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苍山碧水红土情

苍山碧水红土情

——方涤部分诗词读后感

 

作者:方建华

 

最近,有幸读到族人方涤的第一部诗词集《苍山碧水醉人吟》(《木兰湖杂咏》),以下简称《杂咏》。在这部不算太厚的诗词集里,我们不仅饱览了木兰湖诗情画意般的风土人情与湖光山色,同时,也为诗人浩大的情怀、高远的志趣,洋洋洒洒八十余首格律严谨的古体诗词专一于木兰湖而倾倒。当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走进这片红土地,赞美之中更是肃然起敬。自是有笔写不得,苍山碧水红土情。

 

诗人生于斯长于斯,在这片有着光荣历史的红土中,度过了他勤学的早年,即至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并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转业后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家乡的山山水水,魂牵梦萦,无时无刻不在诗人的胸中凝聚、升华,继之情从景生,发而为诗。木兰湖何幸?大革命时期,她为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输送了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这之中有杜义德、张广才、陈福初、方明胜、袁学凯、雷震、李大请等七位优秀男儿,成为共和国的将军。“披发天作冠,跣足地为履。”这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董必武、李先念、陈少敏、刘华清、陈再道等数十位革命前辈的足迹,浸透了木兰湖地区儿女们的鲜血,也正是基于这特殊的经历,木兰湖的山,才越发苍劲、伟岸,木兰湖的水,才分外碧绿、晶莹;木兰湖的土才更加赤红、热烈,木兰湖的人民才格外淳朴,忠贞……。

 

早在北朝时期的民歌中,女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了一千五百多年。《木兰辞》的作者,成功地刻画了花木兰刚毅忠勇的性格以及她不慕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当我们读着方涤的《杂咏》时,同样为女英雄“朝辞爷娘去,黄河洗马,燕语风残,娇气尽脱。横枪动塞外,戈壁上,把鲲鹏搏。十二载,擒虏归来,故里闺中乐。”(《一寸金》·《木兰湖梦将军》)的形象所激动、感奋。此外,《杂咏》给了我们更广阔、更浩淼的一幅壮丽图画。你看,木兰湖的清晨是“林莺婉转啼幽水,白鹭高飞惊早阳。”(《七律.木兰晓雾》)“凝辉亭榭氤氲气.”“闲荷窈窕滚佛珠。”(《七律·游八仙岛》),午时呢?则又是另一番景象:“白帆着意翻银浪,绿水无心涨碧池。”(《七律·木兰湖之春》),而她的晚霞更是动人心魄:“晚霞细剪柳枝条,乱抹群峦紫胭膏。点点白帆漾碧水,悠悠蝉唱压笙箫。”(《七律·木兰湖晚霞》)。的确,木兰湖的气势,就是这样博大精深、气吞山河:“东依塔耳观碧水,南望青岭看岳阳;西眺可控汉蜀地,北偎能扼塞外狼。”(《七律·游眼睛寨》·)·····。这是诗的讴歌,是画的写意,是情的喷发,是爱的必然。

 

诗言志。这是历朝历代的诗人墨客所遵从的。而情在志之中,志在情之上,此乃必然。他们或是戊边壮士忠贞卫国的慷慨悲歌,或是闺中怨妇思念征夫的缠绵悱恻;或是寄情祖国山水而流连忘返,或是尽情鞭挞奸臣佞贼的误国之恨;自然,也有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失意感叹,也有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百结愁肠。而《杂咏》的作者,则是把对家乡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祖国的爱,对时代的爱艺术地凝聚在一起,饱蘸木兰湖的“连天碧水”,写出了一部更恢宏、更深邃的《木兰辞》。木兰湖人杰地灵,古今亦然。而今,又得改革风气之先,无论是她的过去、现在、抑或将来,都是一部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大诗”。“赖邓公,南巡鼓劲风。更贤良帷幄,山水争雄。”(《沁园春》木兰故里》)。也许少有人知,诗人的伯父方明胜,就是共和国的将军,诗人的母亲,也是共和国主席李先念的侄女。基于此,诗人的爱,才更显得执着、特别,不待你掩卷,你一定会为诗人提供的一份鲜美而回味悠长的精神食粮而心旷神怡感慨系之的吧。

 

作为诗人,对历史的沿革,对现实的变迁,自然不会像史实工作者那样详尽地记述,但我们从诗人的诗词中,仍然获得了对过去的再认识和对今天的深长思之。静山庙暴动,(见《渔家傲·谒静山庙暴动碑》、《金缕曲·题静山庙暴动碑》),直接导致震惊中外的“黄麻起义”,进而成为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以及红七军的摇篮。叶家田李先念同志旧居,七七报社印刷厂旧址,李先念同志所用过的木工工具也都存放于此,成为历史的见证(见《七律·叶家田感赋》)。而陈秀冲会议,使红七军从此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山冲里走出了一个共和国(见《七律·游陈秀冲》)主席。

 

