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长诗劲歌的美美与共
——《西辽河长歌》漫读
作者:温智慧
《西辽河长歌》是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的一部长诗体诗作,被列入通辽市两个打造精品扶持工程暨五个一工程孵化项目。诗人以诗形式表达对生存、生长、生活的土地上自然符号的由衷赞美,这既是文学人的应该落实,也是诗人应有的文化文明的创作产出,体现的是诗人与那片土地的高度共情。感恩那汤汤之水,平铺的沃野,恢弘的历史,壮美的人文,契合上苍赋予地杰人灵的暗语。
西辽河流域孕育了发达的原始文明,辽西地区率先跨入文明的门槛,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元。西辽河文明是北疆文化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关系的最佳注脚,北疆文化作为地域性文化的一种,是自古以来北疆地区各民族在开拓和建设北不疆的过程中共同塑造的。西辽河作为辽河的重要支流,从远古奔流直下,孕育了所流经区域的文化,形成了现实版历史承续之下的文明元素的时空流变,乃至文化变迁,表达在诗歌里则是为诗的人,成诗过程中的逻辑审夺与观点思辨,如何使那些文化元素,那些文明标本更加柔软,适合诗歌的语境行走,在几易其稿的过程中,已然保有诗与史表达与存在,相互之间的不能全面释然,和诗创作所留下的不是大遗憾下的小唏嘘。
两代诗人抓住:地处祖国北疆的西辽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西辽河文明研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阐释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特性,联手共同打造诗精神、注入诗血型、解析诗思考的高度融合,消融了彼此诗性的独立性,从而形成一种似甲又某的错落的交杂的诗语格调。尽管两位诗人之间有师承关系,诗体有原始的依承痕迹,在这首长诗里并未表现出来,看得出割裂,拼接与和解的印痕,使得诗体有了某种机械的冲击后再造。在诗中不难看出,师徒之间诗观的承让与谦从,诗语之间的传统叙事与现代表达之间的长幼有序,慈祥与恭听。也不难看出师者对这部诗集的期待与期许,徒者内心对恩师的敬仰与尊重,这些相关或许是达成这部诗集问世的至关向好。
长诗创作之难是显而易见的不容小觑,篇章逻辑贯通的要求,细节转合的让渡,诗歌思想的向度,达成诗后诗体的审美与结构的黄金审美定律的丰腴与简约,文本体态风流与美学韵致,自然是给为诗的人众多的学科考题,和为诗美学的检视,谈何易也?
读《西辽河长歌》之前,做了一些功课,从“度娘”那里访问了“西辽河”的过往,便于更好理解这部以“长歌”命名的“长诗”。西辽河的起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大兴乡海流图村,终点是辽宁省昌图县长发乡福德店村。西辽河是辽河的上游支流,由南源老哈河与北源西拉沐沦河在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大兴乡海流图村汇合而成。这条河流自汇合点起,流经开鲁县、科尔沁区、双辽市、昌图县四个县区,最终在辽宁省昌图县长发乡福德店村与东辽河汇合,成为辽河干流。西辽河的整个流向是由西向东,沿河两岸地势平坦,广泛分布着山丘草原和黄土丘陵地貌。西辽河流域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和燕山北麓夹角地带,历史上曾诞生出诸如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等富有生机、极具创造力的优秀文化,是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重要策源地。
此外,西辽河属季节性河流,92%以上的流域面积位于内蒙古,是目前全国七大江河中唯一处于断流状态的大江大河干流。
西辽河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大兴乡海流图村和辽宁省昌图县长发乡福德店村。这条河流不仅在地理上连接了内蒙古和辽宁,而且在文化和历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西辽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之一,其起源和发展历程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西辽河是辽河的上游,也是辽河的最大支流,由南源老哈河与北源西拉沐沦河在通辽市开鲁县境内汇合而成。西辽河流域地处大兴安岭东南麓和燕山北麓夹角地带,衔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属于欧亚大陆草原通道南缘东端,濒临北太平洋西岸。这一特殊地理位置使得西辽河流域成为古代连接中国南北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中原农耕区与北方游牧区的交错区域。
