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我们一起歌唱草原

我们一起歌唱草原

——长篇儿童小说《希吉尔和他的朋友们》艺术浅说


 作者:温智慧


题记: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上海孤儿院面对源源不断被送来的弃儿,粮食和营养品更加难以为继,孤儿院的的孩子越来越多,身体越来越差,数百上千的小生命时刻面临死亡的威胁,主管妇女儿童工作的康克青得知情况后万分焦急,她向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求援。她说,上海孤儿院的孩子们挣扎在死亡线上,形势十分严峻,希望能从内蒙调拨一些奶粉给予支援。乌兰夫主席当即表示,要为中央排忧解难,为兄弟省市解燃眉之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吉雅泰说“一车皮奶粉能顶多大的事,能维持多久呢?倒不如把那些孤儿接到内蒙古来让草原牧民抚养。”这样3000多南方孤儿远上草原,他们被牧民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①!

 

《希吉尔和他的朋友们》是希望出版社“草原男孩书系”中的一册,作者胡斐是一位女性青年作家,以儿童文学创作见长,早期她的作品在“少年文艺”等相关童少读物刊发,这样说的意思,无非是说作家对儿童文学创作的经验丰富,驾轻就熟。

三千孤儿入内蒙是一段人间佳话,体现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一家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国家观、民族观、人民观、团结观。关于这个题材的文艺作品有很多,本人接触到的有:2006年12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萨仁托娅著纪实文学《国家的孩子》,2002年7人民出版社出版萨仁托娅著长篇小说《静静的艾敏河》,十六集电视连续剧《静静的艾敏河》(萨仁托娅与人合作),2022年由巴特尔(导演)导演的四十集电视剧《国家孩子》,2023年10月由远方出版社出版蒋雨含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辽阔大地——一个母亲和她的28个孩子》,还有就是胡斐这部《希吉尔和他的朋友们》。 

《希吉尔和他的朋友们》这部8万字的儿童小说的出版,热情讴歌了内蒙古人民淳朴善良、博大无私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阅读见证了作家的落笔情怀,构架能力,以及小说元素把控,虽然故事线条简洁,隐在简洁背后的却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正是这个叙事的选取,把这部书定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讲好“北疆故事”的文学遵从的作家创作实践,选题恰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种文艺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与践行。合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所形成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作家这一题材的选取在“草原男孩书系”中有独到见地,有对这一题材的时代意义的准确认知。这个发生在上世纪民族大团结的故事,在新时代正在以一种“中华精神”在传唱,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建设中,对凝结中华民族精神起到非同凡响的功能性文化贡献。

胡斐这部书符合儿童文学美学特质:纯真、稚拙、欢愉、变幻、质朴。希吉尔的小心思纯真,从沿海来到草原行为稚拙,内心得到小小的满足、全生快意的欢愉,从孱弱胆小向坚强一步步成长实现一种变幻式的成长、内心世界质朴干净,富有纯真般的纯粹。当然这一切来自于作家的笔下功夫,一个个场景、场境、一件件事情,推动着希吉尔向着最好的人生蜕变,直至成为那个地道的、纯朴的、仁怀的、胸襟广阔的草原汉子。

这部书具备了全格式、全景式儿童文学的特点,描写事物态势形象极为准确,介绍世态的起因发展极为简捷,文字里的童音、童声极具音乐节拍,对特木尔、诺敏、格根塔那、达西、布和、敖木嘎、小河北……等人物特点描写叙述的耐读性……这一切的有机组合建构,是这部书成功的关键。

小说紧扣儿童文学所不能偏离的主题,来自于国家层面的爱、草原层面的爱、一家人之间的爱、蒙古族族群族人互相之间的爱,来自草原万物的爱,一齐唱响人间大爱的圆舞曲;儿童文学的主角自然是儿童,童心里所具备的顽劣,是小说不可或缺的艺术表达与再现,来自南方一个5、6岁的小男孩,如何面对陌生的草原、陌生的人们、陌生的是情感,实现自然而然的亲情与亲和?儿童小心思中的世界,眼中的万事万物,和自我保护的心理,被作家一笔一划,一句一字地描写得淋漓尽致。诗性的语言精练,不拖泥带水;情趣与情感的饱满交融;语言具有鲜明的音律效果。

作家不遗余力地以单纯的情感书写儿童眼中的所见、所得、所感,完全表现和表达儿童的内心体验。充分运用拟人手法,把金雕、马、班特尔、小羊羔、小狐狸、小蚂蚁……风、雪、沼泽……一切有生命或者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趋近阅读群体的阅读情感共情和阅读深入。