前面提到过,诗人以洋洋洒洒八十来首诗词写木兰湖,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这里且不说他为木兰湖倾注大量精力,就诗人是以古体诗词的形式写就而言,除了对古诗词的写作技巧纯熟于心,对诗词的格律声韵精通以外,与诗人的大爱是截然分不开的。我们知道,以同一体裁表现一个题材,并且这个题材受到地域的限制,在形式和内容上难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更遑论诗人是以用字讲究,格律严谨的古体诗词来表现。业内人士称,古诗词易学难高,而事实上古诗词以它的高难,越来越被更多的人士敬而远之。诗人对家乡的湖光山色情有独钟,但诗人却将自己的诗兴和一湖豪情刻意浓缩,不作大江奔腾汪洋不止状,以格律、声韵相束缚,带着脚镣跳舞,为的是给读者一杯浓茶,一坛好酒。诗人虔诚对待艺术,更以虔诚的态度对待家乡。“为兰湖,写又撕。”(《夜游宫·为兰湖写诗》)其严谨的态度与创作精神。堪为楷模。这里,我们来看一看诗人的《七律·木兰湖之春》,便会认可上面的结论,并非曲意奉承。原玉如下:

 

兰湖小雨细如丝,

润物无声春半时。

带露梨花娇吐蕊,

随风桃李羞垂枝。

白帆着意翻银浪,

绿水无心涨碧池。

一派生机傲秀土,

万名骚客作新诗。

 

人们常说,题好一半文。此乃经验之谈。好的题目能先声夺人。该题一题二义,既是写实,也是述怀;既是对时间真实的记录,也是对时代尽情的赞美。开门见山,景在情之中,情在景之外。首联两句点出木兰湖初春之时,小雨如丝,润物细无声。用字干练,惜墨如金。短短两句,寓情于景。颔联、颈联四句借景喻情。你看,那带露的梨花,抑制不住期盼的神情,心花怒放,吐蕊争艳;而那随风的桃李,则含情脉脉,羞向人间垂枝自夸。露者,党的富民政策,恰似阳光雨露;风者,改革春风也。木兰湖远离闹市,但她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旅游景观,有千古传唱的木兰故事和烽火连天的革命圣地。“青山与碧水相映,古迹与名胜并存。”改革的春风唤醒了木兰湖。于是,木兰湖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家碧玉,而是鼎鼎有名的旅游度假区,大武汉的后花园。这千古难遇的机遇,被木兰湖人民抓住了,怎么不让人有胜利者的喜悦。然而,短短的时间里,他们虽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但他们并未因此忘乎所以,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还有不足之处,无需夜郎自大。是此,才羞向人间自夸。如果说,“带露”句表现了木兰湖区人民自豪的感情,“随风”句则是他们自谦的性格的真实写照。诗中无一句不是讴歌这伟大的时代,诗里无一句是在简单地图解政治。此诗语工意新,对仗工整。“带露/梨花/娇/吐蕊,随风/桃李/羞/垂枝。”“ 白帆/着意/翻/银浪,绿水/无心/涨/碧池。”“带露”对“随风”,“梨花”对“桃李”,“娇”对“羞”,“吐蕊”对“垂枝”。下联,“白帆”对“绿水”,“着意”对“无心”,“翻”对“涨”,“银浪”对“碧池”。如果将“带露”“随风”“吐蕊”“垂枝”等复合词组再分的话,仍然是非常工整的。大凡艺术修养高的诗人,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又不为形式桎梏。这首诗无疑是成功的。总而言之,诗人善于从抽象的景物中提炼思想,使之得到升华,表现手法上以白描见长,不囿于形式,灵活多样,将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与朴素的语言结合起来,浅显易懂而含藴深厚,少做作,不堆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也正如王安石所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诗人不仅工诗文,且对摄影、书法颇有造诣,为桑梓钦敬。诗词集《苍山碧水醉人吟》中的很多诗,运用了摄影中的远、近、明、暗手法,为诗作平添许多美感。笔者一介村夫,与诗人同乡共祖。六四年举家从木兰湖迁出,背井离乡,不立而惑。看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读着诗人的诗词集,自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乡音不改,乡思不断。班门弄斧,难免贻笑大方。但乡情缱绻,悃颖依依。草木本心,寸草春晖。也算是对家乡的遥祝。虽是抛砖引玉,奈何人微言轻,祈望见谅。草成至此,不敢作结,唯有借重诗人的锦联为本文收场:

 

有情霞客挥毫染,

不及江山自成篇。

 

注:诗人方涤,退休,退休前系武汉市发改委机关党委书记。爱好书法和古典诗词。


11

作者简介:方建华 劒铧 江河水边居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经开区作协副主席。作品散见《青春》《诗中国》《诗刊》《星星》《中华辞赋》《中国诗界》《流派》《神州》《大河》《香港诗人报》。有诗歌入选国家级、省部级多个选本。出版诗集《江河水》《水无尽处》《处江湖远》。《水无尽处》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1996年10月,组诗《‘中山舰’随想》获《湖北日报》湖北作协联合主办的“财经杯”文学大赛优秀奖。组诗《血铸辉煌》获2018年“萧军研究会”第11届“毛泽东颂”华语红色诗歌年度卓越诗人,《白云深处》获2017年度新诗人作品奖,诗集《处江湖远》获2020年度“新时代鲁迅诗歌奖”提名奖,《行走的井冈山》获2021年《诗刊》社、《中华辞赋》建党100年“张家界杯”优秀奖。2021年中国诗歌学会优秀会员。2023年组诗《巍巍大别山》获全国首届《梦筑新时代,诗吟大别山》一等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