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边关在下雪

边关在下雪

——浅析赵琼诗作《枕戈人》

 

作者:史映红

 

昨天在朋友圈里,看到老部队战友分享下雪的美景:空际迷蒙,银装素裹,雪野苍茫,美不胜收;是的,雪是冬天的使者,通常,沸沸扬扬的雪,松软柔和的雪,圣洁晶莹的雪,琼枝玉叶的雪,会成为一道风景,让很多人,特别是南方人欢呼雀跃,惊喜地观赏、拍照,甚至在雪花飘飞中高歌、跳跃和旋舞。

这些年,每到雪花飘落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两个与雪有关的故事:其一:众所周知,帕米尔高原是我国著名的暴风雪的故乡,一年一场雪,每年进入九月到第二年五月,或大或小,天天下雪;排山倒海的雪就把孤寂、酷寒、缺氧、甚至死亡,不容置疑地推到边防军人面前。又是一场突然而至的大雪,把一辆往哨所运送过冬物资的军用卡车困在路上,离哨所还有约两百里,军车水箱被冻裂了,前行不得,后退不能;暴风雪把抛锚的车冻成一个巨大的雪堆,一排长和两名驾驶员蜷缩在驾驶室里,只能等待救援;饿了啃压缩干粮,渴了抓着吃雪,一天、两天,昏昏沉沉过了三天,车外除了雪就是风,除了风还是雪。当最后一点干粮吃完,救援还遥遥无期,这时,一排长提议:“趁我们还清醒,你俩有什么要说的,我来执笔,咱写下来”。三人一合计,便起草了如下遗书:“我们是几个普普通通的战士,在帕米尔高原的北部,被风雪围困。因为汽车水箱冻裂,不能前进,饥饿与寒冷将夺去我们的生命。在荒蛮的雪原中,我们无援无为,将平淡地等待死亡的降临。然而,我们是为祖国的边防事业而献身,我们无愧,我们无憾,我们无悔……”直到第四天下午,副团长带人营救,三人才涉险过关。

其二:西藏某边防哨所,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海拔近4700米,该哨所独兀山巅,耸立云端,长年风雪肆虐,云缠雾绕,藏语之意为“雪山孤岛”。2007年3月2日,战士于辉执行任务时不慎掉下悬崖,班长靖磊磊与卫生员王鑫立即下山营救,在营救过程中,再次遭遇突然而至的巨大雪崩,三人壮烈牺牲;被找到时三位烈士紧紧抱在一起;那一年,靖磊磊23岁,王鑫25岁,新战士于辉,才17岁。

讲了西部高原军人与雪有关的两个故事,再来品析军旅诗人赵琼的诗《枕戈人》第一节,显然,赵琼笔下的雪不像上述故事里的雪那样铺天盖地,摧枯拉朽,凶神恶煞;这里的雪,甚至有些梦幻与可爱,它“是冬天忠诚的使者”,它舞姿曼妙,仪态万千,它绰约多姿,款款而至,“它们与每一个枕戈的人/一一汇合”。我甚至猜想:北方的战士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但南方的战士,特别是新战士,一定诧异好奇,惊喜万分,高兴地赏雪、抚摸、拍照,相互追赶、打雪仗吧!因为他们毕竟还只是十七八九的孩子。

第二节,“雪花对冬天的忠贞、并没有枕戈人的忠诚、坚忍、没有什么四季的轮回、捍卫和出击、生命、每一个黑夜与清晨”,慢慢品味这些词句,很多人应该与我一样有个疑问,岑寂的荒漠,巍峨的雪山,难熬的缺氧,酷寒的高原,险峻的巡逻路,枯燥的戍边时光,这些元素是高原哨所的标配,高原哨所到底有什么魅力,或者魔力?号召着,汇聚着,凝合着一茬又一茬戍边官兵?在困苦艰辛的雪山哨卡,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巡查巡逻,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的站岗放哨,任劳任怨、一丝不苟的战备值班,默默无闻、不计成本的付出奉献?

“只是在黑夜降临以后/枕戈的人/从不会解甲入睡”,是的,就在我写这篇拙评的前一天,即2024年10月26日“黑夜”,以色列出动了超过100架战机,对伊朗实施了第二轮打击,“黑夜”里的伊朗上空,声若惊雷,火光冲天,灿若白昼,无容置疑,双方投入与损失肯定是巨大的。记得上中学时学过一篇宋代名家司马光写的《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文章,有关于“黑夜”的经典战斗:“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之以混军声。壬申,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愬、李忠义钁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还有,众所周知,1937年7月7日“黑夜”,当时驻丰台日军在卢沟桥以北举行以攻取卢沟桥为假想目标的军事演习,日军诡称一名士兵离队失踪,无理要求要进城搜索,被中国守军拒绝,日军迅即包围了宛平县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黑夜”“黑夜”,还是“黑夜”,只有边防军人知道,虎豹豺狼更喜欢在“黑夜”出没。

“在枕戈人的日子里/从来就没有什么四季的轮回”,全天候的“捍卫和出击,就是他生命的/每一个黑夜与清晨”,是这样的,有一种职业必须宵衣旰食,枕戈寝甲,有一种职责必须朝兢夕惕,厉兵秣马,有一种使命必须箭弩上弦,严阵以待。

梁代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清朝学者黄图珌在《看山阁集间笔》里亦言:“情生于景,景生于情;情景相生,自成声律”。赵琼的这首《枕戈人》,以雪为媒,托物言志,借景抒怀,着力描写戍边将士默默无闻的奉献意识和精神境界:写景自然、形象、逼真,写人真切、生动、感人。这与作为军旅诗人对边关的理悟与挚爱有关;也与作为一名军人对战争与和平的领略与解读有关;还与作为一名老兵对戍边战士忠于职守、默默付出的感同身受有关。故而在品读中,我们赫然感受到一腔真诚,一种挚爱,一颗丹心。

 

枕戈人

 

作者:赵琼

 

冬来了,雪来了

雪花,是冬天忠诚的使者

在边关,在哨所

它们与每一个枕戈的人

一一汇合

多像家乡,那一双又一双

搭在前额盼归的手

让嶙峋的形状,在一夜之间

便得以舒展和广阔

 

其实,雪花对冬天的忠贞

并没有枕戈人的忠诚

那般坚忍

在枕戈人的日子里

从来就没有什么四季的轮回

捍卫和出击,就是他生命的

每一个黑夜与清晨

 

只是在黑夜降临以后

枕戈的人

从不会解甲入睡

他将植于心头的那些霞光

以及枕下的那簇焰火

时不时地,就捧出哨所

以映照江山的苍茫

以及苍茫之下,覆盖着版图的

安详

 

作者简介:

赵琼,1966年生于晋南,空军某部干部。著有诗集5部,其中《有一条河是向东流的》《走在春天的家门口》分别获诗刊社“优秀诗集奖”(2001年)、第七届空军“蓝天文艺创作奖”(2014年)。诗作散见《中国艺术报》《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文艺》等,曾获第二届“科学精神与中国精神”诗歌大赛一等奖、第四届国风文学奖、第九届长征文艺奖等。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