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信仰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

——读长篇小说《诺言》

 

作者:张常胜

 

国庆假日,收到肖宁从北京快递来的50余万字长篇小说《诺言》杀青本,不禁欣喜。这是凝聚着王炬、肖宁两位作家构思一年,写作近两年,刚刚搁笔的一部军工题材的大作。

这也是一部被包头市青山区委宣传部申报进入“包头市重大主题文艺精品创作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亮丽内蒙古”重点图书出版工程的作品。更为开心的是笔者有幸见证了这部长篇作品的写作过程与诞生,并全程参与了作品申报。

50万字的作品5日就通读了一遍。掩卷沉思,不禁感叹“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作”啊。

当下经济转型、思想多元、价值观裂变,《诺言》可谓一股清流,再次把我们引领到了思想的高地,引发出对初心与信仰的思考。小说以梁、孙、贾、范三代人的社会生活变迁,以梁佳礼军工事业及个人感情生活的发展为主线,描绘了抗战、解放、新中国建设、新时期几个阶段的感人故事。书写了以梁佳礼、林玉影老一辈知识分子勇立时代潮头,不畏艰险,勇挑重担,敢于斗争,敢于实践,对待军工事业热忱无比的豪情与雄健精神;也书写了那一代人高尚、无私、守望相助的友谊与爱情。

《诺言》文字流畅,语言生动形象,以精准的笔墨勾勒出人物丰富、复杂的心理。特别是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梁佳礼日记,虽然内容言简意赅,却是故事展开的神奇之笔。既作为篇章的导引词,又保留了故事的真实性,也触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让故事的蔓延有了抑制的堤岸。同时,也是作者对主题内容的有效把控,显现出作者对小说结构、故事框架极佳的驾驭能力。

小说由主人公对待军工事业的虔诚,延伸出理想、事业、家庭、生命的价值和启示。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人仍然可以选择不计个人得失,相信组织,热爱祖国。

《诺言》虽是一部反映主旋律的军工题材作品,却没有陈词滥调的说教。其内容来的真,真的情,情的真。爱岗敬业,热爱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永不过时。

“清洗百年屈辱,复兴中华民族”“齐绘同心园,共圆中国梦”。这不是口号式的快意,它需要每一个国人为之努力。希望和目标的灯盏,永远闪烁在旅途的前方。目标向前延伸的速度远比脚步来的快,但我们不能永远被拒在成功的门外;我们要永不停歇地追赶,一代又一代地走下去。

伟大与渺小,短暂与永恒,是有可能统一的;永恒与不朽,绝不是一个故事的终结。

小说中,梁佳礼从一名商家的少爷、大学生,到成为一名爱国的热血青年、共产党员;从发誓为党造枪炮,到成长为一名新中国的兵工产业工作者,其身上的闪光点熠熠生辉。为了建设打鬼子的兵工厂,梁佳礼献出自家投资3000块大洋占股一半的德国进口机床不说,还答应另一个股东娶其大自己七八岁的女儿范美菊,把另一半股份的聘礼一同献给党。尽管是一时的权宜之策,最终为了践行那个诺言,不得不含泪娶了神神道道的范美菊。

梁佳礼的家国情怀令人感动,尽管与范美菊感情基础差,却依然履行着一个男人的诺言,尽全力照顾着妻子儿女。当与失散的恋人林玉影再度相遇,为了不伤害妻子,不伤害曾经的恋人,梁佳礼过起苦行僧般的生活。他把个人的小爱化作对事业的追求,他再次承诺要全身心地投入100高射炮建造工程,要为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献礼,要造出新中国的第一门高炮。梁佳礼呕心沥血,受尽生活的折磨,依然痴心不改,再一次兑现了心中的诺言。

林玉影这个形象刻画地非常细腻,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很早就投身革命,又留学苏联,精通英、俄、德等外语,是党的高级知识分子、工程师。抗战时期,同梁佳礼在八路军兵工厂相识相恋,后被组织派往苏联学习,遭遇意外事故被疑遇难。回国后到兵器部工作,援助包头兵工厂建造第一高炮时到厂部专家组工作。再次见到了曾经的老领导,原梁佳礼的师傅、现任包头兵工厂厂长武翔。武翔做通了林玉影、梁佳礼的思想工作,让林玉影配合梁佳礼翻译建造高炮急需的设备外文资料。两人抛开私情杂念,相互配合。梁佳礼更是焕发出更大的激情,全力投入高炮的建造上。期间,范美菊受人挑唆与二人为难。弄出一幕幕戏剧般的情节,令梁、林二人尴尬不已。

