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许峰组诗《孝悌传家》赏析

许峰老师组诗《孝悌传家》赏析

一一许峰诗歌研究

  

作者:邹中海

 

 

  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崇的是正统之义。据有关资料显示,正天下之不正合天下之不一。作为集儒家传统文化、兼济禅、道文化的大成者,许峰老师的精神内核既有大一统的观念,又有慈悲之心、自然为母和忠孝两全的思想。在以往的评论中,也粗浅地谈及了多个方面的话题,但都是浅浅的、蜻蜓点水般的叙述。作为一项诗歌研究,本就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推进的。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诗人的思想动态,以期接近诗人的创作意图、写作背景或其中的教化意义,我们将不断推陈出新,以点带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展现文明古国的新气象。本期就孝悌传家这一核心思想展开诗歌评论,希望与各位方家交流探讨:

 

  一、怀念父亲

 

  褴衣粗食一生艰,

  沥血育后奉薄田。

  春秋易逝雏亦老,

  岁月不改是思念!

 

  二、祝福母亲

 

  幼孤篱下泪无边,

  暑去寒来有谁怜。

  如今鹤发童心在,

  徜徉山水期百年。

 

  三、纪念父亲

 

  慈父独自天堂走,

  今生泪枯难牵手。

  夜雨凄凄吹不回,

  来世尘缘再聚首。

 

  四、祭祖随感

 

  山坟背后多苍凉,

  嫡传不过一炉香。

  劝君生前多孝道,

  胜过祭祀磕头忙。

 

  这组诗一共四首,在许诗中动则十数首的组诗里,算是超级短篇小说。但诗中的情、景都非常震撼,很能产生共情共振。这组诗有两首是写父亲的,一首写母亲,一首是写祖先的。在这组诗里,诗人没有过多地描写自己的哀伤,而是通过客观陈述,写了父母的艰辛与不易以及对祖坟苍凉的感慨,含而不露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并由此产生出感怀伤世的气氛。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以及时代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是历史的必然,是每一个人都绕不开的路程。有些事,本就是相依相偎,比如生死相依、苦难与富贵共存等等,都是不可回避的。在当代,随着绝大多数人走进城市,有些地方,包括祖坟也多了几许苍凉,这也是时代发展必有的阵痛。身为诗人的许峰老师,感悟要深沉细腻得多。在他用笔描绘的这组诗里,读起来很是揪心,有泪但又无法改变,这就是现实。诗人用艺术化的笔调,记录和抒发了心中的情感,不露声色地描绘了其中的一些细节,更能勾起心中的哀思与念想,诗人的伤心之情跃然纸上,这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许峰老师的感怀诗的抒写风格,和他的讽刺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笔法。在我们的研究学习中,很难定义他是属于浪漫主义诗人还是现实主义诗人。诗人广博的知识,多棱视角的笔法,正是体现了诗人多才多艺的书写风格。他的诗集诸家之长,自成一体。有读者朋友用融现实与浪漫于一体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来归纳,我认为是非常恰当的。他诗歌的维度,是多层次的,完全符合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观点。朱光潜先生在谈艺术的美一文中指出:如果太阴柔,不妨学阳刚,反之亦如是!事实上,能成为大诗人者,大都是多种体裁的集合体。比如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却也写了豪放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钧之笔。近代诗人郭小川,民歌体、楼梯体、抒情体等随意而为。许峰老师的诗观是崇古但不固古,就已说明了他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诗情是内核,笔法却气象万千。有平和、有辛辣,有直抒胸臆,有含蓄多情。比如下面两首诗,与上文中的笔法,即见鲜明的反衬特色,放到一起对比,更能看出许峰老师的知识层次。也是我作的点评,请看:


  清晨花园散步偶感

 

  (其一)

 

  老幼妇孺自寻乐,

  漫步轻摇觅新歌。

  祈祷华夏天常眷,

  莫让炎黄泪长河!


  ——2023年初秋于惠州

 

  (其二)

 

  “一树好花养眼神,

  一堆垃圾招蚊蝇。

  世间万物皆有品,

  香臭不鸣在人心。

 

  一一202333日清晨于惠州

 

  这两首诗的笔力文风如同一辙,一如既往的老辣,诗人用讽刺辛辣的语言,如漫画般,直抒胸臆地对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了批判和揭露,讽刺味道非常浓,是一幅当代社会中小丑们的现形图。这两首诗揭露了社会上的两种不同现象:一种是麻木不仁,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一种是好坏不分,甚至以丑为美。全诗体现出诗人的浩然正气和忧患意识。

  诗人是有担当的,他崇高的信仰和使命使他的诗情激情澎湃,他的眼里容不了沙子,但他的胸怀却能容天下众生。他常为时代呼喊,这是一个真文人真士子最宝贵的纯真。

  这两首诗的意境非常高远,揭露的是一种躺平和麻木不仁、好坏不分的思想,让人不由地想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那种大家国意识或今天有酒今朝醉的人生观、价值观。

