样的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在整部作品中随处可见。也正是因为这种细腻的文笔,才将二小姐塑造得唯妙唯肖,呼之欲出。

  当然,一部成功的作品,要依赖作者多方面多角度的构思和推敲,和作者丰厚的艺术学养与文字功底,但就《大河啸声》而言,上述三项,是本作品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自然,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也不是完美无缺。文学批评本身的职责就是不仅要挖掘作品的艺术精华,同时又要发现存在的不足,以促进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就本作品而言,依笔者浅见,觉得整体上对乔正这个地下党员描写不够,刻画浮浅,既没有争取引导二小姐的主动性,又没有与组织的联系,政治色彩模糊,革命身份边缘化,局限了人物的鲜活性;另外地理常识、建筑结构的介绍过于细碎,给人一种讲课的感觉。至于是否符合实际,还请作者和读者可作更加深入的体察、品鉴与剖析。

不管如何,《大河啸声》是一部难得成功力作。

  请让我引用一位外地女作家对这部作品的评价,作为本文的结束——

  河套穆桂英——王云卿,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地再現。这部中篇小说,是当代文学中的瑰宝,难得的珍品。结尾主人公皈依佛门,是她的业力使然,也是其不二选择。人生难得,更难得的是在此世今生的大彻大悟,踏上为众生谋福利之路。好!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