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文化名家李宝堂新诗鉴赏

文化名家李宝堂新诗鉴赏

 

作者/池征遥

 

2024年10月23日,解放军报发表了我的老领导、文化名家李宝堂先生的新诗作《弱水河畔的仰望》,原作如下: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即将返航

站在飞船出发的戈壁大漠

仰望星空

我寻找“飞天”的轨迹

我致敬耸立的发射架

回忆一次次壮美的腾飞

我抚摸挺拔的胡杨

感悟大漠深处的生命奇迹

我遥望地平线

期盼英雄回家的身影

我亲吻蜿蜒而来的河

火箭腾空的尾焰

一次次照亮澄澈的水波

在河畔沉思——

这名为弱水的河流

滋养着伟丈夫般的胡杨

 

初读此诗产生了如下印象:

 

这是一首饱含航天情结,极富感染力的诗歌,它巧妙地将航天员的壮丽征程与自然的壮美景观相结合,抒发了对英雄的崇敬与对生命的敬畏。

 

首先,诗歌的立意高远,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的返航为背景,通过作者在弱水河畔的仰望,将读者的视野引向了浩渺的星空与辽阔的大漠。这种宏大的叙事方式,使得诗歌具有了一种磅礴的气势,让读者在阅读之初便被深深吸引。

 

在结构上,诗歌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与韵脚,更加注重表达情感与意境。从对飞船出发地的描绘,到对星空的仰望,再到对胡杨的抚摸与对地平线的遥望,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动作与景象,构建了一个完整而富有层次感的诗歌空间。

 

在内容上,诗歌巧妙地将航天科技的壮丽与自然景观的壮美相结合。通过对发射架、胡杨、地平线、弱水河等元素的描绘,作者不仅展现了大漠深处的独特风光,更通过这些自然景观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航天员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与对生命奇迹的敬畏。

 

此外,诗歌的语言优美。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例如,“我亲吻蜿蜒而来的河,火箭腾空的尾焰,一次次照亮澄澈的水波”,这样的诗句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更通过亲吻、照亮等动作,表达了作者对火箭腾空这一壮丽景象的深深喜爱与自豪。

 

总的来说,《弱水河畔的仰望》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诗歌。它通过对航天员返航这一事件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壮丽历程,更表达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与赞美。这首诗值得每一个读者细细品味。

 

再读此诗,深感其在语言风格上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 抒情性强。充满了浓厚的抒情色彩。作者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了对航天员的崇敬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例如,“我寻找‘飞天’的轨迹”“我致敬耸立的发射架”等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对航天事业的敬仰之情。

 

2. 具象与抽象结合。既有具体的景象描写,如“戈壁大漠”“胡杨”“地平线”;也有抽象的情感表达,如“仰望星空”“感悟大漠深处的生命奇迹”。这种具象与抽象的结合,使得诗歌既有画面感,又富有深意。

 

3. 节奏感鲜明。虽然没有严格的格律和韵脚,但通过自然的语言节奏和重复的句式,营造出一种鲜明的节奏感。例如,“我寻找‘飞天’的轨迹”“我致敬耸立的发射架”“我抚摸挺拔的胡杨”等句子,通过“我……”的开头,形成了一种有节奏的递进关系。

 

4.运用象征手法。使得语言更具深度和层次感。例如,“弱水河”象征着生命的源泉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胡杨”象征着大漠中的生命奇迹和顽强不屈的力量。这些象征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5. 画面感强。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例如,“火箭腾空的尾焰,一次次照亮澄澈的水波”,这样的描写不仅具有视觉冲击力,还通过“照亮”这一动作,赋予了尾焰以生命力和希望。

 

6. 自然流畅。没有过多的修饰和矫揉造作,给人一种清新质朴的感觉。例如,“站在飞船出发的戈壁大漠”“我遥望地平线,期盼英雄回家的身影”,这些句子简洁明了,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7. 情感递进。从对星空的仰望,到对发射架的致敬,再到对胡杨的抚摸和对地平线的遥望,最后到对弱水河的亲吻,情感逐步升华,最终达到高潮。这种情感的递进,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抒情性强,具象与抽象结合,节奏感鲜明,象征手法运用得当,画面感强,自然流畅,并且情感递进,使得其在表达深刻主题的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三次读此诗,甚感其在表达上至少有如下创新之处:

 

1. 融合科技与自然。诗中将高科技的航天活动与自然的景观(如戈壁大漠、弱水河、胡杨)紧密结合,打破了传统诗歌中科技与自然对立或分离的表达方式。通过这种融合,作者创造了一种新的意境,使读者能够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科技的伟大与人类的探索精神。

 

2. 多视角的叙述方式。诗歌通过“仰望”“抚摸”“遥望”“亲吻”等多种动作,展现了作者与大漠、星空、胡杨和河流之间的互动。这种多视角的叙述方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层次感,也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同经历这一过程。

 

3. 隐喻与象征的巧妙运用。诗中的很多元素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例如,弱水河不仅是一条实际存在的河流,更象征着生命的源泉与坚韧;胡杨则代表着大漠中的生命力与坚守。通过这些隐喻与象征,作者在简洁的语言中传达了丰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哲理性与深度。

 

4. 情感与理性的平衡。在表达对航天员的崇敬和对自然的赞美时,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渲染情感,而是通过冷静的观察与思考,将情感与理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这种平衡使得诗歌既具有感人的力量,又不失深度与思考。

 

5. 现代语言的使用。诗歌采用了较为现代的语言风格,避免了过于古典或华丽的辞藻,更加贴近当代读者的审美。这种语言风格不仅使得诗歌更加通俗易懂,也增强了其传播力与影响力。

 

6. 开放式结尾。诗的结尾“在河畔沉思——”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未明确点出沉思的内容,使得诗歌具有了一种开放性。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激发了读者的思考,也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去解读这首诗。

 

综上所述,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的创新之处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李宝堂,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原主席、甘肃日报社原社长。

 

池征遥,笔名水也,中管院终身研究员,作家网签约作家,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临池翰章》文刊总编,入编中国名人录和世界华人专家名典。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