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那些文字触到我的眼睛”

“那些文字触到我的眼睛”

——读陈国胜新作《仰望蔚蓝》

 

作者:古牧

 

  我被手机的闹铃惊醒

  一只手划过半空

  却没能抓住

  衣袖带起的一丝烟缕

  我打开窗

  黎明中也没有茉莉的气息

 

  2023611日,一个难得的周末休息,正当我坐在阳光下,打开桂汉标老师转来的陈国胜先生《仰望蔚蓝》书稿,津津有味地欣赏这首《茉莉》时,收到桂老师的微信。先是一个带泪的表情,后是几个凄楚的文字,原来陈国胜先生不敌病魔,于当天下午5时左右谢世。

  这消息来得如此突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即电话桂汉标老师确认,电话那头传来的是声声哽咽。

  我与陈国胜先生未曾谋过面,他的信息都从桂汉标老师那里得到的。读过他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让生命在童话中舞蹈》《木棉湾》《夕阳中的母亲》等,桂汉标老师还推荐过他的《风吹麦浪》《告别年代》《盲夏》等微电影。他的作品,给了我很多的感悟与启示。比如“让我枕着你温暖的名字/重新出发”(《木棉湾》),比如“我抵住她的目光/那里除了微笑和感动/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苍凉”(《母亲站在风中》)。这些警句般的诗,让人深深体味到天的浩瀚无垠,海的宽阔渺远,生命的无限美好。

  我的泪水,洒落在这首《茉莉》上。

  “诗是神的词句。”用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话说,诗未必只存在于韵文之中。我觉得,诗人应该是神派到人间的使者,是诗人用内心的激情和沉静,抒写真善美。诗人陈国胜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的力量,将所谓的“神”与其诗情诗境相融相生起来。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旋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充分展示出他诗歌创作的魅力。

  “我坐在大巴车上/一双幽深的眼睛/吸住了我的目光/我定神看了几秒/暗自摇了摇头……茉莉/你是怎样离开的/白色长裙后面的暖光/究竟是一根焟烛/还是一抹朝阳”。(《茉莉》)优美的语言,是伤感与激情的共鸣。诗人通过诗歌,来借助于内心映照,捕捉生活中所激起的情感反应。正如他在诗中所述“茉莉/你是人间的珍宝,温和 沉静/有一种看透世事的轻柔”,深刻展示着悲欢交融的自我,表现了伤感与激越共鸣。因为爱你,把伤痛默默藏在心底;因为爱你,擦干了泪水,隐去疲惫,“让所有的声音显出原形”。

  “情味于人最浓处,梦回犹觉鬓边香。”茉莉花的花语是素洁,浓郁久远,清纯质朴,玲珑迷人的含义,它代表着纯洁真挚,和坚贞不渝的爱情。茉莉,一直在文学艺术中扮演着最清纯的角色。从《茉莉》里放缓镜头,剪一段雨中故事。瞬间的感动往往是激越、是闪烁、是一触即发,是一种悲与欢,是醉与醒的交融。这就诗歌魅力。

  在陈国胜先生的诗中,我们能看到他情怀,赤裸、真诚、坦荡;看到内心最深处、最隐秘处、最柔软处对存在的理解与言说。“在更靠近心的地方/喧嚣已遗落在身后/我们走进这个站台/红色的指路箭心/依次穿过每一个地名”。这首写于20131月的《开往春天的地铁》,用一颗深沉敏感的心灵,为读者创造的一个不同于客观现象的世界。“我已随你/去到天边”,诗人把自我和情景相结合,从而达到了“人境合一”的效果,有一种自我超越的美感。

  佛言,云水天涯,浮世清欢。你来,我在这里;你去,还在这里。邂逅和等待都是宿命的凄凉,不是每个人在蓦然回首时,都能看见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于是,就会有把寂寞的刀。“一盏路灯向我招手/我转过身/影子越发瘦下去/在没有麦子的城市/目光比星光寂寞”。(《新月,是一把寂寞的刀》)这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境,在诗人的笔下,徐徐浮动起来。

  “突然想象一粒微尘/轻浮到时间的上游/在一片落霞之下/是你含笑的眼睛”。在这首《一粒微尘的探望》诗里,诗人甘愿将自己变成一粒微尘,游弋在偌大的空间,寻觅那一抹醉心的微笑,那一双深邃若一泓清潭般美丽的眼眸。“此刻不见落霞/也没有孤雁的影子/从黄昏到黑夜的间隙/正是你寂寞的花期”。对于诗人而言,思念是在每一个季节,无论是风霜雨雪,春秋冬夏,那份想念从未停歇过,且行且珍惜。

  陈国胜先生的诗歌细节描写颇具匠心,详略得当、虚实相生,是其诗歌特色。“雨水急促地来/我无法站在深夜的枝头/那怕你并不遥远/我仍是身不由已”。读着如此凄美的诗句,恍惚间,我忽然想起了这段话来:人生一世,你注定是我宿命里无法逾越的情劫,但是,你的身影会永远盘踞在我的内心深处,纵然爱你会寂寞了我所有的时光,但我依然会守着回忆,倾尽我一生的痴迷。

  “但我还愿意是一粒微尘/等待阳光把我晾干/在下一个晴朗的黄昏/我将乘着风/再寻你的踪迹”。心,不知所起,却一往情深。爱,能让一个人的头低到尘埃里,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真爱吧。你是我今生注定的缘,三生石上镌刻着你的伟岸,你是我五百年前的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遇见,多想从此相依相伴。那是个烟雨蒙蒙的三月天,你怀着不舍,与我擦肩,在你消失的一刹,我唤你千遍万遍,如果爱情能归于泥土,我愿用相思的泪水种植红豆,等你来采集,寻回从前的爱恋。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爱情篇章,一根红线牵系着两颗心,就那么静坐,就那么皈依,山间的花开了,开满相思湖畔。诗人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梦境一般。气氛的渲染,充分又恰到好处。

  陈国胜先生曾说过,“写诗的过程,是一个人调动自己的思想体系、认知体系、经验体系、情感体系,对人、事、物进行思维审视和情感观照,并将审视和观照过程文字化、形象化、意境化,将情感驿动有效还原的过程。”诗人“我终于知道/我正为一些名字而活着”,(《你的名字安放在那里》)那么诗何为?是一个诗人心血、脉动、生命的显现,需要诗人“一个扛着诗的双肩/一个执着于信念的双肩”。(《五月,诗的握手和敬礼》)

  陈国胜先生从韶关走出,在鹏城打拼,虽为生活所累,但他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没有被压垮。横流的物欲,可以把人的内心掏空,但掏不走他“灵魂壮游的音符”。在他的诗里,有对生命的几多不舍与无奈,“我站在这里/和你握别/却不忍离去”。(《五月,诗的握手和敬礼》)

  读着陈国胜先生的《仰望蔚蓝》的诗稿,我的心在滴血,“请原谅我没有流泪/原谅远游的孩子/深深地迷途”,(《我望见了你头上的青草》)

  国胜先生,我翻看您的诗稿里,仿佛正“望见你额上的青草”。我想,对于一个追寻缪斯的你来说,诗歌是你一生坚守,是你的归途,是你的精神故乡。

  ——但愿天堂有诗。


1

(《仰望蔚蓝》 陈国胜 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2023.7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