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谈《黄河英雄儿女传》狙击手郭飞形象的根源

谈《黄河英雄儿女传》狙击手郭飞形象的根源

 

文/郭军平

 

我为什么做起小说了?这个问题我在《黄河英雄儿女传》后记里说得很清楚,恕不赘述。

 

现在就谈下与读者互动的一些问题。比如郭飞作为一名狙击手显示了高超的斗争艺术,一个人单枪匹马射杀鬼子兵三十多人,是不是过于夸张?作为神枪手,这样的人物肯定有,比如在西安培华学院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座谈会上,一位革命后代提到了自己的爷爷是一位神枪手,他的爷爷是当时陕军抗日队伍里的一位副旅长,名叫王振华。加上我小时候听祖辈讲的家族英雄狙杀鬼子的传奇故事,就把心中熟悉的澄城命先烈等综合起来,于是,郭飞的形象就诞生了。

 

文学巨匠鲁迅说过:“作家的取人为模特儿,有两法。一是专用一个人;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就连他也承认他自己“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不管是用一个人还是用几个人作模特儿,作者在小说中创造出来的人物应该既有鲜明的个性,同时又有社会的共性。用文学理论的语言表述,叫做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能做到个性与共性的完美统一,也就是典型化。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这个’”(《致敏·考茨基》)。别林斯基说过:“文学典型是读者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来自生活,“陌生”是指新鲜、独特,无可替代。

 

文学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作者完全可以依赖自己丰富的见识来塑造自己心中独特的这一个,并且将之塑造成人人喜欢的英雄人物形象。

 

塑造英雄人物是战争文学永恒的主题。《高山下的花环》作者李存葆曾经说过:军事文学的魅力在于它英雄主义的底色。

 

我们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从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到大禹治水、岳飞抗金,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危亡时刻,人们无不期望英雄的出现。

 

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中,涌现出了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人物。歌颂英雄,敬仰英雄,学习英雄才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习近平主席2016年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对文艺工作者亲切讲道。

 

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曾经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了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自人类伊始,英雄主义就存在并被人类所崇尚。最初,仅是缘于生存的艰难和生存的渴望,因为命运总是格外眷顾那些勇敢和充满生命张力的个体和群体。

 

莎士比亚说:“勇敢是世人公认的最大美德,有勇的人是最值得崇敬的。”他还说:“感发人心的忠勇,可以使一根纺线竿变成一柄长枪。”英雄主义历来是人类文明和人的精神的主旋律之一。当人类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英雄主义的时候,它已经以集体记忆中的一份组成,而被编码融进人类生命的基因中了。

 

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英雄主义的内涵当然不会完全一样。但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民族不倡导他们的军队和人民,去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献身的。

 

因而,激发我构思英雄人物郭飞的形象,既有小时候传说中的家族英雄抗日的传奇故事,又有熟悉的澄城革命先烈,还有世界上那些枪法高超的令敌人胆战心惊的狙击手的故事。

 

通过合情合理的战场态势构思和虚构,于是便有了主人公郭飞一战狙杀三十多名鬼子的辉煌战绩,从而一战成名。有些读者可能读到此处时以为夸张得有点离谱,其实一点都不离谱,从事抗战文学创作,我喜欢关注这方面的历史素材。

 

下面,我可以列举一些世界著名狙击手的战绩,你就知道我创作的主人公的射杀成绩才是小巫见大巫了。

 

西蒙·海耶(1905年12月17日—2002年4月1日),世界狙击之王。1939年—1940年的苏芬战争中,他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就用芬兰版的莫辛纳甘步枪射杀了542名苏军,一举成为世界上杀人最多的狙击手。

 

伊万·西多维克,出生于1919年9月12日俄国的斯摩棱斯克,是原二战时红军军官,他是最顶尖的苏军狙击手之一。他枪下有超过500的亡魂,训练了超过250名狙击手。授勋少校,它是二战中苏联最成功的狙击手,使用配有狙击镜莫辛-纳甘步枪。

 

尼古拉·雅克里维奇·伊林,苏联著名狙击手,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个人战绩是射杀494人。

 

瓦西里·扎伊采夫,是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陆军的一位著名狙击手。他因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于11月10日至12月17日之间共击毙了225名德意志国防军和其他轴心国的士兵与军官而一战成名。在二战期间共击毙德军400名。由他培训的狙击手共毙敌约一万名。战后他被提升为陆军少将。同时也是美国拍摄的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电影《兵临城下》的男主角瓦西里·扎伊采夫的原型。

 

海岑诺尔,作为德国国防军,在二战中狙杀记录为345人。他曾经表示,衡量一个狙击手的成功之处不在于他射杀了多少人,而在于他能对敌人造成如何的影响。

 

查克·马威尼,被认为是越南战争中美军第一狙击手,在美国海军陆战队里单兵杀人数最高的人。在越南的19个月里,多达319人死在他的手里,他在战场上射杀了103人,另有216名死者因为行动需要没有去考证尸体。他的射击技术却使他成为全世界警察竞相邀请的对象。

 

柳德米拉·M·帕夫里琴科,苏联女狙击手,在奥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中,这位狙击女王一共击毙了309名德军,创造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狙击神话。她也是在射杀人数超过300人的25名著名狙击手中的惟一一名女性。让人惊讶的是她的战果中,还包括36名敌军狙击手。

 

张桃芳(1931年-2007年10月29日),江苏省兴化市人,于1951年3月从军加入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中,据报道在537高地,32天以436发子弹创下击杀或毙伤214名敌人(71名美军和100余名联合国军)的击杀纪录。1953年志愿军总部为其荣记特等功并授予他“二级狙击英雄”荣誉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

 

当然,书中的郭飞形象不仅是一位枪法高超的英雄,也是一位富有侠骨柔情、诗情画意的热血男儿。这便是不同于其他小说中的英雄形象,体现了创作上的“这一个”的特点。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