西辽河流域的人类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原始农业逐渐萌芽,建筑房屋创立,早期宗教礼仪品加快了迈向复杂社会的脚步。这一地区形成了三个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即红山文化、契丹文化和科尔文化,它们均为西辽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后期,中国考古学家在西辽河流域发现了代表原始农业的兴隆洼文化,以及随后的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夏家店等一系列被考古学界命名的史前文化。这些发现揭示了西辽河流域数千年前就诞生了文明,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
西辽河流域是中原农耕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和东北渔猎文化交汇之处,是各民族的共同家园。这里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农耕文化、东北渔猎文化和现代红色文化共生并存,西辽河文明丰富和创新了北疆文化的内涵。
《西辽河长歌》这部长诗,基本遵循“西辽河”流域的历史与人文的古今交响,文化形成的相关作用,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历史发展、考古发现、文化特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诗人在诗体中以“历史与文化”交互的文本线索,进行诗歌的创作,体现了文化遵循与历史遵循的文学责任。
《西辽河长歌》是纯诗体著作,包括它的《序歌》(序言),和《尾声》(后记或结语)皆为诗态的长短句式。还有正文的6个章目的正文“哈民遗址风”“玉龙出北方”“契丹,契丹”“马背英雄”“姻盟北疆”“红色河曲”,从西辽河的历史脉络,延展至麦新的《大刀进行曲》一路长风唱彻一部西辽河的古今长歌,浸染了西辽河波涛澎湃,与西辽河流经那片土地的恢弘,可谓荡气回肠。
收到《西辽河长歌》这本诗集,时值2024年8月10日,正式农历的“七夕”。跨越了漫长的等待时光,把它找了回来。
喜欢别人的书,特别是签名赠阅版,这样一则丰富了书橱,二则节约了微信支付。从来不理会那些,非买不看的信誓旦旦,好多花钱买来的书,蒙上时光的尘埃,也会有好多顾不上或者不去顾上而不去触碰的书,作为正儿八经的读书人,不得妄言买来的书必须看或者都看过的自欺欺人。
这本诗集是2024年7月18日从开鲁出来的,直到8俄语10号才得知它来到很久了,只是没有收到快递员的派件或者取件通知信息,前些时间关于“快递必须送件到家”的通知,大多数履行这份责任的快递公司和快递员当成了耳旁风,认真贯彻执行的不是不在少数,而是在大多数。这样一来赠阅的书这一类快件,自然而然流落为慢脚件,一时半会儿很难到达,多数的结局也就是被抛之脑后,无人问津。赠寄方只想着快递万无一失,也不好因为一本书问及。收赠方只想着,诗人一定是抛之脑后了,毕竟出书是花钱的事,更不便再问起。双方在俗成默认中达成一种疑问,时光久了,这疑问则淡去了之初的欣然。亦或许都不会去刻意提及,一桩“悬案”分别挂在两位当事人的心头。
幸好在诗人更新朋友圈时,在微信里开了个玩笑,顺便问及:“你的新书出发了吗,是不是舍不得了”这起码也是一个反馈。对方语音说书早就邮寄出来了,顺手截图给我,书经极兔快递送到收寄点的时间已经过去20多天了。我连忙说没有收到取件通知,马上去收寄点查找,幸好找到了。如果找不到,肯定会追问快递员,真的丢掉的话,还或多或少与快递员发生一句半句口角,如果态度好肯定作罢,如果快递员态度不好,或许会认真一些,责任无疑是快递员的,投诉他未尝不可,又联想到他们风里来,雨里去,日头下脑门满是汗水的情状,生活都是一地鸡毛的难堪,必定是一个两难。
诗人说你去找,如果找不到我再给你寄一本,就更不好意思了。
找到了,是最好的结果。我立刻微信语音告诉了诗人,事情就是这样。如果是自己在平台买的物什,则会主动跟踪快递的行走轨迹。
《西辽河长歌》著作人署名是:方刚和燕南飞。他们是师徒关系,燕南飞多次谈及他的老恩师对他的诗歌鞭策和人生提携,语调充满尊敬和真诚,这是一份难得。燕南飞近些年诗歌成绩不小,获奖刊发的消息遍及朋友圈和各个诗文微信群。
随之他诗歌的知名度,在诗界有水涨船高,风生水起之势头。甚至有些人们说“开鲁文学现象”,推而及之也说到了“燕南飞诗歌现象或者印象”,他在这等的成绩下,尚能与启蒙老师合著诗集,是他的一份赤子的质朴,这一点会有人高看他一眼或者几眼,为他诗品和人格加码,毋庸置疑。
在这个急功近利当下,见利忘义,忘恩负义正在成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崩塌常态趋势的无形动能,燕南飞能坚守住知恩图报,也算诗界一位好青年。
燕南飞此刻心里当有如此的感念,承蒙时光仁厚,地理之缘,感恩遇见老师,承蒙您的一路呵护、提携、教诲,俺一世感激、感动、感谢您的恩德!
