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牍之间 真情尽显
一一许峰诗歌研究
作者:邹中海
自许诗研究以来,亲身见证了许峰老师诗歌的影响力。许峰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有民族特色的爱国主义诗人。短短几年,就写了几百首诗,其中很多首诗都产生过非常广泛的影响。我在研究许峰老师的诗歌期间,也确切感觉到了许诗的爆发力,很多诗歌接二连三爆发出一波又一波新的热潮,这是令我非常感到惊讶的。在诗坛日渐边缘化的今天,谁的诗还能如此一波又一波地大放异彩?我想当许峰老师莫属!我也因为研究许峰老师的诗歌,带来了非常正面的形象,这也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我分析了一下许峰老师诗歌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影响的原因,大概两个:一是许峰老师的群众基础非常扎实,粉丝众多。一见到许峰老师的诗歌或相关评论,都争相传阅。如果要划一下重点,以诗人的家乡、学习地、从军地和工作地的师友为多。这些亲朋故旧,本身也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有号召力,高呼一声,四野连动;二是许峰老师的诗代表着中华的正统文化,又含有真情和新视点,哲理性和可读性十分强,很得读者朋友们的喜欢,作品本身就有强劲的生命力和传播力。这个“二元定律”,奠定了许诗在读者心目中不可撼动的地位。据目前的趋势,还在稳中上升。仅截取最近三期在《中国网》上的阅读数据:分别为118万多,132万多,152万多……
可以肯定,许峰老师是当代诗歌界关注度最高的诗人之一。他倡导的诗文化,也已经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人间真情的催化剂,而且,他也是少数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诗人。他的诗其实就是他的心声。所以很多朋友们说他的诗如其人,这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他的诗刚正大气又柔情似水,在他的字里行间、如一缕花香,衬托出宝贵的纯真。他总会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或内心的渴望藏在尺牍里,让我们感悟到: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珍贵、爱情的甜蜜,家国的情深。他写过很多首山水诗,也写过很多首浓香如酒的爱情诗、亲情诗和友情诗。
今天要讲的这组诗有点特别,没有明显的情感交流,却有超越情感之外的渴望。这组诗还有另一个特别的地方。诗人没有用自然界的物象作为意象,而是取自于一首歌名,这个在诗词界也有一个说法,叫“人文意象”,这是与“自然意象”相对而论的。在这组诗里,诗人没有特别指出友情的某些细节,但比友情诗更为深沉,所以我仍然把这组诗归纳于友情诗的范畴。我们从许峰老师的诗里,读出了一位性情中人,更读出了一位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诗人。在人情日渐淡化的时代,还有一位传统美德的坚守者,在守望着内心世界并渴望真情回归。
一一《你还有多少老朋友》,这是首发自灵魂拷问的经典歌曲。扪心自问,谁敢保证?我还有多少重情重义的老朋友!!!
我们知道,诗是诗人心里话的代言。很多无法说出口的话,往往在诗里有迹可循。写作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无非就是为了传情达意,传递心中的爱与情感,或表明心中的好恶。作为文学皇冠的诗歌,正是传情达意最好的载体。它纸短情长、意蕴深厚。一切的情感,都可以用世间的一切意象而抒发。所以诗歌,历来是诗人托物寓意最好的选择。许峰老师的诗歌,究竟是时代选择了他,还是他选择了时代,目前还不得而知。但他的诗,都流露着诗人的浩然正气、家国情怀和真情实感,这是已达成的共识。此外,他的诗的题材非常广泛,大到天地人;小到一棵小草,一只蟋蟀、一个音符,都是他哦咏的对象。他的诗既具有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又蕴含着诗人对内心的观照、对人性的觉察或觉醒,包含着诗人浓烈的思想感情,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诗人的情、趣、义、理,也都通过这些意象的流动,构筑出人类的基础生活,到达精神上的升华。所以最能引起人类精神世界的共鸣。