  诗人以偶感入题,看似随意,其实秉承了李商隐的创作风格,又发扬了自己组诗的特长。李商隐一遇到有大诗出现,他不是先选题,还是直接就用《无题》来抒写。这首诗爆发的节点,也有雪莱散步途中遇暴雨时创作《西风颂》而产生的灵感相似。所以这首诗的内核深邃,既有情,又有景,有社会现实的忧思,更有使命的呼喊,是古体诗中的佳作。

 

 

  这组《孝悌传家》,应该看成是新中囯成立以来的第一组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式以诗的形式、由民间走向正规出版、公开传播的好作品。这组诗见许峰老师主题诗集《四季如歌》第136页一138页。在每一首诗的下面,都有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邓三君老师的点评。可谓惺惺相惜、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邓三君老师与诗人是同时代的人,相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更能接近诗人的诗歌内核,也更为生动真实地作出点评。比如他在第一首《怀念父亲》[微言微语]的点评中开宗明义地写道:

  “我等年岁之人的上辈,都经历了中国长期的国困民穷的非常时期。当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国民才真正当家做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到现在伟大的民族复兴,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每当想到父辈们的劳苦,在好日子来到之时却撒手人寰,让我们晚辈徒生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憾。拜读此诗,联想父辈,暗自悲伤,唏嘘不已。

  尽管从古至今,回忆父亲的诗文不少。但许峰老师的这首以父亲为主题的七言古诗《怀念父亲》,仍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读者。笔者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已大幅提高,但还是有印象,补丁衣服、薯米饭是当时生活的日常,并常有逃荒(俗称讨米)的外地人路过。可想而知,许峰老师和邓三君老师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恰恰经历了全民过苦日子的时代,作为他们的父辈,要养活一家人,其处境是非常艰难的。许峰老师曾告诉我,他几岁时就跟着父亲做农活。这放到今天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他即使在外工作几十年,做农活依然是一把好手。抛开苦难磨练意志的观点,说明那个时代的生活水平与今天来比是天壤之别。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这首诗里,我们感慨父辈的辛苦劳作之时,更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怀念父亲》这首诗,意蕴之深,含义之广,在同类作品中都是不多见的。这首诗的起点非常高,诗人通过对父亲一些细节的描绘,其实抒写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塑造了整个时代普遍而坚毅的父亲形象,所以诗非常能引起共情。褴衣粗食一生艰,沥血育后奉薄田。春秋易逝雏亦老,岁月不改是思念!这首诗的前两句,讲的是父亲一生的艰辛与劳作,呕心沥血培养后代就靠几亩薄田。而他自己,都是粗茶淡饭和补丁衣服伴随一生,褴衣是形容衣服非常破烂。读来令人无限动容。后两句抒发的是诗人的情感,感慨着时光的流逝,而如今诗人已达花甲之年,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如同往常一样仍清晰可见。

  这首诗以小见大,把与时代背景进行了有机融合。诗人没有发挥时代宏大论调,还是找到一个点,还原了一个时代的背景。诗人的父亲形象,亦是上世纪华夏儿女绝大多数的父亲形象。有很多学者看到了这首诗后对我说:我的眼泪都流出来了,我也想起了我的父亲!由此可见,这首诗让多少人感同身受,产生共鸣,也可看出,诗的感染力有多强!

  我们可以自豪的是,在诗人父辈的那个时代,面对生活的困境、窘迫、命运的坎坷、现实处境的艰难,这些生活在祖国大地上的父亲们,没有退缩,被困难所吓倒,还是凭借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自力更生的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诗人以微观的视角,平实朴素、内蕴深厚的笔调,再现了父亲是山的伟大担当,塑造了父辈们孝忠信义、自强不息、永不放弃、坚毅前行的信念和生存智慧。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代,基本没有经历过上代父辈们所经历过的苦难,很多优良的传统比如艰苦奋斗、坚毅前行、勤俭持家等都已日行渐远。这些传统的丢失,致使有些人一遇到小磨难小挫折就躺平,甚至走极端,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对社会、对家庭发展都是不利的。学习此诗,要明白担当的含义,祖辈们父辈们在那种条件下,勇于开拓,负重前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家庭才如此兴旺发达。这首诗以亲情为题旨,展现的却是一种时代精神和伦理情感的价值观,具有社会和文学艺术的双重属性,是世俗与儒雅的高度发展。

 

 

