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 痴情 痴诗
——桂汉标以及他的新作《爱是艺术的心》
作者:林汉筠
痴者,迷醉也。一个人穷毕生精力做一件,当称为“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他用一个“痴”字进行水稻研究,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
诗人桂汉标,一生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诗。读诗,写诗,辅导诗人创作诗,评论诗作。他的生活,无处不是诗。他的“痴”,就是始终坚持创作理念,与时俱进又不忘本来,仰望星空而扎根南粤这块沃土。几十年来,虽然描写对象有变,认知和表现技巧有变,但不变的是一往情深的家国情怀和对普通劳动者的炽热赞颂。
我与桂汉标老师是忘年之交。30年前,在《南方日报》上读过他的一首诗,诗名叫什么忘记了,但“桂汉标”这三个字一直刻在心里。后来,我们曾在某次作家会上见过面,聊过天,侃过大山,在那个单纯靠书信往来的时代,一个粤北一个粤南相隔六七百里,相互联系困难,只是从朋友那里得知,他一路风光一路诗情。“诗迷不悟”,初心难改,作品频频亮相各大报刊,成果颇丰,成为南粤诗坛的标杆。他还倡导成立了五月诗社,团结、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中外诗坛的诗人。部分诗人因诗而改变了命运,从车间、工地到行政机关、教师岗位工作。五月诗社,也因此中国诗坛一块金光闪闪的招牌。
壬寅夏月,我受派赴韶关参与莞韶对口帮扶工作。对于一个无资源、无权力、无声望的“三无”书生,甫到韶关,在协助产业帮扶之余,思考着如何搭建莞韶两地文艺交流平台,用文艺赋能对口帮扶。桂汉标老师甘当“军师”,出谋策划,协助工作。在韶关工作只有短短半年,我们克服疫情等困难,成功举办了“喜迎二十大 诗意漫武江”全国诗歌创作大赛、诗歌创作讲座、非遗传承进校园进乡村讲座,出版了诗集《凤翔武江》,开展两地诗人联谊、诗歌朗诵等活动。这些,无一不倾注了桂汉标老师的心血。也体现出老师对后学、对南粤诗歌的关爱之情。
诗人,首先是一个怀有敬畏之心、怀有大爱之人。“爱”是什么?正如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所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诗人就是要“立天地之心,敞亮人生”,就是要拥有一颗牺牲自我、奉献自我、为他人做嫁衣的爱心。“只要你敢于扬帆,就可以送你到彼岸。”这本正在散发淡淡清香的《爱是艺术的心》(广东旅游出版社,2023.5),是桂汉标老师向社会展示一颗“痴心”。
本书收集了37篇诗歌评论和50多篇创作交流心得,是五月诗社成立四十周年的庆典之作,是桂汉标心血之聚。作为南粤诗歌的领头羊,五月诗人的掌门人,他既是一位有才华胆识的诗人,又一个乐于助人的师者。他的才华均表现在这本书里,洋洋洒洒,既专业又精辟的诗文评论上,他的爱心体现在对诗友的有求必应上。每天要忙于编著稿件,整理作品,忙于各项事务,却将有限的时间,审读文友的诗歌,笔耕不怠,废寝忘食,创作出一篇又一篇的评论佳作。
诗歌是塑造思想、活跃精神,提供忍受生活的生活方式。记得刚到韶关,桂汉标老师宴请我们一行的饭局上,我拿着他的诗集,自告奋勇地朗诵了他的诗作《我开采太阳》。“我自豪/我是一个矿工/我在看不见阳光的井下/开采太阳……”这首反映矿工生活的诗作,在我的激情飞扬又落满湘音中弥漫开来。
桂汉标老师这本《爱是艺术的心》,怎不是在开采太阳?
作为一个评论家,首先是一个阅读者,是一个有心人,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人,有着大地深处掘矿的那种情怀。“更多地深入内心深处,即传导诗人的独到发现和独特体验,又道出‘芸芸从生’的共同心声。”他认为,诗歌评论,首先是对作品的诗意解读和感悟。需要评论者秉持学术精神,尊重创作规律,在对作品熟读、熟视、熟听的基础上,以客观、精准的评论语言,一针见血地指出作品的得失、优劣,并且把价值分析纳入到艺术发展的脉络中来。从创作技巧上入手,分析诗歌的思想内涵与核心亮点,哲学性的推敲和归纳,确保每一篇评论作品,都紧紧抓住了诗人诗歌的要点、亮点、泪点,以及精神内核点,达到推介、导读、助力创作的效果。
敢说实话,让灵魂在烦嚣中挺立,是桂汉标老师一贯作风。诗歌创作如此,文艺评论更是如此。当今文艺评论有一种怪病,不敢说真话,善于“吞温水”,乐于唱赞歌,谈起来一堆大道理、大理论,评论起来隔靴搔痒。桂汉标却敢说“不”。他将自己对现实和生活的亲历感受融汇其中,触景生情、缘事而发。赞美也罢,鞭挞也罢,有理有据、有张有弛,有力有节。汇集本书的诗歌评论,就是他一贯的“痴情”。如《繁嚣中的痛感与渴望》《坚实的灵魂前行不息》《立心天地,敞亮人生》《守正出新,不负诗心》,字字珠玉,挥洒自如,揭示其价值意义,提升审美趣味,引导诗人进行创作、引领当地诗歌风尚。
《明生暗色染诗香》一文,是他卧病住院时为诗人罗明生诗集《唯有流水可以自在》写的一篇评论。精读全书,他似乎从诗人罗明生的“矿石表情”里,发现了什么。是“穿越现实的坚韧鲜活的灵魂舞舞蹈”?是大山之中矿工们的心灵诉求?“光明生成于暗处,宝藏采掘于地底,诗香犹如梅花香,本自苦寒中来。”似乎看听到新时代矿业发展的冲锋号,似乎看到当年自己钻身在地下“开采太阳”的身影,看到“振兴矿业,飞扬梦想”而“开采晨曦的男人”。于是,拖着病重的身体,拿着颤抖的笔,一字一句点评、推介诗人作品。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你为别人做嫁衣时,别人也恰恰为你披上了红装。这里的“红装”指的是荣誉、成绩。《濡染花香的乡愁》《故乡回望与灵魂栖息》《坚实灵魂前行不息》等等,在他豪迈、厚重、大气的笔触里,我们感受到一个老者“带着灵魂的心”,对后学的苦口婆心的教诲,显示出这位甘为别人做嫁衣的师者之心。
美国著名诗人杰恩•帕里尼曾说过:“我不能离开诗歌而生活。它帮助我生活得更具体、更深刻。”看来,在诗歌朝圣路上,痴者桂汉标因为“选择了美和高尚”的行当,“背负着历史的重托/怀抱着时代的瞩望/今天,我来了/我走进地球的心脏”。(桂汉标《我开采太阳》)“痴迷不悟”地大踏步地向前走着。
(《爱是艺术的心》 桂汉标 著 广东旅游出版社,2023.5)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