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滦河涛声里的生命诗行

 2


滦河涛声里的生命诗行

——读《滦河之子》有感

 

作者:尹瑞娟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能静下心逐字逐句研读一本书,是件奢侈的事。我读《滦河之子》,既非因作者的名气,也无关主人公的声望,是书中质朴而深情的文字,曲折而充满烟火气的故事,让我深陷其中,数次落泪。

这本书我读的很慢,很久没有这么耐心的读过一本书了。我被文字深深吸引了。说实话,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作者和主人公都不熟悉。和孙建军老师也只是一面之缘。2002年琢酒杯征文颁奖礼的情景,至今仍留存在我的记忆里。当主持人宣布一等奖得主是孙建军时,我拿着优秀奖证书,与邻座文友耳语:“谁是孙建军啊?”她说不认识。当时,孙建军老师就坐在我旁边,当他站起身,从我身边走过时,我和文友悄悄交换一下眼神,那是个被我们忽视的儒雅身影。现在想想,挺尴尬的。  

匆匆忙忙看了那篇获得一等奖的文章,很震惊,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很难写出这样的文章。散会时,和孙老师同行了一小段路,我很幼稚的问,怎么写出这么好的文字,他只说:“多读书。”回来后加了微信,孙老师很委婉,说平时几乎所有时间都是读书写作,不聊天。我也赶紧回复说:“非必要,不打扰。”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偶尔聊几句,都是我有事情请教,孙老师有问必答,感觉他是个博学,内敛,沉静的人。获悉《滦河之子》一书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贸然求签名之书。几天后,收到这本沉甸甸的、厚重的、承载着无数故事与深情的《滦河之子》。

读之前,我对王舜这个名字很陌生,不是他没有名气,而是我的生活圈子小,接触不到这么有名气的人。我从师范毕业,直到去年退休,工作三十五年,一直在小学任教,当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我的生活是典型的两点一线,我接触的人就是我的学生和同事,最大的官就是我们校长,加上我不喜欢应酬,所以接触人少。读完才知道,王舜老师头上有太多光环了。不过,那么多的头衔我还是没记住,只记住了他是我平泉师范的大师兄,高我三届,也正因如此,书里写他平泉师范的经历,以及送别班主任罗维栋老师的部分,我是共情了的。这本书里,还有许多地方让我共情,在读的过程中,几次落泪,读不下去。跟孙老师交流,他说在写的时候,也是边流泪边写的,这就难怪了,一部作品想打动读者,先得感动自己。

读书的过程中,我和孙老师的交流多了一些,我会问他一些书里书外的事情,随着读书和谈话的深入,越发让我感动。孙老师见我是真的读进去了,就让我写写书评,我很惶恐,从来没写过。他说,那就写写读后感吧,可是,我写读后感也是小学生级别的。我不会写书评,不懂格式和套路,不懂运用一些理论支撑,如果一定要说,也只是一个最普通,最基层的读者,最质朴,最原始的声音。

翻开这部长达40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一幅由王舜老师满含苦难与拼搏的人生画卷,在我眼前缓缓铺陈开来。1954年,他呱呱坠地,本应开启一段充满希望的人生旅程,可命运却在他尚处幼年之时,露出了残酷的面容。短短四年,父母相继离世,年幼的他与兄弟姐妹们,如同被遗弃在黑暗角落的孤雁,在冰冷的困境中,独自承受着生活的狂风骤雨,苦苦挣扎。

贫穷,跟随并贯穿了他整个童年。那些年,凄风苦雨,爷孙六人挤在破旧的茅草屋里,连空气都弥漫着压抑与窘迫。过年,本应是阖家欢乐的日子,可在他们家,却丝毫没有这样的氛围。别人家热热闹闹的吃饺子,而他们家过年没有肉,更吃不上饺子,桌上只有一盘炒酸菜和一盘炒白菜,看着弟妹们狼吞虎咽的吃着,大姐忍不住掉下眼泪。

最难过的是冬天,严寒如同凶猛的野兽,肆意侵袭着他们。他身上破旧的棉衣,早已千疮百孔,袖子处露出一团团脏兮兮的棉花,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脚下的鞋子,鞋底早已磨破,脚趾头都快要露出来,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地面的冰冷与刺痛。手脚长满了冻疮,肿得像一个个馒头,又红又痒,稍微触碰,便是钻心的疼痛。

更为艰难的是,生病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而言,简直就是一场难以承受的灾难。有一回,2岁的小妹妹高烧,书中这样写道:大姐把骨瘦如柴的小妹衣服撩起,用手抚摸着,感到小妹身体冰凉。大姐吓得魂飞魄散,拼命喊,小妹、小妹,醒醒、醒醒啊,但小妹紧闭双眼,没有应答。情急之下,大姐背上小妹,向太平庄公社医院飞奔……

