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马古道,看达美拥雪山
——浅析萱歌诗作《达美拥雪山三章》
作者:史映红
前天,接到西藏著名诗人萱歌诗作《达美拥雪山三章》微诗评的写作任务,感触颇多:一是近些年来,作为时刻关注西藏文坛,特别是西藏诗坛的观察者和阅读者,我曾为萱歌诗作多次写过拙评。说实在话,给萱歌写诗评是有难度的,她的作品大都短小精悍,但寓意深刻,意蕴深远,在极其有限的文字里,不仅富有抒情特质,具有一定的音乐美,还隐含着或多或少的哲学意境,或者说禅意。用评论术语来说:就是更接近于可读而不可阐述的范畴。但话又说回来,平淡如水,味同嚼蜡,枯燥乏味,散文分行式的所谓诗歌,品析、阐释、解读又有什么意思?
二是我个人对文学评论,特别是对诗歌和散文评论浅薄的认识是:对作品的解读与阐述,尽可能做到走笔隽永生动,活泼轻灵,文字多姿而优美,可读要性强,而不是引用深奥艰涩的理论,晦涩难懂的论点论据,严密严谨的条条框框来限制来规范来约束,让人如坠云雾,扑朔迷离。我一直执拗地认为:一篇好的文学评论,就是一篇美文,我追求的文字像天上的流云,信马由缰,自由洒脱,俊逸潇洒。像高山流水,飞珠溅玉,长虹饮涧,凌空而下。但反观自己的文字,真的与我期待的水平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也与我认为的很多优秀作家诗人、评论家相比,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因此我常常感到失望大于期望,惭愧多于慰藉。但可以安慰自己的是: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追梦的路上,每一篇文章可以说是苦心孤诣,绞尽脑汁,用汗水和心血来完成的,借伟大的诗圣之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也应了鲁迅先生在《坟》后记里的一句话:“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就这样的用去了,也就是做了这样的工作”。
返回到萱歌诗作《达美拥雪山三章》第一节,喜欢旅游的朋友知道,达美拥雪山位于云南德钦县与西藏芒康县交界处,海拔6434米。山顶终年积雪,海拔5000米以上属寒带;海拔4000-5000米之间,阔叶树冠交错,遮天避日;海拔2000米以下分布着亚热带植被类型,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景观。达美拥雪山,又叫神女峰。传说这座山峰是“梅里雪山” ( 又名“卡瓦格博”,在云南省德钦县,海拔 6740 米 ,为藏区八大神山之一 ) 的第三个女儿。
“迎着茶马古道”,迎着无数南来北往的人们,迎着无数个春秋冬夏,迎着无数次日出月盈。达美拥雪山像一位皓发如银的老人,耸立于天地之间,百万年,千万年,亿万年。“温柔的泉水抚慈悲的指尖”,隐含着诗人对一座耸立云天雪峰的仰望和崇敬;就像面对一位德高望重,年高德勋的长者智者尊者,连每一缕“发丝”都弥散着“慈悲”的力量。表达了诗人对天地,对自然,对万物的崇敬之情和发自内心的悠然喟叹;记得萱歌曾表述过:“雪域高原时时让我感到内心波涛汹涌,却苦于难以将这份情怀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西藏面前,我感到了文字和语言的苍白。所以,我选择了用我熟悉的散文诗体裁来写心中挚爱的西藏,它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西藏”。
第二节:“险峻、沉入海底、荆棘野草、呼呼作响、挂满、陡峭、山势”等词汇,名词、动词、形容词相互交错,写达美拥雪山的高,达美拥雪山的险,达美拥雪山的奇,达美拥雪山的美,这个美美不胜收,美轮美奂,让未见者魂牵梦绕,让所见者流连忘返。印证了梁代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里的话:“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唯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
“村口的花朵驮着流云/马匹的小道缄默无言/葡萄园里/忽听得,脚步声撂下酒杯”,雪山之下,河水之畔,密林之侧,散落着或多或少的人家,他们或忙碌或走动或闲谈或出神地望着达美拥雪山;蓝天下,“花朵驮着流云”,衬托出高原乡村的美丽与恬静,安闲与从容,自在与和谐。“葡萄园里”这一句,可能出乎一些人的认知,雪域高原怎么会有“葡萄园”?其实是有的,在青藏高原一些低海拔地区,如墨脱、波密一代的原始森林区,那里不仅是动物的天堂,也是植物的王国,还是很多名贵中草药的乐园,附近勤劳的村民大量种植着香蕉、茶叶、水稻和诸多水果等。
平心而论,萱歌的诗向来以质取胜,而不是以量取胜,一首诗,一句诗,一个词,甚至一个字,能清晰地看到诗人精雕细刻、反复斟酌的痕迹,能看到诗人左右权衡、艰难取舍的印记。用她自己的话说:“通过这些从心底流出的诗句让在我自己心灵的原野锤炼了多年的西藏能够穿越世俗空间,在我的灵魂中过滤、打磨、欢欣、寂寥、冥思,最终成为‘更加遥远的遥远’。这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但也是诗歌创作中最为闪亮的高光”。
我尊重这样的写作者,因为他们是文学的殉道者,也期待萱歌更多更美的作品“迎着”我们走来。
达美拥雪山三章
作者:萱歌
一
迎着茶马古道,比传说更加古老
雪中飘来你的发丝
温柔的泉水抚慈悲的指尖
二
险峻出走,那一夜的湖水沉入海底
荆棘野草,呼呼作响,深蓝挂满陡峭的山势
三
村口的花朵驮着流云
马匹的小道缄默无言
葡萄园里
忽听得,脚步声撂下酒杯。
作者简介:
刘萱:笔名萱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藏《雪域萱歌》创始人。著有诗集《生命.阶梯》《生命高地》《西藏三章》。诗集《西藏三章》为西藏第一本有声诗集,开创了散文诗“三章体”形式书写西藏。2024年荣获“第七届西藏珠穆朗玛文学艺术奖”。评论认为:“诗歌三章体式别出心裁,为西藏诗歌创作开辟新途,注入活力。”国内几十家媒体报道称“《西藏三章》的出版是雪域高原诗歌和朗诵群体回归的象征,更是西藏新媒体时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诗作《藏北三章》(二)荣登《2016.文传榜》国内“十大国学文字作品”榜单,全国网络读者投票位列第一。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