啧啧啧,喜人得,没法说
——赵海忠长篇小说《匠者》读后浅得
作者:温智慧
《匠者》一书读完后,苦思冥想,应该给浅读取个什么标题呢?突然想起,书中有村人,夸赞泥水匠愣韩女儿巧灵的容貌之美,用了“啧啧啧,喜人得,没法说”的句子(299页)。这句式有了鲁迅某一篇文章里形容一个人瘦得不成个样子艺术上的异曲同工。因了这,就把这句话用来做标题,感觉还合适,甚至不错,挺好玩。
《匠者》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没有宏大的主题叙事,作家用诗意化的语言,为杏村画匠、鼓匠、木匠、粉匠,炒莜麦匠、糊裱匠、铁匠、皮匠、泥匠、锔锅匠(钉盘碗儿)、裁缝……种菜人等人物画像,匠心独运,形象逼真。该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共二十二章节,文字优美,工笔描摹,精微准确,炉火纯青。
书中描写每一位匠人的章节,就创作手法而言,丰富多样,有记叙的、抒情的、评论的,有的仅是的一个切片的截面,有的结合人物的技艺与性格特点综合写作,有的抓取曾经的一个小断面进行诗意化呈现,有的将相关人物杂糅在一起进行全面铺陈……但总体上看,点线面结合,历史当下相结合,时间空间相结合,勾勒出故事发生地杏村曾经生产生活,乃至乡村文化图景,人文风貌。
杏村1940年立村,竟与别村不同,村子小,文气重,指的就是这一群匠者。从书中“匠者”来说,个个都可以说是不起眼的农民,各个又是了不起的匠人,不乏对待手艺谨小慎微,尊师重道的道义遵从,不乏精益求精的匠心独运,钟大夫几杯酒落肚,想起小南山诵背之事,感慨万端,一句“……无苦不成艺啊”,道出为“匠”者多少坚强与苦求。讲述中,不难看出作家平视的姿态,文本异常柔软,与大地相接,以平静细腻的笔调描写杏村人们日常的悲喜、人生功过,有大事有小事、有细事有琐事、有奇闻有轶事,关键是作家的心能“沉”得进去,情能“浸”得下来,还能“跳”得出来,不至于深陷情感囹圄,自说自话,而是客观全然,呈现沉浸式的全景文化体验,在述说故事的同时还时不时揉进自己的观点和评价,与书中人物场景同频,情感共振,是这部书创作的精神密码与核心秘钥。
《匠者》一书,正如作家所言,杏村是一本小画册,任时间之手一页一页翻过去,寒来暑往,春夏秋冬。那翻过去的,就再也回不来了。山村小画册,不急不躁,缓缓翻过一页,杏林和杏村,犹如两个孩子睡觉,一个身子南北,一个头脚东西,窝在哪儿。
我在《匠者》33.7千字数,差4—5页不足450页的作品体量中,看到了杏村走远了的事物和人物的一一回归,那样鲜亮、鲜明、鲜活、纤尘不染,重现杏村,或许中国北方山村故事的精妙与厚重。
杏村,是否有“幸存”的隐喻,不得而知。那个时代,人们躲避兵荒马乱,又经历新中国的百废待兴,生下来、剩下来、活下去,无不得益命运的机缘,生存的勇敢所赐。为了蹭吃贺大头家一碗粉条,三干头一个大男人,要算计着时点火候才出门……;把窗子捂得严严实实,不让透出一丝灯火的光亮,只为给孩子分食手指粗的几根麻花,这是七鼓匠平生第一次吃麻花的场景;李大爷没有到杏村之前,村人们竟然没有吃过韭菜,尽管生活如此捉襟见肘,可是杏村人相互照拂、苦中作乐、高扬精神。不是作家的文法夸张,而是一种现实的存在。这一切的引出,都是为匠人出场,埋设的文学机关,也是故事引人入胜的绝妙。杏村人互相之间,他们算计、他们仁义、他们小气、他们大方、他们互相拆台,他们互相成全,他们是杏村的生机,他们是杏村的守望。
小说中没有主人公角色,却人人都是主人公。简亦繁(三画匠),那如这(七鼓匠),作为小说线索人物贯穿始终。在上世纪那些年代,生产力低下,北方农村的人们除了一份对脚下土地死心塌地的固守,似乎没有任何胆略进行其他生活选择,画地为牢,鲜有胆识标新立异。小说给匠人的笔墨,不分伯仲,情感对称。这些手艺人,是乡村的能人,有他们的存在,农村生活才有了盼头,贺大头媳妇的生铁尿盆,也送在锔锅匠面前,这不是不得已,而是不得已。
在乡土文学中,存在很多色情和性描写,占据很大比例。比如:贾平凹的《废都》、蔡通海(老村)的《骚土》、即使邹志安的《多情最数男人》一书中,对男欢女爱的描写克制也张扬,……在《匠者》一书中,有性意识镜头,人性中的想入非非,浮想联翩,均在作家的笔下,一闪而过,飞鸿燕影。这是作家的文艺思考,不脱离人性的存在,不张扬人性的存在,文学的一分为二,在这里成为价值辩证的信念存在,使作品的立意更为仁怀,体恤,致远。诸如,马裱匠给贺大头糊仰层,一低头的发现……愣韩借队长家自行车,队长老婆的话里话外……还有老牛和田老太之间的扭扭捏捏……二鼓匠和柳叶的故事……描写得恰到好处,多一分就黄,少一分就逊。
《匠者》是一部妥妥的乡土文学,故事里的每一位人物都带着泥土的芬芳,善良又良善,忍耐又耐忍;《匠者》还是一部关于非遗文化的作品,作家以文学手法记述那些曾经的人们,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一笔一墨把那些走远了传统技艺,温情地拉回在当下,在《匠者》的扉页里得到新生。
