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于云遮雾掩处看花开花落

于云遮雾掩处看花开花落

——品读倪章荣中篇小说《花枝向我招展》

 

作者:毕承福

 

 

年初,红网天地版主永远的蝴蝶推荐我读一篇小说,篇名是《花枝向我招展》(作者:倪章荣),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题目,在“花枝招展”这个描述女性美的成语中,加上一个“向我”,且居C位,一下子让整个文题活跃起来,变成了一个动态,一个故事——高手啊!看题目的意思,大概是一个男人和几个美女的故事吧,像《第二次握手》还是像《红楼梦》呢?

点开链接,右边那个随着我的拉动而轻轻移动的光标十分袖珍,我知道了,这是一个不小的作品。

喝一口茶,细细品读起来:

小说从一场葬礼说起,人悲伤,天垂泪,场面,那么肃穆那么宁静。镜头拉近,人物一个个依次出场——

首先是王雪梅,逝者的前妻,从“我”的回忆中走出来,两句话展现了她的性格:“你是不是身上多出一笔钱没法解释啊?你再说这话我可要打人了!”高声大嗓直爽泼辣,同时,两句话,又为后面埋下两大伏笔,读者的心便开始悬了起来。

第二个人物是坐着一个轮椅出现的,五十岁左右,发花白,脸枯瘦,何其沧桑!推着轮椅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美女,是青春靓丽和衰弱颓废的对比,里面又暗藏了多少玄机?

第三个人物,来得迟,去的虚,若虚若幻,满是悲伤。

三个人物,一个刻画语言,一个刻画外貌,一个刻画神态,笔法灵活,性格鲜明,处处伏笔,扣人心弦,文字自身的魅力,会让一切用心的读者不忍释卷。

这是整个小说的一个总起,吊足了读者的味口。

接着,作者采用后发而先至的结构手法,让葬礼最后出面的人物,在整个故事中首先出场。

她叫刘静宜,前一部分,她出现得如幻如诗,这一部分,她要实实在在,她一定要出现在“我”的面前,推不脱赖不掉,对于她这非比寻常的攻势,“我”又好奇又矛盾,想起母亲叮嘱,“我”又无可适从。

小说采用心里独白的方式,逐渐复合父母的形象,由模糊逐渐清晰,这是一对某些方面缺乏和谐的夫妻,但对于儿子的爱都是毫无保留,父爱很大气,母爱有点偏执,导致儿子内心的不解,甚至有点轻微的叛逆……情节看似逐渐清晰,其实越发烟蒙胧雨朦胧鸟也朦胧,层层解码却又处处布疑,既紧紧扣住了读者好奇的心,又将情节导入更错综的境地,如此种种,构成了刘静宜各种尴尬的社会背景。

原来,她不能正常出现父亲的葬礼,是为了回避母亲,她要约见“我”,完全是为了父亲的一张画。

这是前面就隐隐约约透露了的一个情节,但仅仅是雾里观花,这幅价值连城的画里又有多少故事呢?她又为什么直言不讳地说是她自己偷的呢?既然偷而得手,主人已经发现却不予追究,并要慷慨相送,她为什么又硬要归还呢?

故事越来越复杂,人物越来越神秘,这条曲径,究竟要通往哪个幽处呢?那里定然是花枝招展么?

不是悬疑,胜似悬疑啊!作者就这样紧紧抓住读者的好奇心,让其欲近不能,欲远不舍,如同爱情,有些痛苦,更多的却是甜蜜,恩格斯将其称为让人津津乐道的甜蜜的折磨!

鲁迅说,上一幕的舞台背景当中如果悬了一把剑,下一幕,这把剑就要飞出来——这幅画,就是那把高悬的剑吧,后面,它将怎样嗖的一声飞出来呢?

我们,急不可耐!