按下葫芦浮起瓢,二弟又高烧,平日里淘气的他躺在炕上,面孔发红,嘴唇干裂,喘气粗重。弟弟烧得迷迷糊糊,大姐手足无措,无奈之下,她只好抱着弟弟去后院张家。张家老太太用最古老的办法为弟弟治疗,她用一枚顶针在王舜后背上刮,每刮一下,王舜抖动身体,发出惨叫声。直至王舜窄窄的后背呈现一道道紫黑,治疗才告一段落。姐姐把弟弟背回,王舜不敢躺着,只能趴在炕上,隔一天,发烧退去。

书中还有这样一段令人揪心的描写:在那昏暗如豆的灯光下,小小的他孤独地坐在破旧屋子的一隅,紧紧抱着父母留下的旧衣物。那黯淡微弱的光线,像是随时都会熄灭的生命之火,映照着他满是无助与迷茫的双眼。他的眼眶中,泪水不断打转,脸上还挂着未干的泪痕,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晶莹,却又满是悲伤。小小的身躯,在这空荡荡、破旧不堪的屋子里,显得格外单薄,仿佛一阵风就能将他吹倒......这样的描述,这样的场景,这样的画面,像一把把尖锐的匕首,直刺进我心里,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当时的绝望与悲伤,那是一种深入骨髓、令人窒息的痛苦。

在艰难的生活中,大姐王荣珍以她柔弱的身躯,为这个摇摇欲坠的家撑起了一片天。父母的离去,如一场毁灭性的风暴,瞬间将家庭的支柱连根拔起,年幼的弟妹们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与恐惧之中。年仅15岁的大姐,本应在父母的呵护下无忧无虑地成长,在校园里追逐着青春的梦想,可生活的残酷现实却将她逼到了绝境。

为了给弟妹们换取生存的希望,大姐毅然决然地做出了那个改变她一生的决定 —— 嫁人。她那句 “只要弟妹能活下去,纵然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惜”,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如洪钟般响彻在岁月的长河里,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深沉的爱与决绝的勇气。

出嫁那天,寒风呼啸,仿佛也在为这无奈的命运悲歌。大姐身着朴素得近乎寒酸的嫁衣,一步三回头,那饱含担忧与不舍的目光,仿佛要将年幼弟妹们的模样深深烙印在心底。她那瘦弱的背影在狂风中摇曳,却始终未曾倒下,像一棵在悬崖边顽强挺立的青松。

大姐出嫁,带走了两个妹妹,家中年迈的爷爷和年幼的两个弟弟相依为命。书中那段描写让人动容:北风呼啸,牛车吱呦呦作响,河面上冰的脆响夹杂着弟弟妹妹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姐、姐,你不能走”“姐、姐,你别走、你别走”,二弟奋力追赶,棉袄袖子飞出棉絮,鼻涕冻在脸上,却浑然不顾;二妹拽着小妹,脚步趔趄,头发凌乱。姐弟们那绝望的呼喊,让人肝肠寸断。而这,就是大姐所面临的残酷生活写照,为了弟妹的生存,她不得不忍痛割舍这份亲情,选择一条未知的出嫁之路。

大姐王荣珍太让我敬佩了,书中用了很多笔墨来写她的刚强,不像命运低头。她不是拥有超能力的英雄,却以凡人之躯铸就了伟大。她用自己的一生幸福作为代价,换来了弟妹们活下去的机会。在生活的泥沼中,她没有丝毫退缩,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只是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用自己的爱与担当,为弟妹们遮风挡雨。她那句 “死,我们姐弟也要死在一起”,不仅是对亲情的坚守,更是对生活苦难的有力回击。正是这份质朴又坚定的信念,影响着弟弟王舜,在他心中种下了坚韧与重情重义的种子,激励着他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都能勇敢地面对生活,珍视亲情。大姐王荣珍,是生活的强者,是亲情的守护者,她的伟大,将永远铭刻在家人的心中,成为岁月长河中最温暖的依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俗语在王舜老师的人生轨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苦难如同如影随形的阴霾,笼罩着王舜的童少年时期,那是一段困苦的岁月。他过早地肩负起家庭的重担,每迈出一步,都似在荆棘丛中挣扎,举步维艰。然而,令人钦佩的是,即便身处如此逆境,他内心深处始终燃烧着自强不息的火焰。

