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从《后记》谈开去

 微信图片_20240302063551


从《后记》谈开去

——评杨瑞芳的《你是世界的眼》

 

作者:赵海忠

 

杨瑞芳的《你是世界的眼》出版已经有些时间了。读了诗集里的作品,我深为其赤诚、敏感、真心所打动。早就说写一篇读后感,却苦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角度。

 

一、盯上《后记》

 

为了履行诺言,近日又翻检《你是世界的眼》,最后我盯上了她的《后记》。

一般诗集、文集后记,先说过程、谈主张,最后致谢而已。杨瑞芳的《后记》却写得如其本人一样朴实。开首就是:“诗集一校完毕,也收到恩师万奇先生为诗集所作的序”。大凡诗人,视自己的诗作如珍宝,诗集能够出版更是心潮澎湃值得大谈特谈的喜事。杨瑞芳不急不躁,首先用一大段文字记述这师生之谊,是她尊师重教性情的自然的、而且必须首先见诸于文字的流露。

《后记》第二段还是念念不忘师友:姜泽阳、李子广、石羽、韩永宾、王玉平、苏翔等等。杨瑞芳出版这部诗集的时候,已经是集宁师范学院的副教授,多年教授中文系的《写作》《文学鉴赏与写作》课,兼任校报主编、统领二三十个学生记者。难得她这样毫无傲气甘做小学生的姿态和深情的铭记。诗集的序,请万奇老师来写;诗集名《你是世界的眼》,是读姜泽阳老师诗集后所写的一首诗名。

最后,杨瑞芳在1100字的后记里,只给自己留下一点点篇幅,比较局促地写了自己作诗的情状以及诗主张,两处、仅200余字。

我通过这样的陈述想说的是,杨瑞芳把对别人、别事的感念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且给予最大的篇幅。

 

二、“你”

 

与上文文意相连,我注意到,“你”在诗集中出现了多次,达230多处,造就了诗作的及彼指向、及人心肠。

比如:“你是世界的眼”、“今日,让你涉过河床”、“要多久,你站成了永恒”、“把你的精魂 小心地收藏在 历史之外”、“我与你,是爱吗”、“第一次捧起,你的香味酥了全身”、“原来,你在这里 你是流逝的时光”、“一不小心被你击中”、“你纠缠着我,流淌的四肢 水一样浸润”、“你行走在生命的边缘”、“用惠特曼的声音歌唱你”、“我需要和你坦白”、“在你的文字中游走”、“见你,在岭南的瘴气中拨雾而来”、“那是你的叹息”、“你与文字肩并肩行走于世间”、“在你斑驳的书笺下”、“你觅到了孤独者的浪漫”、“文字是你的盛宴”、“蚕食着你对过往的一点点眷恋”……

这些诗句,我不介绍上下文,读者也会感觉到美丽与神妙的诗意。抒情诗多次使用“你”,有柔情,不硬呼,是平视,不降低,造成对象感、场面感、沟通感,形成交互性、亲切性,有效扩展诗作的张力,也是对书写对象的确认,诗作获得了念他特性——即对对象的高度关注,也是抒情主人公友善和包容的体现。再品读上述诗句,作者像介绍熟悉的家人一样介绍“你”、像对待尊贵的客人一样对待“你”,诗作被笼罩在热情推出、尊重对象的氛围中,读者会形成平等、礼遇、融入的阅读心境。

那么,没有“我”吗?非也。

 

三、“我”

 

有“你”之境,并非无“我”之境。展读诗集,作者同时大规模使用“我”字,且略比“你”多些,诗句坦诚,直抒胸臆,委实作诗之正宗。

“我就这样走近你呀”、“当我把生动铺成画卷 茫茫戈壁告诉我”、“我看见你”、“今夜,今夜我不关心人类 我只想你”、“而我知道,你正向着 生命中的爱情献诗”、“今夜,我只读你”、“飘落在我的梦呓”、“我分明看到了你的泪”、“我没见过你的茁壮”、“生和死,一样让我仰望”、“我认出你的时候”、“我是教师,亦是烟火女子”、“我会把李白杜甫放进调味罐中腌制”、“我像一个落魄的秀才”、“我又幸福的如同一个富翁”、“我向低,向低……”、“你,成了我的一种痛”、“我永远无法醒着”……

这样的句子在诗集中有240余处,形成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多方位、多角度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形象。抒情诗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确认“我”的存在,甚至要有些张扬。诗集中伴随“我”的,不是空喊口号,不是苍白脸色,露真脸、亮真相、抒真情。上述诗句,句式肯定,语义明晰,真情直率,有力支撑起诗集的主体性框架,读来敞亮踏实、厚重无欺。如果没有或较少“我”,则诗意少个性,诗情不自信,最终会影响诗作的感染力。“我”的存在,可以基本控制诗意方向,大致规范读者理解,正所谓:“我踩着不变的步伐 是为了配合你到来 在慌张迟疑的时候 请跟我来!”