读着读着,仿佛进入了张贤亮的那个《灵与肉》,又仿佛看到了小仲马的《茶花女》,都是一场灵魂的苦恋。

作者选用了刘静宜的视角,从磁性的声音、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谈吐等多角度描写了父亲的出类拔萃。

面对这个男人,这个花季少女的心,彻底沦陷了,沦陷得无怨无悔,缴械得心甘情愿,奉献得义无反顾,而且她还在努力,她要争取陷得更深更牢更无法解脱……

在酒的诱导下,他们共同努力,互相走进了彼此的身与心,直至合二为一,从灵魂到身体全部和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偷他的那幅“鱼虾戏”的真实目的,未必如她解释的那样合情合理,我更愿意理解为,她是为了让他们的爱情关系永远扯不断撇不清。

可是,她是一个优秀的人才,有知识有涵养,无论激情狂放到怎样的境界,她心底的理性还是能够自我控制,可以泛滥,决不成灾!因此,即使有一万个不愿意,她最终还是选择了远离……

因为爱得太真实,太刻骨铭心,面对这个男人去世的噩耗,她痛不欲生!她没有选择闪避,没有为那名画的尘埃落定而侥幸。因为爱,她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她要向男人赎罪,她要将画还给他的儿子,求得一点内心的自我救赎。

这也是一份真正的爱情,纯粹得一尘不染,不以任何物质利益为附丽——虽然,与传统与道德格格不入。

 

 

然而,对于母亲来说,刘静宜的出现,那是让她赔了丈夫又折兵!

这个小妖精,妖术实在太高明了,表面声称是丈夫的学生,在师母面前极尽亲昵娇谄之能事,把个师母耍得团团转,她哪里知道,小妖精这是在和她明修栈道,在和她的夫君暗度陈仓啊!

在母亲的回忆中,父亲是她的骄傲,又是她的阵痛,她为他的优秀而骄傲,又为他的太优秀而阵痛!

她自己就曾经是他的迷妹,因为着迷至极而升华为爱,最后挤走他的原配夫人王雪梅而鹊巢鸠占,活生生的前车之鉴,她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自己重蹈王雪梅的覆辙,将自己经营得这样温馨的巢让另一个谁占去。因此,她小心翼翼地审视着父亲身边的一切女人,只是千算万算没有算到,最终失误给了这个她认为根本不可能的小妖精!

母亲的回忆中,父亲的形象在“我”的心中逐渐丰满起来。他儿时慧根聪颖,秉性中厚,从善如流。因在那特殊的年代,对一个落难的老教授充满同情,尽自己的一切能力给予帮助。老教授见他温良中厚,便不失时机地教他做人,教他读书,还馈赠给他一件珍贵稀世的名画“鱼虾戏”——这个图最后成了小妖精的如影随形……

小说的魅力,就在于能够将读者带入种种错综复杂的境地,又能在你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给你一线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暗示,时而让你青青子衿,时而让你列缺霹雳,时而春剪细柳,时而惊涛拍岸……让你手不释卷,思绪万千,随着小说的节奏,或悲或喜,或忧或乐,情意缱绻,沉醉不醒。

作者确实是一个高手,能将读者的心紧紧抓住,让跟着他的节奏一惊一乍,心旌荡漾,却又乐得如此!

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通过人物反映社会生活。

在接下来的情节中,作者继续丰满刘静宜的形象。她执着地忠诚自己的爱情,虽然她自己也知道有违道德,虽然她爱的人已经走了,但她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她不避世俗不畏流言,我行我素。她要还那幅名画,是赎罪,她要见“我”,是内心的压抑,要找一个倾诉之地。她对“我”的一切了如指掌,表明她以前已经默默地做足了功课,她的爱的触须在无限延伸……

她了解“我”的学术专长,请求“我”帮她,这需要的不仅是一股勇气,还是一种对自己判断的高度自信,她觉得她爱的人的儿子就会有这分大度,这分悲悯情怀。

的确,她的判断极有天赋,“我”决定帮她,义无反顾。

如果说,前面的小说中,“我”都只是一个线索人物,到这里,“我”才开始正式走入故事,由旁观者的视角,转化为一个情节的当事人。

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就是这样让每一个人出场都不唐突,仿佛一切都是蓄势已久,随时出场都是水到渠成。

这就是小说结构的所谓圆转如珠。

王雪梅,勤劳善良爽朗,大大咧咧,没有心机,遇事为别人考虑的多,有责任心,是一个可以信任可以依靠可以托付生命的女人。作为社会人,她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对象,作为家庭,她是一个特别有建设力的成员,作为妻子,主事理财照料丈夫,都是百里挑一的贤妻良母,具有极大的旺夫潜能。

父亲在穷途末路的时候遇到她,这是上天的恩赐,父亲知道应该稀罕她。可是,他有一个天大的软肋,陈新枝用自己的体会给他鉴定为——他就是扛不住别的女人的诱惑!

