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生命践行的信仰之歌

 1


生命践行的信仰之歌

——读长篇纪实文学《薪火》有感

 

作者:祁军平

 

人们知道关中西部的麟游是隋唐皇帝的避暑胜地,那里有九成宫遗址、千年醴泉铭碑和慈善寺,殊不知麟游是革命老区县,还有着血火交织的红色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员王泰吉率队麟游起义,在西府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拉开了武装斗争的大幕。从此麟游枪声爆响,喊杀声不断。麟游游击队击溃县保卫团,打败国民党正规军,创建了方圆百余里的“红区”,掩护三五九旅北上,配合西北野战军出击西府,建立麟游山游击区,书写了一页页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宝鸡作家李洛发的长篇纪实文学《薪火》,以麟游革命斗争的历史为主线,塑造了赵伯经、王乐天、刘章天等英雄群像,再现了麟游游击队发展壮大的艰难历程,讴歌了共产党人忠于革命、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是一曲信仰之歌。

文学作品的重心是写人,把人写“活”了,作品才有生机和活力。《薪火》里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共产党人的形象,性格鲜明,厚重丰满,鲜活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麟游党组织创建人赵伯经,英勇就义的地下党县委书记王乐天,坚强不屈的游击队军需员刘士贤,独自掩护兄弟游击队撤离的武工队班长田杰,带队阻击国民党逃兵的游击大队中队长李青等等,他们就像抖落掉身上的尘土,背着钢枪,带着硝烟,精神抖擞地大步从历史里走来了,威武刚强,让人崇敬。人物要写活,细节是关键。作者写到起义开始后,赵伯经站在城外高坡上等候城内消息时,全用细节表现内心活动。赵伯经眉头紧锁,“向县城俯望,棱角分明的脸颊上不见笑容,板得平平的,微微眯缝的双眼似乎要穿透晨曦,看清城内的一切。”他站了一阵儿,“点着纸烟大口抽着,每抽一口都要抬头往城里望望,焦急不安的神情让人发毛。”没过多久,“城内响起了一阵杂乱的枪声,短促而响亮,听声音是汉阳造。过了一会儿,枪声停了。”这时赵伯经扔掉烟头,“脸上有了笑容,枪声告诉他,他们得手了。”这么几个细节,就把赵伯经从着急担心、焦躁不安到激动高兴的心情形象地表达出来了,生动逼真,很是传神。还要一提的是作者对两位进步县长的描写也很到位,温雅儒同意把患病青年送交师管区以减少麟游壮丁名额,继任县长刘玉德让王乐天和国民兵团小队长张宝比试枪法,娓娓道来,层层递进,引人入胜。作者还通过人物内心矛盾的揭示,把故事不断推向高潮,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这种描写方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还让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

这部作品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故事发展过程中真实再现了当时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以及错综复杂的国内政治局势,作品因而具有历史的张力。例如书中写到赵伯经得知西安事变的消息后,立即带领崔木保安分队队员冲进县城,控制了县政府官员,动员绅士抗日救国,召开群众大会讲解张杨八项政治主张,夜晚开会研究工作,直到天亮。几天后传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消息,他们释放了被扣押的人员,返回崔木。这些内容无疑是新鲜的、别开生面的,也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写得十分精彩。

总之,《薪火》是一部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学价值的好作品。我们党百年的历史中,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挖掘去发现,作家要沉下身子,创作出更多生命践行的信仰之歌,鼓舞我们砥砺前行的斗志。

 

作者简介:祁军平,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麟游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在《百花园》《格言》《感悟》《微型小说选刊》《中国公路文化》《洛阳晚报》《城市晚报》《小小说大世界》《精短小说》《陕西工人报》《陕西农村报》《华商报》《宝鸡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出版小小说集《招聘爸爸》。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