 

四、“心”、“情”、“爱”

 

够了,《你是世界的眼》凭借“你”“我”富有诗性活力和生活底色的组接、勾连,已经砌筑了特色鲜明的诗意象群,完成真诚和个性的“与文字悄然作伴”行程。但是我想,作为一部现代抒情诗集,光有“你”“我”及其附属意象,而没有“心”、“情”、“爱”一类的字眼,未免说不过去。一查,《你是世界的眼》中,“心”用了90多处,“情”用了70多处,“爱”用了40处。

“心”:“双手攀着心灵的窗口”、“镌刻在了戈壁的心脏”、“你劈开了自己的心”、“倾心思恋着啊,梦中的山河”、“让风抚摸着依然滚烫的心脏”、“一颗跳动的心脏终于累了”、“理想,从心底沉沦”、“怕心跳 打碎,时间的静谧”、“选择在大海的心脏 生根,发芽”……

“情”:“你爱着,生命的情歌”、“你用大情怀来书写”、“对着诗情发誓”、“都是苍凉中唯一的抒情”、“用所有的柔情来思念”、“异域埋下了诗情的伏笔”、“我分明看到了你的泪 对世界悲情一瞥”、“家园,还是骨子里的柔情”……

“爱”:“用虚空与爱意 覆盖永恒的山峦与大地”、“爱与哀愁就把酒言欢”、“阿尔山,我的爱”、“也成了人们的最爱”、“我就是一个爱你的孩子呀”、“相信爱的起源”、“用爱把夜守成沉默”、“而这些爱,都是沉淀”、“酝酿着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恋”、“我用文字爱你千年”、“爱的字典,一半是火焰,一半是凄凉”……

“心”、“情”、“爱”,这些主观色彩十分浓烈的字眼,犹如血脉,犹如神经,分布浸染整部诗集,从而进一步使其肌理丰满,诗意弥漫。完全有理由说,杨瑞芳有意无意之间,通过几个字词的调遣使用,象用预构件组装一样,搭建了《你是世界的眼》诗意的大厦。

五、有“恨”吗?

有“心”,有“情”,有“爱”,哪有没有“恨”呢?翻遍全诗,竟然一个也没有!倒是万奇老师的《序》来了两个“恨”。一处是:“人们说,诗歌可以悲,可以愤,然而怨恨的终点一定是爱。”另一处是:“在低吟浅唱中,把家国,爱恨亦或责任用女子的心思表达出来。”哈哈哈,万奇老师与我,一个经典性论述,一个数据化佐证,英雄所见略同,说的是一个道理、一个事实。

这就和本文开头部分的文字、意思衔接住了。诗如其人,杨瑞芳的诗里没有“恨”,与她本人的性格和为人是一致的。我和杨瑞芳同事20年,对她的做人、教书、办报、处世有基本的了解。在内蒙古诗界,杨瑞芳也有不错的口碑和威望,特别是常常出现在女诗人的聚会、吟唱活动中。

诗无达诂,有时亦无需诂。《你是世界的眼》正辑分别是:诗意人生、浓情浅唱、四季长吟、岁月流觞、心灵驿站、故园情韵;附辑是:存谢友评,是个福利。整部诗集诗意充沛,情感丰厚,诗句不艰涩,字词不深奥。具体诗作何种意象、何种情思、何种手法,阅读窥望她是最好的途径。引录诗集《你是世界的眼》第一首诗作《你是世界的眼》的第一节,作为这篇小文的收尾,同时向姜泽阳、万奇老师等致敬,向杨瑞芳等诗人致敬。但愿这个收尾,是读者捧读《你是世界的眼》的开始,希望工业时代还有人操守诗意,既关注职称、津贴、课题,也不要让非功利的文学越去越远:

 

双手攀着心灵的窗口

窥望,一盏灯下的幽思

我就这样走近你呀

聆听你温柔的独白

聆听你的生命,在你的

存在中的回声

揪一缕爱的芬芳,洒向

清冷的月光

媾合的红尘在月光下

是一张网

你,超然在网之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