因为她自己就是这样上位的。本来,她只是父亲千万个粉丝之一,只因为听了他几次文学讲座,就听得贴心贴肺,一不注意,还爬到他床上听去了,不仅听到了许多知识,而且听得肚子里长出了一个孩子。

这个罗安廷,真的是,在任何一个他喜欢的女人面前都“安”得下心,“停”得住脚。陈新枝说,他身上有两个爱好,一个是写作,一个是女人。正是两个爱好,一个让他辉煌得人见人爱,一个让他苦闷得无可是从。

我们也不能一味指责陈新枝管理父亲太霸道,试想,她如果也像王雪梅那么大度,那么能成人之美,结果会怎样呢?出现吴雅致她就让,出现刘静宜,吴雅致就让,那会是怎样的乱七八糟呢?

 

 

突然,文中人物的名字让我感了兴趣。

到这一回,父亲身边的依次出现了四朵花:第一朵是王雪梅,对于父亲来说,这朵花的意义是“雪”中送炭,她不计成本,无怨无悔,她豪爽坚强,真正具有梅的精神。她姓王,应该隐喻着她是花中的老大吧。(一笑)

第二朵花是陈新枝,这是父亲情感中的老树新枝吧。如果说与老大的情感基础主要是感恩,那么与老二的情感主要是给了他生命的延续——为他生了一个优秀的儿子,这是最宝贵的“新枝”。

接着出现的是吴雅致,这是出现在父亲生命里的第三朵花,已经开始高“雅”起来。她不仅气质美好,而且具备大学教授的光环,也不乏小女人的温柔,这既让父亲幸福,又让父亲痛苦!因为他做不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他瓢瓢都饮了,又不敢担当,也没有能力担当,因此,沦陷的时候,他不管不顾,过后又是胆战心惊!

前面出现的刘静宜应该算第四朵花,着一“静”字,端庄典雅,而且以一“宜”字辅助,让人觉得不偏不倚一切正好。父亲对她的爱最是刻骨铭心,却又不能满足她长相厮守的愿望,这是父亲最大的心病,这或许正是吴雅致说“是她害死了你父亲”的缘由。

这一切的祸根,其实都在父亲。他是一个天生的尤物,不仅风流倜傥,而且满腹才华,自带睿智与幽默,让女人一见就丢盔弃甲,甘愿俯首就擒。偏偏他又抗拒不了温柔富贵之乡的诱惑,沉醉起来就不醒,醒了过来就悔恨。这也算是爱恨情仇么?

——我知道,这样的文字不能算品读,最多就是一笑谈而已。

好在有一说叫做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因为读的时候,我想的就是这些,所以记录如是,以哈哈哈哈的方式逃避尴尬……

如果说知识的尽头是科学,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神学的尽头是玄学。那么,在小说《花枝向我招展》中,女人的尽头是父亲,父亲的尽头是奎恩,奎恩的尽头是日记,日记的尽头,则是读者各自心目中的想象与推测。

用俗人的目光看,父亲是幸福的,他被各种优秀女人的爱层层包裹,处处浸润,温情款款,蜜意浓浓。细细分析一下,老大的爱是奉献,老二的爱是独享,老三的爱是歇斯底里,老四的爱是灵魂的注入。

小说剥茧抽丝,从表及里,展示了爱情的各种模式。然而,就情爱的本质来说,它是自私的,是排他的,共享不仅会有伤风化,而且会乱伦败德,损人害己,甚至欲火焚身,同归于尽。