范美菊是一个为了爱不顾一切的农村妇女形象。她对梁佳礼的爱如火焰般的炽烈,不惜燃掉自己。范、梁之父是习武的师兄弟,也是商业上的合伙人。小说没有交代范美菊为何选定小自己七八岁的梁佳礼为婿,但可以想象范、梁两家交往时期,双方必定有过见面。作为一个乡村姑娘范美菊敢于拒绝媒妁,施展自己的心机,主动追求认定的心上人,绝对令人佩服。一个敢爱敢恨的女性呼之欲出。虽然,她的爱给梁佳礼带来了不少困惑与无奈,但她的付出与真情也得到了梁佳礼的回应,为其生下两儿一女,得到了周边人的认可与理解。范美菊的“疯病”表现在对丈夫自由的限制和对丈夫身边其他女性的防范。虽有些过火,但在她的世界里,梁佳礼就是她的天,是她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任何女性的接近都会令她不安,促使她走向崩溃的边缘。范美菊的爱是病态的,但她的爱是真诚的,不容忽视的。她的爱以悲剧终结,留给人的却是永恒的思考。爱不是一厢情愿,如果没有两颗心的碰触,那绝不是爱,而是人生一笔巨大的损耗。

范美菊的每一次犯病都与梁佳礼相关,她疯癫的《断桥》《三娘教子》唱词令人潸然泪下。一个为爱而痴的女人,总会得到世人的同情。这个可怜女人最终犯病时走失在茫茫的雪夜,留给了梁佳礼和亲人们难言的苦痛。范美菊走了,也给表妹孟春花(孙大锤之妻)留下对梁佳礼、林玉影的憎恨。孟对梁、林婚姻的干涉,依然显示着范美菊的存在,范美菊成为梁、林之间一道天然的鸿沟。尽管,二人最终在老年时冲破世俗的藩篱结合了,却是在林玉影的生命弥留之际。这个悲怆的结局不得不让人感叹命运的弄巧。这又似乎再次证实,美好的爱情总是波折的,而悲剧给人的震憾远超欢天喜地的团圆之局。

或许,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尽管,生活是残酷的,可一代又一代人依然憧憬着爱情,依然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这是人性,亦是生活。

梁佳礼对生活和对事业不懈的追求,恰是那代兵工人真实的写照。他们在艰难中忍受着无限的惆怅,但他们没有虚掷岁月,他们那种祖国的需要就是自己的目标,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将永放光芒。

小说中孙大锤(孙铁旺)参加革命资格老,从事军工生产早,为人仗义、心直口快、乐于助人,但文化水平低。在抗战时期,破坏日本人交通线时是勇扒铁轨的英雄。但在新技术面前,心有余而力不足,产生了吃老本的思想。但在梁佳礼的带动和感召下,成为一名担当、负责、积极学习新技术的基层军工人,后成长为锻工车间的工段长。为100高射炮建造和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孙大锤的形象正是广大军工人的画像,代表了当时绝大多数军工人。

贾连义出生于焗锅匠家庭,从梁佳礼、孙大锤的小跟班到成长为一名军工人。贾连义头脑活泛,有着经商的天赋,在改变自身生活条件方面颇有作为。作为梁佳礼的徒弟在制造100高炮中,加班加点,毫不含糊,成为梁佳礼得力干将。贾连义知恩图报,待人以诚。而贾连义的妻子郝兰凤,绰号小苹果,爱慕虚荣、喜欢享受,把贾连义对她的爱当做自己作威作福的资本。不珍惜贾连义的一片真心,与王庆安勾搭成奸,把贾连义在牧区做小生意赚得钱都用在情夫身上。还为王庆安买了一辆昂贵的永久牌自行车。为了与王庆安在一起,竟然做出了告发贾连义在牧区投机倒把的行为。成功与贾连义离婚后,却遭到王庆安无情的抛弃。最终,沦为娼妓后跟着一个赶大车的人走了。期间,贾见其可怜还偷偷救助了几次钱。贾连义的善良品质获得了同门师妹荆秀梅的认可,两个没有爱情的人在同情中结了婚,生下三儿一女,一举破除了贾连义不能生育的传闻。

