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他在“淘”比金子更可贵的财富

他在“淘”比金子更可贵的财富

——读本地历史文化散文《岭南读碑记》

 

作者:秦全忠

 

  近日,在网上淘得一本东莞作家林汉筠的本土历史文化散文《岭南读碑记》,以书中一个个从碑文里走出的故事,听风,听雨,听文字,感受到那个从冰冷里走出的人物。尤其是书中描述的、我跟前的金凤路。

  金凤路,地处莞邑东南端、毗邻深圳的凤岗镇旧城中一条主干道,“这条路纵贯东莞、深圳,横连惠州、宝安、香港,是到达南洋的必经之路”(语自《金凤路:写在村头的故事》)。为何取名“金凤”,笔者不曾考究过,窃以为图个吉利吧。“凤”自然与“凤岗”有关,应该是本地人的圣物,吉祥如意。“金”嘛,一条商贸业集散地,自然是希望这是一条生财之道,理想和现实都能如金凤展翅,愿人人都赚到盆满砵满。如今这条路每日车水马龙,人头熙攘,依旧是凤岗商贸繁华地带。今天,读罢书中《金凤路:写在村头的故事》,领略了笔者也自认为颇熟悉的金凤路,却不料繁华商事背后还藏着的传奇。

  作家林汉筠,是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捕捉身边的一人一事一物,并定格于其特定的历史渊源,大胆开拓思维,勤耕笔坛,成就了一部部诸如《凤字的抒情方式》《百年听风》《喊魂》等等力作。作为众多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在大湾区拓荒的文坛外来工,林汉筠应该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更是我等寓莞外来人的学习楷模。这些年来,汉筠兄将目光延伸至湾区,举目岭南大地,又聚焦在一座座碑、一块块匾的记录,试图将岭南文化再作深层的挖掘与研读,与岭南历史文化对话,并告诉世人关于岭南文化中积淀的人文道德观、价值观。这应该是品读过《岭南读碑记》读者的共识。如《回荡在光里的书声》追述了东莞人崇文兴学,《华侨最高学府的第一课》介绍了暨南大学创始人陈阳陶倡导办培养华侨子弟学校的善举,《边塞将军的人生握手》《书生报国的方式》分别赞美了罗亨信将军等东莞书生忠诚卫国、保护百姓生命财产的感人事迹。书中还介绍了东莞官员拒收礼金、茶店老板廉洁修身的美德佳话。在与一块块石碑的对话中,作家向世人讲述着碑文背后的故事。

  “碑”“匾”是记录历史的依托,“记”还原了曾经的历史并示之以后人。《金凤路:写在村头的故事》由一块碑、一块匾的“记”而来,而这一碑、一匾所记录的故事又恰恰围系在金凤路一带,显然,汉筠兄巧妙地将两者自然地联系起来,给这条本来就车水马龙、商贸繁忙的金凤路增添了几分年代感和神密感,在氤氲的商味中挖掘莞人的道德观、价值观等人文思想,这应该是汉筠兄创作的初衷,也是其创作构思的巧妙之所在吧。

  林汉筠闯荡南粤近三十载,长期笔耕在莞邑大地,他深入民间,用心搜集、研读各地人文风情,足迹遍及凤岗百余座碉楼、排屋、村居大小村落、工业园区,访及虎门炮台、袁崇焕故居、杨官璘和张丰年等名人,谙熟凤岗街头巷尾的掌故,可谓如数家珍;工作之地也在金凤路一隅,工余时间徜徉在金凤路,从南到北,有几家商铺,超市哪年哪月开的业,哪家店铺更换过几任掌柜,哪间酒肆的风味最具湘味、客家味,于其而言都了如指掌。加之其爱用略带湘音的粤语与人交谈(凤岗人大多操客语,遗憾的是他学不会,而凤岗人又大多不会说普通话,粤语便成了他们交往的共同语言),言语间幽默风趣不失恢谐,故金凤路商市中无人不识,无人不晓。驰骋笔坛中记下了改革开放后的凤岗,尤其是金凤路在商海风云涤荡中的更迭,写下了金凤路众多商家的奋斗史、创业史。