在小说中,刘静宜的爱,属于比较中的高级形式,她爱入骨髓,深入灵魂,而关键时刻还是不失理性把控,情感与理性的重大冲突造成了她的人生悲剧。她偷画还画,都是她内心痛苦纠结的无可奈何,她身陷囹圄,只是为了弥补她迷失的爱的过失。

作为一个单身妈妈,她有许多述说都找不到听者的苦衷,于是,她将其改变为另一种形式透露,她给她儿子取名为忆安,她给她的公司取名为安静。

这里的“忆安”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记住安廷(父亲罗安廷),或者是“宜”(静宜)与“安”(安廷)的快乐结晶。单单这个名字,就暗含了静宜对父亲的无穷的依恋,同时也转弯抹角地宣布了,这个名叫忆安的小孩,就是“我”同父异母的兄弟!

那么这幅画就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纽带或者说契机。

贯穿小说始终的有两条线,一条是我们已经探讨了的爱情线,另一条线就是那幅画,静宜偷画,一是祭典她的爱情,二是延续她爱情的结晶。她家境不好,不能让实现恩师兼爱人期待留学海外的目标,于是,她放下自己的尊严,偷画,回乡,生产,留学,为了归还名画创建公司……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人生大抵也是如此,顺畅的人生,大多是一路坦途,顺风顺水。多舛的人生,则是坎坎坷坷举步维艰,虽然也有人能到达幽处,但那曲径却太跌宕起伏,让人失魂落魄,有的甚至折戟成沙,再无起死回生。

刘静宜是不幸中的万幸,她的“安静”公司虽屡遭重创,但在各种内卷中,她没有采取躺平模式,她傲然崛起,努力抗争,在各路贵人的帮衬下,终于让她的事业起死回生!

与刘静宜命运相似的还有那幅名为“鱼虾戏”的图,它经历的坎坷甚至远远大于刘静宜,就是到了刘静宜手中,也是一波三折。

静宜窃图,主要是为了出国留学,可她又何尝不是为了给爱情留个念想?因为父亲只管耕种,根本不知道种下的种子会要生根发芽,静宜独自承担了这些后续的工作,她为了爱人留学,因为他怀孕,尽管因为生活放弃了当初的追求(历史研究),可她并没有忘记对于她来说单纯美好的那份感情,她不能对不起她的爱人。我可以设想,刘静宜开公司也好,利用各种手段征服“我”欺骗“我”也好,最根本的目的并不是钱,而是“还债”——还感情的“债”,给爱人和自己一个交代。

当“我”为了救身陷囹圄中的刘静宜去出售她还回来的那幅画时,才知道这是一幅假画。这是故事最为“惊心动魄”的时刻,不仅当事人始料不及,读者更是一头雾水,故事与人物绞成了一团麻。固然,将生活绞成一锅粥并不困难,高明的作者,是能在后面文字中,让这团麻重新条分缕析,让这锅粥海晏河清。

本文的作者倪章荣就是这样的顶尖高手,他手执鹅毛扇,妙招频出,让你读着读着,直呼过瘾,忍不住,还要从头再来温习一遍。

最后明白,静宜的窃图,还假图,为电游产品打官司,里面的许多辛酸,都只因为她爱,她爱她的执念,她爱她的情神,她爱得无怨无悔,她要把他们的爱情定格在纯洁和纯粹的层次,让他们的爱情永远灿烂。她不是心胸狭隘的小人,她是忍辱负重的刚柔相济的巾帼英豪!

读完整部小说,掩卷沉思,把各个人物一一呼唤出来,曾经心存的各种疙疙瘩瘩,全然理顺。

是啊,小说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读的时候,出乎意料,回头一想,合情合理。

作者做到了,而且完美无缺!

 

(小说删节版《幽径落叶》载《湘江文艺》2021年第三期,完整版发表于《作家网》2022年8月5日。)

 

作者简介:毕承福,澧县人,一名五零后老顽童,生性散淡,行事恣意,偶有兴味,玩点杂感文字,自娱自乐,最近,却常沉浸于往事回忆中,情感更是彻底回归童年,所谓老儿老儿,或许正该如此。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