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脱,绽放的莲
——浅析才旺尼玛诗作《墨脱缘》
作者:史映红
时常关注西藏的朋友应该知道,林芝市墨脱县,藏语之意为“隐藏的莲花”,位于西藏东南部,地处雅鲁藏布江下游,喜马拉雅山东段与岗日嘎布山脉南坡,东邻察隅县,西接米林市、隆子县,北邻波密县等,南部与印度接壤,常住居民主要为门巴族和珞巴族;人口约1.5万人。大家知道,墨脱县是雅鲁藏布江流经我国境内的最后一个县,由于地处西藏海拔最低处,故而这里雨量非常充沛,气候非常温和,生态保存非常完好。
大家还知道,墨脱是我国2843个县级建制里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2022年第4期《西藏文学》“喜迎二十大专辑”的头题,有幸刊登了本人的组诗《丰碑》,其中有一首《扎墨公路》,专门写通往墨脱的路,请允许我引用部分诗句:“1961年10月,西藏军区组织人勘探/1965年,试图修扎墨公路/因山势险峻、灾难频发中断/1973年考虑修崩西公路/因靠近印控区而放弃/1975年再修扎墨路,投资2538万元,历时6年/粗通约百里,牺牲34人,重伤近200人/不久,因地震塌方中断/1981年至1994年,雏路修至墨脱,牺牲11人/1993年9月25日,几辆车像小心的乌龟/勉强开进墨脱/宣告中国最后一县通车/开天辟地的欢庆,石破千惊的欣悦/被次日巨大泥石流带走/几辆车永留墨脱∥1995年投资2千万,修补27千米路段/2000年4月9日易贡湖溃堤,路段大部冲毁/2009年投资16亿元,2013年基本完工/桥梁29座,涵洞227道,总长117千米/每年只通8个月/2017年改造扎墨路,斥资12.015亿元/一条路,60年/60年,一条路”。长长的路,弯弯的路,崎岖的路,险象环生的路,让岁月辛酸,让生命悲怆,让所有人久久地仰望,却又心怀不甘。
才旺尼玛诗作《墨脱缘》的前六句,“墨脱/莲花成仙的圣地/雅江咆哮的归宿”,嘎隆拉雪山巍峨屹立,亿万年的原始森林里,飞瀑流云随处可见;果果塘大拐湾天造地设、鬼斧神工;让墨脱神秘梦幻,独特奇崛;曾几何时,这里没有路,只有羊肠小道,所有进出的物资,靠牦牛驮,或者人背,“背夫的天堂”名副其实,背锅碗瓢盆、柴米油盐,背五金百货、衣服被褥,背骨肉情深、血脉相连,背春夏秋冬、月缺月圆。
接着六句里,“山的故里/水的故乡”,墨脱在雅鲁藏布江下游,高峰耸云,连绵不断,谷大壑深,峡谷万丈,海拔最高的南迦巴瓦峰达7787米,而雅鲁藏布江出口处巴昔卡村海拔只有154米,7000多米的落差,让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闻名遐迩,震撼世界。特殊的地理地貌,复杂的水气交融,让这里成为动植物的天堂,珍稀生物的博物馆,可谓物宝天华,是地球上少有的秘境、仙境、险境;“像一湾五色绿洲流进高原/像一盏七彩神灯汇聚的港湾”。
“墨脱/你拂净了心灵的尘灰/你放飞了岁月的倾诉/你锁住了山水的爱恋”;这样的文字气象大,气势足,画卷宽,画面广,高远而明净,辽阔而澄澈,禅意悠长,气蕴敦厚;能看出诗人触景生情,情由心生的痕迹。在美轮美奂的景致中,在苍茫浩淼的时空中,在发自肺腑的挚爱中,词语和文字间的神奇反应便产生了,诗句与现实的裂变让诗意延伸、延展、延绵,山水追赶山水,云霞渲染云霞,心灵放飞心灵。
“墨脱/我愿今生只记得你/不再和你陌路而过/只为聆听山水心愿”,这些诗句氤氲着才旺尼玛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情调,在诗人精神情感与亲身历练双向的契合中,让主观情愫与客观需求交织互补,让景、让情、让爱交相辉映,真正融入和谐之境。
爱尔兰诗人叶芝曾言:“我们所做所说所歌唱的一切都来自同大地的接触”;诗歌名家艾青在《诗的散步》里讲:“……那存在于大自然里的丰富的幻变,那存在于无言的心中的有拍节的波动,那一个生命向另一个生命之间的默契,不也就是诗歌么?诗歌是自然本身所含有的韵律”。
是的,贴近于“同大地的接触”,贴近于“大自然里的丰富的幻变”,进而提炼成简洁的文字和精美的诗行,这是才旺尼玛诗作《墨脱缘》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轻盈而不失分量,简约而不失精致,从容而不失激昂,才旺尼玛创作思路很正很直很对,希望读到他更多更美的诗行。
墨脱缘
作者:才旺尼玛
墨脱
莲花成仙的圣地
雅江咆哮的归宿
墨脱
路的代名词
背夫的天堂
墨脱
山的故里
水的故乡
墨脱
像一湾五色绿洲流进高原
像一盏七彩神灯汇聚的港湾
墨脱
你拂净了心灵的尘灰
你放飞了岁月的倾诉
你锁住了山水的爱恋
墨脱
我愿今生只记得你
不再和你陌路而过
只为聆听山水心愿
作者简介:
才旺尼玛:1972年7月出生,西藏昌都人,现工作于林芝市林草局,先后在巴宜区、墨脱县、米林县 、工布江达县工作 ,系1985年第一批内地西藏班毕业生。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