13岁,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还在父母的庇护下享受童年的快乐,可大哥王义却已扛起生活的重担。他瘦弱的身躯背负着 50 斤大米,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前往 35 里外丰宁凤山的大集。那漫长的路途,仿佛没有尽头,每一步都沉重得像是踩在泥泞之中。他的肩膀被米袋勒得生疼,汗水湿透了衣衫。在集市上,他用稚嫩的声音叫卖着大米,眼中满是对生活的渴望。

生活的困苦并未就此放过他,为了维持生计,他读完四年级就被迫辍学,放牛,捡柴,投身到繁重的劳动中。每日天未亮,他便随着村里的大人一同出工,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烈日炎炎下,他弯着腰除草、施肥,汗水模糊了双眼,滴落在干涸的土地上。农闲时,他还会四处捡废品卖钱,大街小巷都留下了他奔波的身影。

后来,大哥当兵远行,家庭的全部重担压在了王舜一个人的肩头。但他没有被这如山的压力击垮,反而将其化作前进的动力,在困境中愈发坚韧。还记得书中描绘:某个暴雨倾盆的日子,雨滴大得像豆子,噼里啪啦疯狂地砸向地面,年幼的王舜挽起破旧的裤脚,光着脚丫在满是泥泞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每一步都深陷泥沼,又奋力拔出。冰冷的雨水混着泥浆溅满他的双腿,湿透的衣衫紧紧贴在他瘦小的身躯上,冻得他瑟瑟发抖,可他的眼神却异常坚定,紧紧盯着远方,那股绝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与坚韧,任谁见了都会为之动容。

是啊,一个本该充满活力、无忧无虑的少年,却要过早地承受人生的苦难,在岁月的煎熬中苦苦挣扎。但也正是这样的生活,如同烈火淬炼真金,他的心灵在苦难的洗礼中得到净化,精神在磨难中经受淬炼,有了 “哀人生之多艰” 的悲悯情怀。

这种情怀,贯穿了他之后的人生。在承德财校任教时,他看到同事因囊中羞涩,为结婚而发愁,毫不犹豫地将自家仅有的黑白电视送给了同事。他深知生活的艰难,所以更愿意伸出援手,给予他人温暖。在下乡扶贫的日子里,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走村串户,深入了解村民们的疾苦,专注倾听,仿佛村民们的每一声叹息都能揪紧他的心。他绞尽脑汁,为村民们寻找摆脱贫困的方法,田间地头、农舍庭院,都留下了他与村民们促膝长谈的身影。

生活的磨难不仅塑造了他的品格,也为他以后的人生奠定了基础。高中毕业后回村劳动,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顽强的毅力,成为村领导班子中最年轻的成员。那时的他,虽然年轻,但眼神中却透着同龄人少有的成熟与坚定。他积极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带领村民们改善生活。之后,他又成为公社半脱产的干部,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在平泉师范读书期间,他品学兼优,课堂上,他专注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后,他刻苦钻研,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他的努力与才华,“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大家都认为他 “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种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他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因学习和工作成绩优异,王舜老师先后在承德财校任教,又进入承德地委组织部工作。尤其在扶贫期间,他更是废寝忘食。为了帮助贫困村脱贫,他日夜奔波,深入调研。无数个日夜,他在灯光下查阅资料、制定方案,只为能 “找出奔小康的路子”。他的付出与奉献,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书中还用了大量笔墨,写了王舜老师在文化建设方面不遗余力做出的贡献。为完成《承德地域文化集成》《承德文化丛书》这样重要的市政文化工程,他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常常为了查阅一份资料、核实一个细节,在堆积如山的文献中反复钻研,熬红了双眼,累垮了身体也毫不在意。他先后独立或与人合著了《避暑山庄大词典》《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等多部极具价值的书籍,只为“给后代人探寻承德历史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份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令人肃然起敬。

王舜老师是有着文学情怀的,为了发展承德文化,他四处奔走,先后成立了承德写作协会和团结出版社京北编辑部,致力于为广大文学爱好者解决出书难的问题。他不仅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有时还自掏腰包予以资助,帮助许多怀揣文学梦想的人实现了出版著作的愿望。在编辑部工作时,他更是不计报酬,完全无偿付出,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项工作中。他常常为了编辑一篇稿件,熬夜到凌晨,逐字逐句地斟酌修改;为了组织一次文学活动,提前数月筹备,事无巨细地安排好每一个环节。他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感染和感动了每一个与他接触的同事和作者,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文化的守护者”“文学的引路人”。

