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向深蓝,驶向未来
——浅析宁明诗作《航母驶向深蓝》
作者:史映红
品读宁明诗作《航母驶向深蓝》,你想到什么?我首先想到的是甲午中日海战:当时,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对外实行侵略扩张之野心,确定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而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封建国家,政治极其腐败,人民生活极其困苦;官场各派系明争暗斗,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军纪松弛,作风松散,管理松懈。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逼迫向宗主国清朝政府乞援,日本乘机派兵进驻朝鲜,蓄意挑起战争。1894年7月25日,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而清朝政府则仓皇应战;虽然一些将士奋勇杀敌、浴血奋战,却以中国全面溃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淫威,于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使国力更加孱弱;而日本军国主义则更加强大。
品读宁明诗作《航母驶向深蓝》,还想起1884年的中法战争,即中国福建水师在福州马尾港抗击法国舰队偷袭作战:法国远东舰队在台湾基隆被击退后,窜犯我国福建沿海,侵入我马尾港,伺机进攻中国水军;腐朽堕落的清王朝却幻想议和,马尾港内福建水师未作任何防御准备,清政府甚至命令水师各舰不得先向敌舰开炮,必须等敌军开炮后方可还击。7月3日,法国侵略者发起全面进攻,福建海疆事务大臣张佩纶、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怯战而逃,水师副将张成也于开战后弃舰而逃,福建水师在失去指挥下仓皇应战,不到1小时,即全线溃退;福州将军穆图善率军驻守闽江口,击伤法舰2艘;福建水师军舰被击沉9艘、伤2艘,将士阵亡700余人,几乎全军覆灭。而法舰队仅伤军舰3艘、水雷艇1艘。
翻开中国近代史就能看到,除了马尾海战,甲午海战,及至到民国政府时期的江阳保卫战等,无论对手还是当时时局形势,中国海军中也有一些保持昂扬斗志与灼热战斗情怀的将士,但军事实力的天壤之别,武器装备的巨大差异,尤其是政府决策者昏庸无能和腐败孱弱,最终不可阻挡地走向失败,把中华民族一次次推向灾难的深渊。
作为从军数十年的老兵、特级飞行员,诗人宁明“站在这艘大船面前”,心态与心境、心情与感触可想而知;“我更想探究一下它的内部结构/比如,在哪里安放远大理想/在哪里焊接辉煌的未来”,这“远大理想”是什么?是家国不被践踏、屋院不被焚烧?是人民不再流离失所、百姓不被屠杀宰割?是亲人不再生离死别、亲情不再遗恨千古?是不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是不再“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明·夏完淳《别云间》)。“辉煌的未来”又是什么?是军人心态的百战无惧、一往无前?是军队装备的性能优越、攻防一体?是国防实力的固若金汤、所向披靡?是中华民族的富足强大、繁荣昌盛?是华夏大地的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大船在船坞的怀抱里/很像一个加班加点长大的孩子/它的身躯渐渐强壮的过程/建造者们正在用鬓角新添的白发/一根一根地记数清楚”,这个“加班加点长大的孩子”,是泱泱14亿人的孩子,是56个民族的孩子,是长城长江的孩子,是昆仑山黄河的孩子,他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被亿万双目光关注;他举手投足、言行举止都牵动着亿万个神经。本节宁明用“船坞”喻指母亲,用“大船”比喻孩子,显得既熨帖妥当,又形象逼真。
“大海的呼唤从历史深处传来/甲午的海浪撞击着银灰色的船舷/发黄的旧日历里,搁浅着昨天的太阳”,烟波浩淼、浩瀚无垠的大海,波涛万顷、惊涛骇浪的大海,承载人们迤逦梦想、瑰丽想象的大海,赋予人们无尽宝藏、呈现无尽财富的大海,也曾载着洋枪洋炮与穷凶极恶强盗倭寇的大海,此刻,“海浪撞击着银灰色的船舷”“大船昂起头颅”,这“头颅”,是中华民族14亿人昂扬崛起的头颅,是炎黄子孙蓄势待发,厚积薄发的头颅,是东方雄狮陡然苏醒,激昂向前的头颅。“驶向深蓝的征程”,是强军的征程,是走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
诗人这一节书写,注入了军人特有的热血丹心与家国情怀;注入了侠肝义胆和忠贞不渝;注入了卷甲韬戈与一往无前;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激情,一种力量,一种情怀,一种崇高。
“用甲板上翘的角度,去比喻一个民族/正在加速起飞的仰角”,这个比喻极其形象生动,把“航母驶向深蓝”的气势,把战机从甲板一飞冲天的气势,把中华民族踔厉奋进的气势加以融合,给人一种立体的、突兀的视觉美感与心灵震撼。
诗歌大家艾青在《诗的精神》里曾言:“如正义的指挥刀之能组织人民的步伐,诗人的笔必须为人民精神的坚固与一致而努力”;评论家杨光祖在《我读<长恨歌>》一文里也言:“那些养尊处优的作家可以附庸风雅,也可以写些赚钱的书,得名也可,得利也可,但应该清楚这样的不是文学。文学属于下层、边缘、血泪,甚至生命,作家应该清楚这一点,读者也应该清楚这一点”。军旅诗人宁明的文字,就有“为人民精神的坚固与一致而努力”的内涵与气质;也有“属于下层、边缘、血泪,甚至生命”的灼热情怀与爱国情感;有一种灵魂介入的特质,有一种大胸襟大视野大格局。
航母驶向深蓝
作者:宁明
站在这艘大船面前
我更想探究一下它的内部结构
比如,在哪里安放远大理想
在哪里焊接辉煌的未来
大船在船坞的怀抱里
很像一个加班加点长大的孩子
它的身躯渐渐强壮的过程
建造者们正在用鬓角新添的白发
一根一根地记数清楚
一艘胸装远方的大船
身子骨就会被使命打造得格外结实
一块骨头与另一块骨头之间
造船人用最炽热的责任心
将它们分毫不差地焊接牢靠
大海的呼唤从历史深处传来
甲午的海浪撞击着银灰色的船舷
发黄的旧日历里,搁浅着昨天的太阳
大船昂起头颅,开始了驶向深蓝的征程
今天,大船的表情格外凝重
它将在一张崭新的海图上
用划过的最深航迹
描绘出一个大国的远航梦想
用甲板上翘的角度,去比喻一个民族
正在加速起飞的仰角
作者简介:
宁明,原空军大校,特级飞行员。毕业于俄罗斯联邦加加林空军军事学院。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作家协会第六至八届签约作家。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