  不过,在《金凤路:写在村头的故事》一文中,他不再着笔于金凤路两侧那些叱咤商海风云的领头羊、淘金者、胜利者,以及他们赚得盆满砵满财富的发家史,而是盯上了金凤路两端的村头——黄洞村和竹尾田村,在这里,他也“淘”到了比金子更可贵的财富。

  地处黄洞村口、与金凤路遥相对望的廻龙庵常常令作家驻目观望,里面一座立于乾隆十七年的观世音菩萨座前碑的碑文,让他悉心苦觅一番。通过访问当地村民,获得了关于碑文上隐藏故事的第一手素材,从而还原了故事的全貌:300年前一位红衣女孩开导村民,救民于疫魔之手,避免了“屠村”的结局。仁慈善良的红衣女孩成了村民们心中的爱神,村民们建庵塑像,感恩之情昭然若揭,庵中观世音菩萨座前碑记录了百姓知回报、扬美德的慈善之心、感恩之举。作家也正是借此为东莞正名,莞邑大地亦是一方充满仁心之地,金凤路也不只有令人垂涎的珠光宝气,还有鲜为人所知的爱心故事。

  笔者工作的华侨中学,也曾坐落在金凤路之一侧达五十载,半个世纪来金凤路与之相伴,见证了华侨中学五十年间从筹办到开办,再到发展的道路,见证了各级党委政府对学校发展的重视和关怀,更见证了凤岗海外华侨、香港同胞热心资助学校的拳拳爱心。林汉筠借助华侨中学一块“英明图书馆铭”匾,追忆了竹尾田村籍爱国华侨赖云英小姐孤身闯商海的传奇人生,以及她假“陈小姐”之名兴学助教、奖学奖教的感人创举,透析了赖云英小姐“行善最乐”的宽广胸怀,讴歌了广大凤岗籍爱国华侨爱国爱乡、富而思源,关心下一代成长的赤子之心。作为华侨中学之一员,我也可以告诉广大读者的是,如今,华侨中学虽然已迁离了金凤路,但那一块“英明图书馆铭”匾也随着“英明图书馆”挪至学校的现址,校名未改,以“英明”二字命名的(由赖小姐以“英明基金会”及个人名义捐资兴建)一栋二栋教学楼巍峨耸立,“英明图书馆”尚存,用“英明基金”购置的书籍墨香依旧。2020年春,学校借图书馆一角设置了“赖云英纪念阁”,把赖小姐的生平事迹及其获得的各种荣誉陈列于此,告之于全校师生及后来者。汉筠兄此文必定是华侨中学学子们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校本教材,也是华侨中学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课讲话行动中必不可少的一课。我们相信有林汉筠此文的传颂,凤岗的下一代学子一定能“吃水不忘掘井人”,一定会对广大爱国华侨、香港同胞的善心义举感恩戴德、传承至后。当下,一大批从华侨中学毕业的学子,在各行各业正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成为当地经济社会的主将,在大湾区蓬勃发展中一显身手。诚然,也少不了依然栖身于金凤路的人,续写着金凤路新的传奇。

  《岭南读碑记》成书之际,林汉筠正在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参加东莞市三镇联合援助工作,代表东莞人民送去文化事业的温暖,助力当地文联工作的发展。“荷圣施恩,无远弗届”(语自廻龙庵观世音菩萨座前碑的碑文),或许,这也正是年已半百,依然仁心不减的他远行黔贵高原的个人初衷吧。愿林汉筠此行除却送去文化援助之外,也能“淘”到更多更可贵的财富。

 

  作者秦全忠系东莞市华侨中学语文老师。


1

(《岭南读碑记》 林汉筠 中国书籍出版社,2021.11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