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亢嘹亮的高原长调
——读曾凡华先生的组诗《鄂尔多斯草原》
作者:胡红拴
对草原的向往,让我一次次踏上内蒙的土地,最近一次,应该是三年前的自驾游,从广州到敕勒川,由南到北,纵横万余公里,遗憾的是未有西跨黄河进入河套,领略魂牵梦绕的河套文化。但又有幸,让我读到曾凡华先生的组诗《鄂尔多斯草原》九章,并在乐声里聆听了艺术家们对此组诗歌的真情演唱。
河套文化是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融会贯通之后的产物,其漫长的生成发育和复杂的嬗变传承过程,构成了河套独有的文化特征。 在河套,阴山横亘黄河之北,贺兰山耸峙于黄河之西,芦芽山屏障于黄河之东,套里的鄂尔多斯高原,在黄河“几”字弯的怀抱里,享受着大地母亲给予的温暖。河套地区的变迁历尽沧桑。黄河,草原,阴山,战争,则是河套文化形成的重要自然人文元素。于是,河套内多民族、多文化大融合后形成了多种文化有机交融的特殊河套文化体系,蕴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而河套内的鄂尔多斯高原上,高亢嘹亮的蒙古长调,也就成了灌醉身心的醇酒,也就成了悠扬的天籁琴音。
在这片白色的建筑群里
我终于领悟了何为白色魅力……
不是哈达那种白
也不是云彩那种白
更不是蒙古骒马的那种白
这种白 无比锋利
具有一种搅动人心的风仪
——《鄂尔多斯草原》之《魅 力——参观鄂尔多斯“伊利”奶厂有感》
作为组诗序曲的《魅力》,开篇“起势”,诗人就将读者的心神拉上了高原,拉到了那个“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秘地,那“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那“天苍苍,野茫茫”,那白云神驰,万马奔腾的原野,神性的乐符,悠悠的长调,直抵人心,也挑起了人们探寻的雅趣,跟着那白马神驹,心驰远方,心驰鄂尔多斯草原。
如果说《魅力》表述了农耕文化传承下的现代牧业的工业文化气象,讲述了“乳牛的奶/源源不绝/将这种别样的白/烙印在了世人心田……”,那么,《灯花——谒成吉思汗陵有感》则在用诗行长调的高歌书写着鄂尔多斯高原的历史久远与沧桑,书写着“眼下 青灯如炷 往事如烟”的史海叩问和生命灵动多元的意趣:
成陵祭坛上那盏燃了几百年的酥油灯
被某种神秘的力量笼罩着
一如前世的黑暗
为英烈的闪电所驱散
隐隐绰绰里
我看见有匹白马在飞
飞的动作很自如 也很自在
在这凛冽而又充满情意的殿坛上
总之 是有一种深不可测的宗教哲学存在……
——《鄂尔多斯草原》之《灯花——谒成吉思汗陵有感》
人类厚重的历史、华夏文明坚实的足迹、成吉思汗的丰功伟业与曾凡华先生独有的时代情怀催生了这首高原风歌,也让人们在中国文化的五彩缤纷里目眩神迷,故事的延伸和变幻给人以历史如歌的感受:
历历往事全都在壁画里一一呈现
即使进入风烛残年
残年之风烛
仍能烛照世事万象 哀乐人间
且将所有的爱恨情仇统统放下
放不下的只剩这炸开的酥油灯花
灯花荧荧如豆
如豆的灯花
点缀了万里江山 巍巍华厦
或许
谒陵者的感受不尽相同
而我
总觉得有一股英雄之气
在胸腔里久久回旋……
军人出身的曾凡华先生,从不会忘记军队,不会忘记他引以自豪的军旅生活,站在这大河旁的鄂尔多斯高原之上,军人的血亦如那滔滔黄河的激流,而军马,更成了他此刻讴歌的诗写“图腾”:
这匹上过阵挂过花立过战功的老军马
此刻 正在阿尔山的山南
咀嚼它最后的风华
已然泛黄的草 有些苦涩有些粗糙
它费力地咀嚼着 咀嚼着
品赏岁月留给它来日无多的
甜酸抑或苦辣……
世事纷纭如麻
过往的荣辱与悲欢已流水般远去
近在眼前的
只有这褪去了鲜艳色泽的秋草
以及为数不多的几户草原人家
人家有人家要过的日子
时不时赶来关顾
是作为爱的一种表达……
——《鄂尔多斯草原》之《军马——阿尔山写生》
是啊,人有爱,战士更有爱,军马何尝无爱?听到“从草莽深处传出的角号之声/会令其兴奋不已/浑身血脉贲张 鬃发迎风飘洒/那高高昂起的头颅/又现昔日雄风/如蛰伏已久的将军 重披盔甲/那不羁的眼神里/蕴含一种高士之气/可以睥睨一切/笑傲天下……”
作为军人,血管里流淌的是那“坚强、勇敢、敢于担当”的战士精神。面对大气磅礴充满野性的滔滔黄河,诗人的心神似乎也与大河融为一体,他为黄河的“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的执着个性引吭高歌,他为战士的无畏精神引吭高歌,他为大河环抱的草原引吭高歌:
我站立于“鸡鸣三省”的黄河岸边
临近秋杪 江风如咽
而脚下这条周期性泛滥的河
显得旷远荒寒
千百年来
这“常覆三军”的古战场
雄风依然 杀气也依然
无定河边
西夏军的白骨堆积如山
……
羌笛吹落了关山之月
……
萨日伦花 黄红两色
“放肆摇曳”在九月的草原 ……
——《鄂尔多斯草原》之《大河——写于“蒙晋秦”三省交汇处的黄河水浒》
漫步在曾凡华先生诗的世界,古老的鄂尔多斯高原又是鲜活且时尚的,生活的“街巷”和“广场”,和美的生活场景,自然的万紫千红,万物的生生不息,时时处处都“灌满”了他的双眸和心神,追忆历史,品味生活,畅想大地和天空,随时都会让他与不同时空的细腻感受、悠远情怀不期而遇。而生命的春花,更会在诗人的诗歌中情缘再续、风情依旧,花香四溢。
老额吉接生回来的时候
弦月也有点晕眩
善良如佛的她有如佛般的善良
全苏木嘎察的狗都不咬她
她是伊金霍洛草原的助产士
接生草原未来的牧人
看见母亲产后第一缕微笑
听见婴儿第一声嘹亮啼哭
接生者总是双手合十
心静如佛……
2023.10.21夜于羊城菊味书屋
作者简介:胡红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委主任,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学术指导,《新华文学》主编,《中国诗界》副主编,《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大地文学》等杂志编委。历任中山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兼职(客座、特聘)教授,中国地质图书馆客座研究馆员,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诗刊》《中国作家》《小说选刊》《人民政协报》《北京文学》《花城》《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出版《山道》《地球语汇》《南粤大地上的书画家们》等各类书籍76部,主编各类文化丛书百余册。获中国新诗百年百名最具影响力诗人奖、中国长诗奖最佳成就奖、宝石文学奖等。作品有英、法、德、日、西班牙、尼泊尔等文字在海内外出版发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