这就是生活,有时谁也说不清楚。

小说中荆春梅这个女性的塑造较为有趣,青工荆春梅钦佩师傅梁佳礼的人品、技术,曾对梁佳礼产生过一种特别的情愫。这源于年轻女性对英雄的崇拜,是女性美好纯情的流露;丝毫不损其人格与品质,反倒烘托出梁佳礼难得的人格魅力。贾连义、荆春梅男女双方,作为师兄妹虽然十分稔熟,却交集不多。贾连义与小苹果离异后,小苹果被情人王庆安丢弃,当小苹果终于嗅出贾连义的好,试图再次走入贾连义的生活时。荆秀梅再也看不惯小苹果对师兄的盘剥与纠缠。在替贾连义伸张正义之时,两人却成就了一段始料未及的婚姻。这是小说中不可多得的一幕喜剧,让沉重的天空有了一丝亮色。

小说中还塑造了兵器部副部长卢雷、厂长武翔几个领导人物,他们曾经都是梁佳礼根据地兵工厂的老领导,而武翔还是梁佳礼的师傅。两位领导千方百计为100高射炮的建造创造条件,全力支持梁佳礼的工作,最终为100高炮的如期完成做出了完备的组织保障。而梁佳礼团队亦不负众望不仅建造出新中国第一高炮,还制造出u2导弹发射架,为导弹增加了射程,成功地击落美蒋军高空侦察机,捍卫了祖国的领空。

车间主任魏怀恩这个形象,也比较典型。年龄大、技术也不错,但存在老好人思想,还有些帮派思想。开始在主任助理王庆安的挑拨下与分管生产的车间副主任梁佳礼有了矛盾,到后来被梁佳礼忘我的工作与担当感化,成为梁佳礼团队建造100高炮坚定的支持者。

对英雄人物的景仰,是人所共有的。《诺言》在表现这个宏大的主题时,没有说教式的做派,而是让故事中的每一滴浪花,汇聚为激情澎湃的海洋。

面对生活中的负能量者,作者并未放过。且写得生动、逼真,象煞有介事。这并非作者的杜撰,恰是现实生活的折射与反映。王庆安这个人物刻画的极好,让其自私、钻营、扇风点火、不顾一切向上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丑恶嘴脸暴露无疑。这既是对投机分子无情的鞭挞,又是对“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梁佳礼式人物的礼赞。

一部好的作品总能使人产生快感,扩大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或砥砺我们对理想目标的坚守。《诺言》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它真诚脱俗,以情化人,真实而生动的冲突,给人以丰富、深邃之感,启迪人们对人生的思考与开掘。文艺作品不仅是人类的精神之花,也是社会生活影像忠实的记录。正是《诺言》把那个激情燃烧岁月里忘我的奋斗,永恒地定格,历史的剪影才显现出理想和生活的美好。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更要拥有爱;不仅要有个人的小爱,还要拥有热爱祖国的大爱。朝起暮落,日夜兼程。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只有守护好内心的火焰,不和生活纠缠,步履不停,方能永葆初心,走向未来。最终才不惧岁月苍凉,春华秋实心无愧,生活处处皆风采。岁月缱绻,葳蕤生香;这便是《诺言》带给我们的启示。

总之,《诺言》这部长篇比较成功。当然这也得意于肖宁一家三代兵工人的经历,且肖宁曾做过6年的车工,以及他大脑里储存着无数个精彩的故事;而王炬亦在包钢工厂里做过2年的车工组长,其妙笔生花的能力更能给人以不断的惊喜。

其实,写军工题材作品不易,不仅要熟悉军工厂的工作流程,还不得泄密,可以说是带着镣铐的舞蹈。但两位作者做到了,文中所涉及的军工细节均为网络公开资料,在此我们要为他们点赞。

 

作者简介:张常胜,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包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出版有散文集《流年》《烛火》,诗歌、小小说、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作品散见报刊、媒体平台。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