  多维视角的透视,是这组诗与其它同类作品的区别。作品通过父亲的艰苦和勤劳,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棱角。作品以亲历式见证式的现实为基础,凸显出非虚构式的真实品质。诗人是真实的时代记录者,又区别于史志类题材的固化刻板的印象,所以更能深入人心而广泛传播。就好比杜甫的《北征》,也是诗人的亲历过程: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整首诗以叙述诗人在返家前后和途中的亲身经历为主,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看法和忧虑,是一篇极富现实主义精神的伟大作品。许峰老师的诗以回忆为切入点,却同样是以诗人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真实抒写,所以诗的品质也上升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度,是和杜诗一样的现实主义佳作。

  在第三首《纪念父亲》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作是诗人情感的延续。诗人先是怀念父亲的一生劳苦,再以此来对父亲进行追忆:慈父独自天堂走,今生泪枯难牵手。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沉重的情感。假如翻译过来就是:慈祥的父亲独自一人向天堂走去,作为儿子,眼泪哭干了,也无法拉住父亲的手!此时此刻,诗人的情感都化作了眼泪,有心碎的声音。后两句夜雨凄凄唤不回,来世尘缘再聚首。””夜雨这个意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也是写给至亲至爱的。许峰老师后两句用夜雨开头,夜雨或者在这里是实象,也理解为虚象。但抒发的都是一种没有归期的前奏,渲染了悲伤的氛围。来世尘缘再聚首,就是说来生再做父子。一世情缘,情缘未了!

 

 

  《孝悌传家》,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上的感怀伤世。而是要把这种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当作传家宝,并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就涉及到孝与悌的理解。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大概有三:一是床前尽孝,父母健在时,要保障父母的生活起居,满足基本的物质条件,并尽可能多地陪伴。古语云,父母在,不远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不远游已经很难做到,所以平时多以问候为主;二是追忆,比如父母去世后网上祭奠、清明扫墓等;三是传承父母的一些优良传统,当做传家宝,代代相传。这也是对父辈们最好的回忆。孝悌传家,上行下效,是家族和谐、兴旺发达的源头与保证。有条件的,还可进行广泛传播,上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当然此举非德才兼备者不能为。父愿子成龙,这是父辈们的心愿,儿女们上进,也是对父辈们的一种孝道,尽孝出于礼但不拘于礼,一句话,让父母开心,就是最好的孝道。许诗中的孝悌,包括了两个维度,即孝道悌德。其中孝道,又含有的意思。意即对父母的孝,还表现在顺从方面;悌是悌德。孝道与悌德往往相提并论,被认为是一个人的重要德行。关于孝道的重要性,绝大多数的国人都能认同,在中国人看来,爱、敬自己的父母,是天性;悌则是为一个人的德行,是辅佐这个天性的重要保障,没有德,则很难保证孝。

  说到悌德,笔者不得不延伸说两句:百行德为首,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䘵不夥,而耻智之不博。许峰老师是当代著名的军旅作家、爱国主义诗人。他德高望重,智力超群,淡泊名利,重情重义且进退有度;为官为民,清廉正直,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他把传统的中华文化,牢牢把握,成为集儒释道于一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悌德中的代表人物。

  下面这首诗是写母亲的,题目是《祝福母亲》:

 

  幼孤篱下泪无边,暑去寒来有谁怜?

  如今鹤发童心在,徜徉山水期百年。

 

  这首诗起笔端庄,落笔大气。首句也说明了母亲的艰苦,从某种意义上讲,母亲的苦更胜于父亲。幼孤意味着母亲从小是个孤儿,这份苦楚,放到今天来说都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人生有三不幸,少年丧父为人生第一不幸,诗人的母亲是失双亲,可谓命运多舛。原因诗人没有明说,反而增加了诗的想象空间,更令人揪心。不过好在如邓三君老师所评论的一样,老来得福,由不幸到大幸,因为家风正,所以寒门出贵子,使这个普通农家苦尽甘来,也算是一个时代一个家庭的苦难结束。在诗人这本《四季如歌》的主题诗集100首诗中,写母亲的诗就超过三首,说明了母亲在诗人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祭祖随感》是本组诗的押轴诗。前一句写了祖坟的实景,山坟背后多苍凉,第二句即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嫡传不过一炉香。重点在第三四句:

  “劝君生前多孝道,胜过祭祀磕头忙!讲明了孝道的重点和本质。体现出诗人的君子情怀和牢牢把握孝悌传家的主线,读后颇受教益。总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孝悌传家不光在古代是我们民族繁衍生息、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更是在各种思潮泛起的现当代,我们的传统美德不能丢失的推广,这就是我们今天推出许峰老师《孝悌传家》这组诗的全部意义。

 

  作者简介:邹中海,诗人、文评人。散文代表作《鞋垫的记忆》《诗词里的中秋月》先后选进教辅;写许峰老师诗歌的系列评论被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定为理论研究;诗歌代表作《致敬钟南山》被全国关工委推荐,央视于202058日首播,同年628日重播。

 

  附:诗人简介:许峰,19573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l诗集)《四季如歌》(组诗集)《许峰诗论》七本书。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