书中,滦河作为王舜先生的根脉与灵魂,贯穿始终。他对滦河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他深情地说:“滦河不但有慈母的仁爱,而且还有菩萨心肠,又有一副美丽容颜……不论在怎样的情况下,她总是用她甘甜的乳汁滋润着两岸千顷禾田,哺育着两岸千家万户。”这质朴的话语,满含着一个滦河之子对母亲河深深的敬仰与赞美。而他对滦河景物的描写更是妙趣横生,充满动感 :滦河从我家门前流过,在门前分作两个岔,中间闪出了一块陆地,我们称它为蛙岛。蛙岛上住着很多很多的青蛙。青蛙非常喜欢歌唱,春天一到,它们每天晚上都举行歌咏比赛。它们的比赛很奇特,既不是独唱,也不是合唱,而是你一句,我一句,比着嗓,较着劲地轮唱。每到这时,整个蛙岛,整个村庄,不,整个世界只有蛙声一片 ......”这样的语言生动活泼,自然率真,童趣盎然,读来有一种音韵流转的美感,给读者带来无尽享受。

 除了生活环境的滋养,“滦河岸边的古老歌谣”也在悄然熏陶着他,山坡上牧羊老人和村里乡亲们茶余饭后的故事,让他百听不厌。这是王舜老师成为诗人的重要元素,也让“他笔下的民间故事与诗歌并驾齐驱”。从十几岁起,他就开始搜集流传在这片土地上的传说、故事、笑话,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共搜集整理出厚厚的十大本资料,这些都成了他创作的宝贵原料与资源。逐渐成长为一名作家。

而王舜老师能成为一名优秀作家,离不开他后天持续的自我提升。在有限的闲暇时光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经典文学作品,从国内外名著中汲取养分,学习不同的写作风格与技巧,不断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他始终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对身边的人和事、社会的变迁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洞察。每一篇作品的创作,他都要经历无数次的构思、起草、修改,常常为了一个词语的运用而绞尽脑汁。他积极参与各类文学交流活动,与同行们切磋技艺,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写作能力。正是这种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对创作的严谨与认真,让他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可见,滦河是主人公的一条生命之河,也是一条文学之歌。如作者所说《滦河之子》是“一部把人的命运和滦河紧密相连,从而完成了人与自然相濡与共的书写”。 “无疑,王舜是滦河的孩子,在母亲河孕育下,他沿着河岸一路向前,走向远方,走出了水的性格一一有容、坚强、上善。”

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经历一场情感的洗礼。从第一章的泪流满面,到第二章的痛苦万分,再到后面几章的百感交集,我的心情随着书中的情节起伏。越往后读,那种激越的节奏和催人奋进的力量就越强。作者孙建军老师用细腻的笔触,将王舜老师的人生画卷徐徐展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王舜。王舜老师的一生,是与苦难顽强抗争的一生,是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生。他的经历,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激励着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要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他用自己的人生,为我们书写了一个关于坚持、奉献与成长的传奇故事。

为了写好这部传记,孙建军老师耗费大量心血。他花费无数时间,在泛黄的纸页中仔细筛选,去粗取精,只为呈现最真实的王舜。他走访王舜的家乡,与他的亲人、同事、朋友倾心交谈,查阅那一本本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工作笔记、日记、简报。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常常被王舜的人生经历所触动,数次泪洒键盘。他关紧书房的门,独自一人,沉浸在回忆与创作之中,身旁的一包面巾纸,见证了他无数次的动容。正是这份对写作的敬畏之心,对王舜老师的尊重与理解,才让这部作品如此动人心弦,因为它首先感动了作者自己,然后像一束光,照亮读者的心灵。

读完《滦河之子》,我收获的远不止一个励志感人的故事,更是一种对人生的全新感悟和深刻理解。王舜老师做人的慈悲善良、坚守良知、谦逊低调、严谨认真、坚毅顽强、诚实守信,以及他面对生活挫折时的豁达从容——“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都如同明亮而温暖的灯塔,在我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熠熠生辉,为我指引前行的方向。 

当我合上《滦河之子》,指尖在封面上摩挲时,我未曾想到这部传记,会成为今年春天最动人心魄的阅读体验。这是一部激励人心、鼓舞斗志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梦想与奋斗的启示录,它让我坚信,只要心怀梦想,坚持不懈,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们都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书写出最耀眼的诗行。

 

2025.3.27

 1

【作者简介】

伊人,本名尹瑞娟,河北丰宁人,满族,教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协会会员。承德市作家协会理事,丰宁满族自治县作家协会主席。诗文见于《诗选刊》《当代人》《作品》《海燕》《鸭绿江》《浙江诗人》《江河文学》等期刊。作品入选《河北诗人作品精选》《当代精美诗歌选》《中华女诗人》等。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