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的波涛中寻找民族精神的密码
——读《黄河英雄儿女传》有感
作者:耿华阳
最近再一次阅读了澄城作家郭军平老师创作的长篇小说《黄河英雄儿女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读罢让我感觉仿佛触摸到黄河岸边的千年黄土,听见了中条山麓上激昂的秦腔回荡。
《黄河英雄儿女传》以黄河为血脉、以英雄为筋骨、以儿女为魂魄的史诗,不仅填补了陕军抗战的文学空白,更在历史褶皱中打捞起被岁月模糊的民族记忆,让黄河儿女的浩然之气在当代读者心中重新激荡。这部小说的价值,正如书名一般,深刻挖掘了母亲河“黄河”的历史文化,塑造了“英雄”的钢筋血肉,展现了华夏”儿女”不屈的奋斗精神。
一、母亲河“黄河”:从地理符号到精神图腾的历史转变
“黄河”被称之为“母亲河”。在这本书中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符号,而是被淬炼成承载民族基因的精神图腾。郭军平老师笔下的黄河既有春天“春汛时裹挟黄土奔腾”的野性生命力,也有冬天“冰凌下暗涌生机”的坚韧品格,更有“老船工夜渡游击队员”的情节,让黄河化作守护家园的天然屏障。这种具象化的处理,使黄河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纽带。当敌机轰炸时战士们的阵地时,当敌人如饿狼一样蜂拥而至时,当冷娃们抡起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时,恰似民族精神基因的超声检测,让读者在心电图图谱中窥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的密码。
陕西冷娃们“吼着秦腔跳黄河”的壮烈场景,实则是对黄河文化最悲怆的注脚。书中反复出现的黄河情景,被一个个消灭在黄河岸边的鬼子,夜渡黄河袭击鬼子小队,打马黄河边款叙衷情,黄河岸边高唱《黄河之滨》等情节,唤起了民族心灵深处的记忆。这种将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精神图腾的叙事策略,让黄河在抗战烽火中完成了从自然符号到文明长河的升华。
二、“英雄”群像:在泥土中生长的人性光芒
郭军平老师笔下的英雄群像颠覆了传统抗战叙事的脸谱化窠臼。神枪手郭飞既有“八百米外狙杀敌酋”的传奇,也有在战火间隙间隙抚慰爱人的温柔;游击队政委叶剑运筹帷幄的背后,藏着南昌起义时留下的弹孔旧伤。这种“伟大与平凡”的辩证书写,让英雄形象如同黄河岸边的野枣树根系深扎泥土,枝干刺破苍穹。
特别令人动容的是对陕西“冷娃”性格的文学解答。书中通过“生、冷、蹭、倔”的性格特写,将关中西府方言中的“冷”字解构为“冷峻下的赤诚”。当望原阻击战中冷娃们高唱秦腔杀向鬼子时,那混着血与泪的“冷”,实则是民族文化基因中最炽热的存在。这种性格特质的文学转化,让陕西冷娃的形象超越地域限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底色的生动显示。
三、“儿女”情怀:战火淬炼的情感共同体
本书通过血色浪漫的叙事,把郭飞与韩晓梅、孙玉茹的情感纠葛,构成了战争美学的复调叙事。不同于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他们的爱情在情报中传递、在战地救护中生长,最终在黄河渡口的生死别离中完成升华。这种将儿女私情嵌入家国大义的叙事策略,如同在青铜器上镶嵌金丝,让硬核的史诗有了柔性的光泽。
本书最具突破性的是对女性角色的重塑。书香门第的韩晓梅从闺阁走向战场的蜕变,大家小姐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英雄气质,风尘女子赛贵妃敢爱敢恨的江湖气魄,共同组合出抗战女性的多维图谱。这些“走出绣楼的崔莺莺”,在黄河怒涛中完成了从传统女性到现代女性的觉醒。
掩卷沉思,《黄河英雄儿女传》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学层面的突破,更在于构建了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通道。当我们在认真触摸这些文字时,中条山的弹痕、黄河岸的纤痕、冷娃们的血痕,正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建起记忆的桥梁。
这部作品提醒着我们:每个时代的黄河儿女,都需要在时代浪潮中寻找自己的精神依赖,或如郭飞般持枪卫道,或如玉茹般以笔为戈,但终究都要在民族精神的河床上,刻下属于自己的生命印记。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耿华阳,笔名阳眼观徵。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澄城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供职于陕健医澄合医疗中心,有数十篇理论文章发表,引起读者关注。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