许峰老师诗里的很多观点,引起广泛讨论,我认为这是对许诗最高的赞誉。关于讨论的焦点,也主要集中他的守旧与创新中的临界点。有共性,也有分歧。共性的是,一致认为,他格守了中华传统的诗词美学,有时代感,笔力深厚、又有突破和创新,倡导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分歧的则是他的诗不太讲平仄。其实关于平仄问题,许峰老师和我都多次讲过,他写的诗以古风为主。并且他有一条最著名的诗论:“崇古但不固古”。任何创新,其实都是建立在“破”与“立”的基础上的。但读者朋友的讨论,我们全都表示尊重。然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来看,检验艺术创新的成功与否,很简单,一是时间;二是看当时产生的影响力。许峰老师的诗发到任何平台,都有几十万、上百万点。说明他的诗早已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朋友们的认同,从这个方面看,许峰老师的创新是成功的。不光如此,他的很多诗句,也成为很多家庭的座右铭,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进行了佐证。
著名大诗人、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丘树宏老师说的意见非常中肯,他说:“ 两者共存最好:一个是作为非遗传承人,依然严格按原要求写;二是按现代汉语,并尽量按照原要求写。守正与创新相结合。”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说:“夫行文以立,得以文传,四教所先,符采相济,迈德树声,莫不师圣!”就是提倡“情深而不诡”“义直而不回”的优良传统,许峰老师可以说是得其精髓者。
学术交流,要百家齐放,欢迎继续探讨。
在我国的古代,礼、乐文化与诗歌文化,一直是相互依存的整体。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既学《诗》、礼,然后乐以成之也。”关于这些兴于诗,立于体,成于乐的论述。前代先贤们有过诸多的讨论,宋邢昺说:“兴、起也,言人修身当先起于《诗》也,立身必须学礼,成性于学乐。”,范祖禹也说:“《诗》所以序人伦,故学者必“兴于诗;礼所以定民志,故无理不立,乐所以和人心,故非乐不成!”关于礼
、乐、诗在哪个朝代最盛,李清照在《词论》中如此说:“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据《唐声诗》统计,现存唐声诗有154调。百分之八十产于盛唐时期。现代文科分类更细,文、史、哲各成体系。但诗与词的发展,尽管各有所变化,但始终紧紧相连。现代很多的好歌词,其实都是一首好诗。这首由石焱演唱的歌曲《你还有多少老朋友》,本身就是一首好诗:“多少背影已经被遗忘/多少人一去不再回头/茫茫人海我们四外漂泊,而今谁还陪在你的左右/多少相逢多少分别/就像等在同一个路口……”这首歌词非常走心,听后略带一点忧伤。或许就是这些忧伤,一下子就击中了诗人许峰老师的软肋,引起了诗人强烈的情感共鸣,于是,才情像被压抑的火山,喷薄而出!
许峰老师是一位非常容易动情的诗人,一个小小的举动,或一个淡淡的音符,就能触动诗人的心事。经我研究,他的诗不管是刚如火,还是柔如水,都是一往情深。在用情方面,在我熟悉的诗人中,有两位诗人非常完美,其中一位就是许峰老师。他的情非常深厚,对亲情的爱护、对爱情的执着、对友情的呵护、对家国情的深情,都体现得一览无余。这两人都是奇男子,是很难遇见的,特别值得珍惜。
所以当我看到许峰老师组诗《欣赏歌曲〈你还有多少老朋友〉》这组诗后,我心里也泛起一股莫名的波澜。许峰老师这组诗不长,才三首,但每一首,都意蕴深沉,含意丰厚。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重视友情的传统。友情与爱情、亲情一道,如三驾金光闪闪的马车,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情义伦理美学文化。孔子云:“有人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都体现出友情的深情和牵挂。许峰老师的这组诗似一个中轴,可理解为怀念,也可理解为友情的淡化。
著名青年音乐家方寸老师作了相当精彩的注解,因为非常好,所以我全文照录:
“其实这组诗的主题很明确,就是道尽人情冷暖,既尖锐地鞭挞了趋炎附势、忘恩负义之徒,也启迪了人们要学会承受,随遇而安。诗人这一辈子,走南闯北,也帮人无数,如今退休了,对世态炎凉的感受自然比许多人更深刻!诗人的内心就像凡.高画笔下的《向日葵》,时刻向往并散发着炽热的光和热,一旦遭遇黑暗和寒流,势必垂首自怜、犹如热脸贴冷屁股。“巨伯还魂”“影随形”是理想,“暖夏悲秋”“难留人”才是现实。另一方面,“酣畅欢声”之流,“眉低色喏”之辈,为了谋取利益,不惜极尽谄媚,一旦得手便翻脸不认人,貌似精明能“赚”,实则无福消受。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纵使“花果丰稠”,若不珍惜,终究也要“自食其果”,面临“一树枯枝两眼清”的结局,毕竟,人都会老去。当人生之河干涸断流之时,更羡穷乡僻壤见面一碗白开水的真情。人生几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摘自方寸老师点评)
然后我们再来看诗,这样更容易理解:
(一)
酣畅欢声影随行,光消辉殒难留人。
暖夏不挡悲秋韵,巨伯何日再还魂。
(二)
眉低色喏环孤身,喜君长臂可翻云。
待到岁河干渴时,羡煞僻壤碗水情!