小说的故事性构造方式,故事情节的安排上表现出文学任务中人物内心活动与具体行为活动之间的意象与输出,护佑故事发展前后必要的重叠变化,使小说立得住,站得稳。

小说情趣与儿童独特的审美心理相吻合,来自独特的儿童心理审美体验,这是儿童作家异于常人的特殊性感知和情感文字化处理的能力。

“童心”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一生所追求的生命境界。作家保有一颗童心的纯粹,立足希吉尔、代言三千儿童,观察希吉尔、继而推演三千儿童在内蒙古阿爸与额吉的关心下成长、成人的点点滴滴,激发阅读向儿童的心理和儿童行为无限接近,向文学脚本的木刻式创作的深入。

这部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于作家用有限的素材讲述那一场繁浩的故事,用有限的文学元素去象征那个时点、那个时代、那群人们的幸福,接纳与被接纳。她灵动的文字为作品赋予了饱满的而质朴的人文关怀,为这个永远传唱的故事赋予更加完美的艺术和美学的美好呈现。特别作家从小生活在城镇,对牧区生活的认知有限度,而在文学场景里全然发挥,这是一种联想的能力?还是亲身体验后的感验?或是请教了熟悉牧区生活的教员?一直是心中的问号。还有对蒙古族人名的取用,和一些具体物象的文字表达,不生硬,很顺畅,蛮像一个极具丰富牧区生活阅历和经验的长者。

这是一部追溯文学,作为一个年轻作家去穿越半个世纪,还原当时的牧区生活、人们的情感、世相的真实,能做到不跑偏,不崚嶒,实属不容易,特别是牧区生活和城里生活分属与两个人文环境,能够做到准确把握牧民生产生活的枝梢末节,也是一件不得了的文学能力。对民族地区蒙古语和汉语两个语言文字系统的圆融表达,一定费了心思,用了力气。

作家用她的笔为远去的那段时光与故事打开了一孔隧道,让当时的大义照进当下的现实,照亮我们身边渴望生活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们,照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想,是讲好北疆故事的绝佳一笔。为此,我们坚信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时期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为艺术家们的工作树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以来,艺术家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主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通过发挖和表现典型故事、典型事件,以小见大,以此来展现时代的变革和成就,创造最新最美的中国形象。在这一点上讲《希吉尔和他的朋友们》这部书和胡斐做到了。

在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加强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的实践转化为书写人民史诗、讲好中国故事的创作成果。着力加强现实题材文艺创作,发掘出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主题,坚持为时代造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胡斐便是这些时代先锋中的一员。

胡斐天性敏锐率真,对文学执着勤勉,有极高的文学天赋;正因为此,她将对人与大自然的感知、对社会的关注、对时代的描绘以及对自我内心的期许、求真、求善、求美,做为她在艺术道路上一直追寻与表达的目标。

小说在希吉尔身上检索身世带来的敏感与脆弱,来到一个陌生的所在,面对一切陌生的事物,孤独无助用自己稚嫩的眼神去捕捉陌生环境人们的态度,人们对待生活的喜怒哀乐的目光,去思考自己的胆小和懦弱的根源,去见证草原一切美好又陌生的事物。

天性敏感胆小的希吉尔害怕草原上的一切,没有朋友的他觉得很孤单。草原上的奶奶、额吉和阿爸把希吉尔当作亲生的孩子,用爱和温暖给了希吉尔草原孩子应该有的勇气。希吉尔渐渐消除了对草原的抵触和害怕,和草原上的小伙伴和动物们都成为好朋友。草原给了希吉尔无私的爱,也使希吉尔成长为一名勇敢善良的草原男孩②。

胡斐在《希吉尔和他的朋友们》出版前,以这首“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儿歌,直观而肯定的方式告诉读者有些明亮,无关地域,无关肤色,无关。就像我在这本书里的故事一样。那些往事,一个一个,都是星星,在共和国的历史天空中闪闪发光。

再者,给书取一个好的书名,预示这部书一半的成功,《希吉尔和他的朋友们》这部书的书名具有宏阔的气象,这气象不仅仅是文学的,也是故事人文所应该具有的气象。儿童小说择用了成年人的友谊称谓,亲爱的读者,此时你可以品读一下《希吉尔和他的朋友们》和《希吉尔和他的伙伴们》,哪一个书名更好呢?答案就在这里!在读者的心里!

最后,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作家胡斐以“三千孤儿入内蒙”为题材的长篇儿童小说《希吉尔和他的朋友们》入选“2023年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这一年胡斐还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注释:

①(引自: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底1版《国家的孩子》)

②(引自:《希吉尔和他的伙伴们》希望出版社2023年1月第1版)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