燕南飞第一部诗集《科尔沁笔记》曾赠寄过我,这本《西辽河长歌》是第二部。他长诗《科尔沁的孩子》读过,他诗稿《蒙古马》也给过我电子版,说这些其实就是说说他的信任,顺便带出来我谦涵的自信,在这里自己一定要腼腆地笑一笑,以示好玩而已。
突然记起收到书那天是农历甲辰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个日子这本书,都不是嫌疑,皆带着“所过往,所遇见皆利俺”的吉祥。
长诗耐读,真切地说没有完整读完,必须面对这样的客观。这部诗集以“长歌”搭台,以“长诗”构建,充分说明著者在选题上所谋、所略、所精心设计的深意。
曾经读过湖南诗人何漂的一部万字“七言古体诗”小说,其中的故事性,诗词的规则皆无可挑剔。也是迄今我认真读完的一部长诗。
《西辽河长歌》这部长诗的创作,不难看出架构的设计,史学资料的挖掘整理应该出自老师之手,诗学的营造与诗句的琢磨应该是徒弟的手法,体现诗歌伦理的稳健,诗体的自如,应该是这部长诗的特点。
受诗体裁容积的限制,历史叙事与诗体的抒情,自然存在它们之间的局促与苍白,还有机械与崚嶒,这是不争的面对。
蒙古族的《江格尔史诗》和藏族的《格萨尔王史诗》是集传说,英雄事迹而成的传唱体诗歌,对人们认识和了解草原民族的英雄主义和断代史,具有史学传承和文学欣赏的双重学术价值。
《西辽河长歌》可以说成是一部具有地理意义的史学诗歌,文本纵览地理意义层面的史料进行贯通式创作,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也是文本承载文学价值的所在。更不能否认,《西辽河长歌》一书在深入研究西辽河文明,及其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诗学文本地位和作用,可以进一步认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中的“西辽河元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歌一样的唱响与诗一般的浪漫参考。
一切事物具有一分为二的属性,这部书的优点或许正是它的不足,这部书的不足,抑或是一个唯美的尝试,为未来蹚开一条路径。
从诗歌创作的惯性来说,燕南飞擅长使用的大词、硬词……贯穿于文本始终。其中一些隐喻与呈现依然是那样江河涌流,日月飞光的倜傥风流,注定他诗歌血型的固化与值守,是坚守也是诗格出新的梗阻,这一点似乎原来和燕南飞私下交流过。基于文学大语境,在这里公开唠叨了一些,还希望理解。评写是文学的双翼,两者间的完美笑容,才是诗歌和其他文学文本起飞的时刻。
当然作为读者,说出我的读感受,也是松石明月般的负责和认真。或有偏颇与不当,亦符合当下文艺界和文学同道之间的情感相依。
最后我找两个句子给燕南飞,只有敢于走自己的路,才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过和探索,收获自然是自己的;世界上最可贵的两个词:一个叫认真,一个叫坚持。认真的人改变了自己,坚持的人改变了命运。
还有下边这一组句子,俺喜欢,望《西辽河长歌》的作者也喜欢。
星海横流,岁月成碑。
身如芥子,心藏须弥。
往日不悔,未来可期。
马行千里,不洗沙尘。
此生尽兴,赤诚善良。
时光作渡,眉目成书。
2024年8月13日于巴彦浩特
作者:温智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