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定日携手,向新生进发
——简析德西诗作《定日,我们与你同在》
作者:德伦·次仁央宗
藏族女诗人德西的《定日,我们与你同在》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力量的诗作。它以真挚而深沉的情感、极具感染力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定日在灾难面前的伤痛与坚韧,以及在八方支援下的温暖与希望,读来令人动容,心生敬意。
这首诗不仅是对灾难的记录,更是对人性光辉与民族团结的歌颂,它以诗意的语言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那种钢铁般的坚定意志、崇高而伟大的精神以及团结一心的强大凝聚力。
一、灾难的瞬间:震撼人心的开篇
文章开篇便以极具震撼力的描写,将地震瞬间的惨烈景象呈现于读者眼前:“大地疯狂的颤抖”“母亲绝望的嘶喊,孩子无助的哭泣,汉子决堤的泪水”。这些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深切感受到灾难的无情与破坏力,给人以强烈的心灵冲击。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往往在瞬间摧毁一切。它不仅摧毁了房屋、道路和基础设施,更摧毁了人们心中的安全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这种瞬间的破坏力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从天而降的绝望。曾经的家园在灾难面前变得千疮百孔,定日的人民在废墟上哀泣,那种破碎与伤痛,似乎在余生都难以弥补。
然而,正是这种对灾难的深刻刻画,为后续的希望与温暖铺垫了厚重的底色。诗人没有停留在对灾难的描写上,而是迅速将笔触转向了希望的曙光。这种由黑暗到光明的转折,不仅符合人类面对灾难的心理过程,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希望的曙光:党和国家的关怀
在黑暗与绝望之中,希望的曙光迅速降临。“北京金山上万丈的光芒,冲破黑雾照亮了定日的夜”,这一形象的表述,不仅象征着党和国家的关怀,也代表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助如明灯般照亮了定日的困境。
“北京金山”在这里象征着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它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为灾区人民指引方向。这种象征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灾难面前,党和国家始终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
救援人员“紧紧握住了一双双颤抖的手,冰冷的手”,简单的动作描写,传递出无尽的温暖与力量。那银光闪闪的帽徽,安抚了惊魂未定的心灵,让绝望中的人们看到了生的希望。诗人通过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救援人员的无私奉献和对生命的尊重。他们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帮助,更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
三、救援的力量:众志成城的温暖
文中对救援场景和重建过程的描写细腻而真实。作者以“阿妈的牦牛,阿爸的羊羔,在勇士们一次次的冲锋中,重新从倒塌的牛圈中站起来了”为例,生动地展现了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团结精神。
在灾难面前,人们往往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救援人员不顾自身安危,一次次冲向废墟,只为拯救更多的生命。这种无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最宝贵的财富。诗人通过“阿妈的牦牛,阿爸的羊羔”这些具体的意象,展现了救援的艰辛和成果,也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和希望的重生。
而“来喝一口香喷喷的酥油茶,来吃一碗热腾腾的拉面,千百双粗糙的手,千百张淳朴的脸,谱写了一曲团结的赞歌”,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让读者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民族的凝聚力。它们如同温暖的火种,在寒冷的废墟中点燃了希望的火焰,让人们在灾难面前不再感到孤独与无助。
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生活化的细节,将救援场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这种描写不仅让诗歌更具真实感,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的乐观精神。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们依然能够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
四、重建的信念:从废墟中崛起
结尾“太阳升起来了,定日请相信,我们的心和你永远同在”,既呼应了开头的黑暗与悲伤,又展现出对定日未来的坚定信心和美好期许。太阳的升起象征着新的开始,而“我们的心和你永远同在”则传递出一种跨越灾难的深情与承诺。
重建家园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诗人通过“家园毁了,我们再建一个更美的”这样的铿锵话语,展现了灾区人民的坚强信念和不屈精神。这种信念不仅来自人民自身的坚韧,更来自全国人民的支持与帮助。
诗人在这里深刻地表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主题。这种主题在中国历史上多次被验证,无论是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还是在定日地震中,全国人民始终心连心,共同面对灾难。这种团结精神是中国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在灾难面前迅速恢复的重要原因。
五、诗歌的艺术魅力与情感力量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语言富有表现力,将定日的灾难、救援与重生紧密相连,深刻地表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主题。它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支持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
德西用这首诗,不仅记录了定日的伤痛,更歌颂了人性的光辉与民族的团结。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将灾难的无情与希望的温暖交织在一起。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情感的起伏。
此外,诗歌的结构也十分巧妙。开篇的黑暗与结尾的光明形成鲜明对比,中间部分的救援场景和重建过程则展现了从绝望到希望的转变。这种结构不仅符合人类面对灾难的心理过程,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的坚韧与乐观。
六、结语:从定日看中华民族的精神
德西的《定日,我们与你同在》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记录中华民族精神的颂歌。它以定日地震为背景,展现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的团结、坚韧和乐观。这种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前行的重要动力。
在灾难面前,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民族的凝聚力,更看到了希望的力量。这些力量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让定日从废墟中崛起,也让整个中国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始终屹立不倒。
诗人德西用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在这个未来中,定日将重建得更加美好,而中华民族也将继续传承这种伟大的精神,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定日,我们与你同在
作者:德西
大地疯狂的颤抖
吞噬了珠穆朗玛晨起的霞光,
大地扬尘模糊了纯净的天空,
母亲绝望的嘶喊
孩子无助的哭泣
汉子决堤的泪水
那是1月7日最后的回忆
曾经的家园
在板块的碰撞下千苍百孔
是啊!
有些破碎
有些伤痛
再也不能在余生修补
定日在废墟上哀泣
平地一声惊雷响
北京金山上万丈的光芒
冲破黑雾照亮了定日的夜
来了
四面八方的亲人
像潮水般涌来
紧紧握住了
一双双颤抖的手
冰冷的手
雪山下头顶的帽徽银光闪闪
安抚了一颗颗惊魂未定的心
笑了
微笑,在寒冷的夜里绽放
阿妈的牦牛
阿爸的羊羔
在勇士们一次次的冲锋中
重新从倒塌的牛圈中站起来了
来喝一口香喷喷的酥油茶,
来吃一碗热腾腾的拉面
千百双粗糙的手
千百张淳朴的脸
谱写了一去团结的赞歌
我的父老乡亲啊!
家园毁了
我们再建一个更美的
铿锵的话语
在珠峰顶上久久回荡
大地平静了
人们站起来了
看啊
太阳升起来了,
定日请相信
我们的心和你永远同在定日,我们与你同在
作者简介:
德西:藏族,中国金融作协理事,西藏作协会员,昌都市作协副主席。
德伦·次仁央宗,西藏日喀则人,西藏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英国剑桥大学访研。西藏作家协会会员,西藏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西藏仓央嘉措文化研究协会会长。著有《藏族文学简史》《简明现代藏、汉双语教材》《西藏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合著)《亚桑志》等教材及专、译著。系列童话《牧童》被翻译成意大利文、英文和尼泊尔文。
本文由史映红推荐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