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着亲情入梦
——读唐学连散文集《半盏莲韵》
作者:林汉筠
人是讲缘分的。比如我与唐学连,同饮夫夷水长大,老家相距也只有二、三十公里。想不到,我们在离老家上千公里的岭南才得以结识。这是一次文学活动现场,经朋友介绍得知这个老乡,继而读了她大量的诗歌作品。在她知性的诗作里,看到了一个从红丘陵走出的自强不息、敢于打拼的强刚女儿。
前不久,又收到她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半盏莲韵》(广东旅游出版社,2023.5)。看着印刷精制的书本,真为她高兴。打开这本厚厚的、带着淡淡乡愁的散文集,那种娓娓道来、入骨浸心、质朴自然而流淌出来的亲情,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亲情,是永远挥洒不去的、割舍不掉的情丝。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情感是最柔软、最真挚、最动人的创作元素。只有这样,才可以用温暖的文字,来写出本真的血肉之情;以强烈的自我感受,来描摹眼中的大千世界。“渐渐的明亮的月光,又大又圆又亮,父亲跟几个邻居在月光下玩牌,母亲在月光下纳鞋底……(我)喜欢跟着哥姐在月光下嬉戏、奔跑、打闹。”(《半个月饼》)这副儿时赏月图,那时、那景、那人,谁能不会勾起回忆?《父亲的鱼塘》,则是怀念父亲的文章。“父亲洗完草之后坐在鱼塘边,吸着纸卷烟看鱼儿吃草。或许,他早在心里为每一条鱼儿起个名字,要不他怎么能分得清谁是谁?你看他深吸一口呛人的旱烟,然后慢悠悠吐着烟圈,用手指着鱼塘说……”父亲挑着空粪箕走了,走向了深远,留下孤单,留下了一塘深思。
她写同胞亲情,昔日哥哥的“跟屁虫”长大了成为哥哥的和事佬,成了他的导航灯。“哥哥的心事也只有她知道;哥哥的烦恼也只有她开解;家庭矛盾也只有她能来化解。”写姐姐,“我默默地坐在田埂上,看姐姐快速的插秧,唰唰地声音将水荡起一圈圈涟漪,荡开,然后消失在附近的秧苗根部。倒影在水田的星月,也随着涟漪荡开去,形成优美的弧光。”她写姑父,“用手扶着眼镜,以免掉下来,然后用温暖的手摸着我的头,捏捏我胖乎乎的圆脸。”她写家公,时时告诫后人“千万不在忘记自己的根”,为修桥补路留下不让操办丧事遗嘱,“省下几万块钱存起来,到时修路捐出去。”
冰心先生曾把母亲比作大海,她觉得孩子只是刹那间溅跃的浪花,虽然暂时在最低的空间上,幻出种种的闪光,而在最短的时间中,即又飞进母亲的怀里。母爱是一个有情怀的作家创作的重要主题,对于唐学连来说,更是苦苦追寻的创作源泉。“妈妈的背曾经是我最喜欢睡觉的‘摇篮’,妈妈的手是我最稳当的支柱。”让我读出和着泪水的是那篇骈文《祭母文》,读出母亲的身世、生命与映照,读出了“儿女承沐”“恩情未报”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阵阵伤痛。
唐学连与我一样,出生在红丘陵的山凹里,无时不向往着走出大山,梦想着走向都市,在大都市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但一旦走出深深浅浅的山路,又深深地怀念着那缕缕炊烟、阵阵雾岚、声声牧笛。故乡,刻进了我们的骨子里,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一步甚至一生。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出,她的写作是建立在广泛的生活基础上,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凸显着从乡村到城市进城农民工所特有心思。带着对故乡泥土和生命吟唱,用纯朴的文字,绘就一副副乡村秀美的画卷,一段段童年美好的记忆,一张张亲人们淳朴的面孔。她无时不把脚下这块土地独特的文化、景致、风韵,作为其创作内核,将故乡与他乡的真挚情感,融入文字。没有高大上的人物,没有古怪离奇的故事,没有所谓引人入胜的情节,平凡得像家乡那条小河流,但这些并没有削弱她书写的魅力。《枕着亲情入梦》《那家乡的雾呵》《插秧争斗姐妹情》《父亲的鱼塘》《戏水》《捕鸟》这些带着亲情、怀着乡意、抒写乡恋、描绘乡景的系列散文,平实、简洁,传达出来的是款款深情,让人感受一个“流落”他乡又深爱家乡者那份浓浓的念乡之情。
“山涧的雾里,有着清新的空气,带着淡淡的甜味,吸一口神清气爽。到处可以听到小鸟低唱,蝉鸣啾啾。被雾笼罩得隐约可见的村庄里鸡鸣狗叫,几声牧童的欢笑声,嬉戏声,显得勃勃生机。偶尔会在雾里遇到一两个路人,也显得那么亲切,那么悠然,那么恬淡。”简洁,明了,在这本书里,无时不见这样丹青妙手般随意挥洒的清淡、入胜又不落俗套泼墨。
散文,是真情实感,是创造。散文家就是要直抒胸臆,把真情实感捧给读者。众所周知,小说以故事、以情节取胜,往往把自己强烈的感情倾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而散文是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让读者知其理、晓其事,悟其心、感其情。唐学连是一个情感相当丰富的作家,她所抒写的无论是原生故乡湘西南还是第二故乡岭南,抒写的是亲情还是友情,都弥漫着对一草一木的感恩。她自认自己的宿命,也敢于说出乡愁。从内心喷发出来的文字,热烈而抒情,真情而朴实。“微风来了,跟叶子嬉戏一会后,穿过叶隙,轻轻撩开我的发丝,亲昵得如爱人温暖的手抚过,我的心荡漾了。”(《沐思芙蓉山夜》)“南粤二月,高山上苍劲的古茶树舒开银枝,吞云吐雾,吸收天地灵气,将春天封存在嫩芽,待勇敢的瑶胞前来领取之山神的馈赠。”(《到芦溪寻找我的“年”》仿佛随手拈来,如同山野的花,自在地开;如同山涧的泉水,姿意地流,每一个文字都鼓荡着其乐融融的亲情。
文学,是人感情的表现。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具有充沛的情感,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著名翻译家,文学评论家郑振铎认为,“文学是人类感情之倾泄于文字上的。他是人生的反映,是自然而发生的。他的使命,他的伟大的价值,就在于通人类感情之邮。”《半盏莲韵》是唐学连散文写作的一种尝试,是一个红丘陵女儿生命最细弱微妙的呼吸。相信,长此以往,她的散文作品会显现出无限的能量。
(《半盏莲韵》唐学连 著 广东旅游出版社,2023.5)
(林汉筠,湖南邵阳人,现居东莞,东莞市作协副主席;唐学连,湖南邵阳人,现居韶关)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