《匠者》一书中有两个情感故事,一个巧灵和小哑巴(李亚),一个就是老牛和杏叶,这样的爱情是那样的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作家把笔墨匀兑得那也不偏不倚,写了爱情的必然,写了爱情的必须,作家把那份感情和心念写得那么纯粹,那么干净,给人留下多少美好的思考。
从作品的内容来讲,如果说《匠者》是乌兰察布的一部“农政全书”不准确的话。那么,《匠者》一书无疑是中国北方的“天工开物”,开启与解读北方农村工匠甲乙丙丁……心智专业与技艺精微,给农村生活带来的希冀与寄望。《匠者》更是“北疆文化”建设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思想的具体实践。
作品中的语言,文学性极高,作家把语言调整得极富诗意,且带出些须幽默的分子,牢牢牵住阅读继续。
作家型学者,学者型作家。两者有本质区别,学者在前解决的是作家的学问盲区、学者在后形成作品未来问道。《匠者》得益于学者型作家的博学和卓识,没有做学问的功夫,无论如何写不出这样一部著作。在《匠者》一书中,作家对各类工匠技艺的各种程序,和步骤进行工笔式的精准刻画,委实难得。一则说明作家曾眼见为实亲眼见证过,那些场景,用心记忆,以文学手法和盘托出;另一种则是作家进行物理化人物采访,或史实化现场追问得来。无论哪一种,都充分说明,这部书的缘起到成书,经过漫长的时间洗礼和学问淬火。人们常说,往前推及三代,谁又不是农民,书中农村的文化元素,是作家曾经见识或者经过的生活场景,足以说明学者型作家的禀赋与审研的精神朗照。
作品中人的名字特别有意思,有了《红楼梦》中“贾雨村”一般的隐喻,三画匠(简亦繁)、七鼓匠(那如这),泥匠父子韩愣、愣韩,巧灵、李亚(小哑巴),三干头(乔灌)、媳妇(紫丹),姜皮匠、朴慧乔,八木匠、三板,古车豁子、柴红脸、匠人多以姓氏加技艺门类命定称呼。这部书中,作家为女子们取那样明媚诗情的名字,杏丹、杏花、杏叶、杏枝……多与杏村相关,以杏为姓。沈家炸麻花,兄弟几个分别沈面、沈水、沈油,细品不仅让人哑然失笑,又那样别有洞天,不违和,且亲切,作家的文学能量,在不经意间落实为文学深刻的意识。作家在人物和故事中轻松实现移步换景,让山重水复的文本瞬时柳暗花明,春风化雨。
当读到马裱匠把贺大头的烟锅糊在仰层里……在王如河家仰层窟窿里发现私藏的零花钱……愣韩给三干头家抹墙,墙缝里藏零钱的锡纸包……“屁爱吃纸”……古车豁子和老板娘斗气,把蒸熟的莜面,翻身铺在席子底下……读者忍俊不已,那个时代,那些生活,那些人们……历历在目,几许橙灰色的幽默,让人浮想联翩,这就是文学的带给人们用途,无用之用。
作家在最后几个章节,借大鼓匠上海的博物馆,实现了杏村匠人们的空前集结,大家共话杏村,感慨岁月,纪念时光,捐弃前嫌,大鼓匠给三画匠赔礼、姜皮匠与三干头释怀……他们没有因害怕被误解而放弃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真诚的表达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勇敢地说出心声,让世界听见你的声音。展望未来,实现手艺人的情感人心凝聚,尽管在时代面前,他们无能为力,但是大家不遗余力,把自己仅存的关于行当里匠人的物件,全然寄放,这样的寄放不是放弃,而是被艺术化地集中留存下来、珍藏起来、展示出来,实现另一种形式的新生与存在。杏村的匠人们清醒地认知自己就是行当里最后一个匠人,但是依然无法掩却杏村这个具有代表性村庄的烟火气息,这些匠者会被人记住,他们的妙方妙法,无疑成为大工业时代不可不继承的法则,也是农耕经济的落幕的挽歌。
简亦繁、那如这同寝室的同学土也,酷爱文学,苦读经典。他的“炒面细拌法”,那样的别出心裁,别有洞天。……那如这走到简亦繁跟前,说:“最近土也去了几次杏村,说是深入生活,准备写个小说,我听他念叨‘匠者,匠者’……”
作家用纯情的笔墨,把匠者的故事刻画在字里行间,给人温习。又把匠人的精神和那些包浆了的物什寄放在上海,促成一个包罗万象,流光溢彩的呈现北疆文化的博物馆,唤醒共同的记忆,体验时空的温情,实现中国北方文化的身份认同下的文化自信。
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冀晓青在“内蒙古重点文学作品创作扶持工程”入选作品序言中讲到:……这些作品从内蒙古山乡巨变的现实课题中来,从当代内蒙古的发展进步和人们的精彩生活中来,以体现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相统一的书写,为无数创造历史的人物立传。
这正是《匠者》这部书的艺术价值所在,读来兴奋,读后舒坦,匠人的形象走马灯似的穿梭在脑海,越发清晰可鉴,神采照人。
2024年9月21日于巴彦浩特
作者简介:温智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