(三)
妖猴掰苞听嘻声,花果丰稠少惜心。
总有冰霜败叶日,一树枯枝两眼清。
方寸老师是从人性人心的角度来解读的,所以他的着力点放到了后面两首。对诗歌解读而言,这种解读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找出了“诗眼”,这是解读诗歌的关键。何谓“诗眼”,“诗眼”就是诗人想表达的核心观点或者最关键的文字。我认为,诗人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眼”,诗人这三首诗,釆用的是“主题平分式”,每一首诗,都代表诗人不同的情感。第一首诗,起于“兴”,这是《诗经》中最重要的手法。而且因诗中的意境扑朔迷离,产生出一种“伊人”式的“朦胧美”!这首诗表面看来,是对时光流逝的追忆,但仔细一想,时光流逝,也恰恰代表了正在失去的友情。诗人以一句“光消辉殒难留人”,就把人世间的那种真情易逝、时光易老的状态表现得复杂而多感。使我们能萌发一种珍惜友情的人生态度,继而升华到珍惜身边的人。岁月不会回头,友谊亲情一旦失去,也将转眼成空,空悲切,诗里的境界和人文精神,由此可见一斑。一位与他相熟的读者朋友如此说:常常学习许峰老师的诗歌,受益匪浅,许峰是一位对社会有益的正直又非常重情的诗人,而且思想深邃、人品高尚,底蕴深厚,读他的诗,等于在读儒家的经典,为人为学,意义非凡。愿他多出的作品!”
许峰老师的艺术构思很有亮点。他的诗常常有大写意的构思,却有工笔画的精细,他非常善于通过对人、拟人、通感等手法,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人在阅读时悟出智慧或道理。这组诗的第一首开头两句:“酣畅欢声影随行,光消辉殒难留人。”用的就是时空上的对比。诗人就用了前与后两个时空上的画面,直观明了,就把那些要大费周章的事呈现了出来。后两句“暖夏不挡悲秋韵,巨伯何日再还魂!”写出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有一个好处,画家画不出来的,但文字可以抵达。比如很多抽象的东西,画家可能无从着笔,但诗人只要寥寥两笔,就能做到。笔者曾在一篇诗论文章中举例:“春江水暖鸭先知”,画家就很难画出“暖”和“知”,因为这个是要去感知的,属抽象的范畴。但诗人仅用七个字,就写出了春江水暖、鸭子惬意的神态。再比如,许峰老师的这两句诗,就把心中的情感,表现得一览无余。而且由于“影随行”的不坐实,且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产生出一种“朦胧美”!在艺术上,达到了古韵新风的必然效果!“暖夏不挡悲秋韵!”暖夏,泛指夏天,但可能在这个夏天,有知己好友去世,所以那种莫名的寒意、悲伤随之而来,许峰老师的诗一定要细嚼慢咽,否则就会与真情、典故擦之交臂,也无法掌握其诗歌内涵的实质。“巨伯何日再还魂”。“巨伯”这里有一个典故,传说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诗人在这里用巨伯这个典故,也是诗人在呼唤真情的回归。“巨伯何日再还魂!”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要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如果我们把这句诗的心境,结合上一句的意思来理解,也可现理解为对友人(或友情)的哀悼。所以这首诗既可看作精神上的呼喊,也可看作是现实中友人的追忆!暗示了时间的漫长和诗人的心灵回响。“影随行”“悲秋韵”“再还魂”虽然只用了几个字来表现,但其间的微妙变化和幽深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许峰老师的重情与正直,他不是写到文字里。他用内心的善和情感的判断力,来左右着他的传统美德。他向往的是那种非常纯粹的战友情、同事情、同乡情、同学情。诗人在另一组写战友情的诗里,坦露过心事,他说:“自从退体之后,回忆得最多的就是40多年前在西北边防从军的那段生活和现在已身处东西南北的那些战友的音容笑貌………”时之越久,情之弥坚。他在诗里写道:仰望苍穹常思念,梦里萦绕边关前。岁月沧桑金戈歇,不朽同壕君笑颜!”用“不朽”来形成友谊的长久,见其性情如此之深。在写乡情的也弥见性情:
晨启门帘迎故人,顽童已是雪霜鬓。
相拥捶肩无休语,尽是儿时不了情。
这些诗歌,均见于许峰老师《四季如歌》的主题诗集。诗人通过真情实感的表达,拓展了人性本善的审美空间,凸显了作品的神韵和诗人的境界,传递强烈的思想感情!
今天主讲的这组诗,是由一首老歌《你还有多少老朋友》引发的诗情,勾起了诗人的忧虑。在这组诗里,还看出了诗人的正气和深情。
他的诗大都是退休后的感悟,但如果仅仅把目光投向他的退隐生活,肯定是不妥的。只不过退隐生活的相对自由,让他的人生思考有了更多理解的时间,因而感悟更深。这些诗都含有他的人生智慧和人文精神,试想,如果没有他一路走来的重情重义,又怎会有现在的洞见与洞明。如果没有他的铁骨铮铮和浩然正气,又怎会有他的诗情柔柔和家国情深!他的诗是读不完的,不管是磅礴大气,正气凛然,还是诗意柔柔,浓香如酒,都充满着爱意和阳光。下一章节,再继续讲!
诗人简介:许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咏物悟道100首》(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l诗集)《四季如歌》(组诗集)《许峰诗论》七本书。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