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青藏为伍,圣城作伴

青藏为伍,圣城作伴

——浅析付俊诗作《余生,陪拉萨慢慢变老》

 

作者:史映红

 

品析付俊诗作《余生,陪拉萨慢慢变老》,脑海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些古圣先贤描写秋天的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这是秋天的遥遥思念;“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唐·刘禹锡《望洞庭》)这是秋天的绚丽美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王维《山居秋暝》)这是秋天的爽朗明快;“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廓。看取眉头鬓上”,(宋·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这是秋天的深刻感悟。

来品析第一节,“秋分之夜/微风吹拂/街头活色生香”,地域不同,秋色秋景自然不同,人们面对浩荡秋天的心境与情志肯定不尽相同。走遍大江南北,圣城拉萨的秋天是独一无二的:天空像洗过一样蓝,云朵像洗过一样白,树木的颜色却是色彩斑斓,红黄绿蓝紫,应有尽有,与远远近近的风马,与高高低低的经幡一道,把高原秋色点缀的如梦如幻。“街头活色生香”,仅仅6个字,把圣城拉萨车流的缓缓向前、井然有序;把人们脸上的悠然恬淡、平和安宁;把市场买卖的兴旺兴盛、繁荣繁华描写得纤毫毕现。

“青春碎片/像萤火虫一样起舞/我不免在夜色的掩护下/哭一次”,时光荏苒,四季更迭,岁月匆匆,“40载岁月”,已与圣城一起走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圣城拉萨街道并不宽阔,车辆并不如涌如潮,高楼并不鳞次栉比,商品并不琳琅满目,但一切都在萌动与酝酿中,蓄势待发中,进而像火山喷发,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从广袤肥沃的黑土地,从荷叶田田的西子湖畔,从浑厚苍茫的黄土高坡,从莽莽逶迤的云贵高原,一批批韶光年华,一批批青春男儿,在青藏高原聚拢,在“世界屋脊”集结,在地球第三极启航,他们接过18军的重担和祖国殷殷嘱托,投入到高原角角落落和各行各业中,建设如火如荼,发展蒸蒸日上;很多人连自己也不曾想到,这一来就是40年,这一干近半个世纪。40年的心海是什么填满的?娶妻生子,双亲渐老、或驾鹤西去,乡关已疏、乡音已改,亲戚淡漠、朋友远离,青丝到华发…… 好则,青春的容颜,飒爽的英姿,挥洒的汗水,铿锵的脚步,被布达拉宫记住了,被雍布拉康记住了,被雅鲁藏布江记住了,被珠穆朗玛峰记住了。

“我的因缘、继续在拉萨、相逢、相互加持、滋养、每一个瞬间”,从这些词句里,我们能轻易看到诗人心态上的淡泊宁静和悠然安闲;情怀上的大慈大悲和敬天悯人;胸襟上的博施济众与乐善好施;这是什么?这就是高原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秉承、祖祖辈辈坚守的与人为善、思利及人的优良品格,这就是一个民族的信仰与魂魄。老一代革命家薄一波曾言:“如果把人生比之为杠杆,信念则好像是它的‘支点',具备这个恰当的支点,才可能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人”;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在《人生就是奋斗》里讲到:“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40载岁月/被拉萨收藏/在每一个角落/和每一片光影里/余生/陪拉萨慢慢变老”,“40载岁月”,贯穿了一个人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40载岁月”,陪伴了青藏高原的封闭落后、日新月异;“40载岁月”,伴随了边疆的举步维艰、繁荣昌盛;“40载岁月”,见证了祖国的由弱到强,璀璨辉煌。这些文字,能感触到付俊对雪域高原和圣城拉萨无限的热爱,这爱深沉、深挚,这爱持久、绵长,诗人愿意此生相托,终生相随。

记不清是谁说过:“一首好诗其实并不需要多么繁复的技巧和绚丽的修辞,只要情真意切就足够了”;付俊的这首诗语言精致,节奏舒展,走笔流畅,情感真挚,没有虚情假意,更无装腔作势;让我们品味到文字的力量和情感的温度。

 

余生,陪拉萨慢慢变老

 

作者:付俊

 

秋分之夜

微风吹拂

街头活色生香

青春碎片

像萤火虫一样起舞

我不免在夜色的掩护下

哭一次

 

明天

我将沿着我的因缘

继续在拉萨

穿行

同所有相逢的人

相互加持

滋养在

每一个瞬间

 

40载岁月

被拉萨收藏

在每一个角落

和每一片光影里

余生

陪拉萨慢慢变老

 

作者简介:

 

付俊,祖籍重庆,1984年进藏工作,先后在新闻单位、政府部门、国企和党务部门工作。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