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或生命之重
——浅析高扬诗作《生命》
作者:史映红
看到西藏诗人高扬的《生命》,脑际飞快地萦绕着古圣先贤关于生命的论述:东晋大家陶渊明在《拟挽歌辞三首》里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唐代诗仙李白在《拟古十二首》里写道:“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里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悲壮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说:“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
我曾多次给高扬诗作写过拙评,总体感觉首先是正义凛然,正气十足,正能量满满;作品有一缕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力量,像早晨八九点的阳光,温暖明媚,和煦灿烂;也像一株盛开的向日葵,明丽敞亮,高洁疏朗。其次是语句精短干练,畅晓通透,高扬的诗不像一些人那样生拉硬拽,堆积词语,繁芜冗杂,故作高深;让诗蕴诗意诗境陷入到文字和词语的浓雾硝烟里,大眼瞪小眼,看半天也不明白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再则是节奏明快,走笔从容,疏朗轻盈;像高山流水,清流潺潺,淙淙流淌,宛如天地空谷间鸣奏出的一曲清音。
品阅前两节,我们会想起圣哲老子在《道德经》里关于水的论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合于道体的人,好比水,水是善利万物却又不会与物相争。它乐于停留在大家所厌恶及卑下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人乐与卑下之人相处,心境十分平静,交友坦诚相待,言语诚实可靠,为政国泰民安,行事必能尽其长,举动必能适其会,这是因为他不争,所以才无过失。高扬用富有哲理的话告诉自己也提醒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要违背自然规律,不要逆流而上,而是在困难和一切艰难险阻面前,要因势利导,顺水推舟,见机而作。
同时高扬像一位耳提面命、言传身教的老师,又像一位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的家长,告诉学生和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在人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的生命旅途中,问题与困难总是接二连三,层出不穷,向前向上的奋斗之路不会平坦,但在各种困难面前,做到“不硬闯、不沮丧”,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才能走出困境险境,到达胜利的彼岸。
三四节与前两节大同小异,同样《道德经》里曰:“刚者易折,柔则长存”;清代评论家王永彬在《围炉夜话》里亦言:“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这两句都揭示了刚强与柔弱的辩证关系,刚不一定就强,柔不一定就弱。真正的强者,是那些善于顺应天时地理人和,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的人,而不是鲁莽行事,固执己见,刚愎自用的人。应该学会完善自己个性,努力控制自己情绪,不为所欲为,过度任性,专横跋扈;而要循规蹈矩,规行矩步,“左右探寻出路”,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为大地添一片绿”。
在我们周围,经常看到这样的人,要么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半途而废;要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始无终。成功队伍里没有他,鲜花掌声里没有他,冠亚季军领奖台上没有他;不是这人差在智商和情商,而是差在坚持,绳锯木断,滴水穿石,磨杵成针,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走到人生最高点。
近年里,我常给师长朋友写拙评,品咂字里行间的意境意蕴,寻觅作者的意图初衷,探究文字的真谛和启迪,且乐在其中。但省级以上领导的作品评析不多,高扬就是一位,这位在高原工作超过四十五年的老西藏,我常常喟叹他的严谨与缜密,好学与精进,恒久与坚毅,这也就是他走到如此高位的原因吧?除了人生与事业双辉煌,难能可贵的是他给晚辈在学习、事业及做人处事上加以指导和勉励,让他们“不硬闯、不沮丧、不气馁、不放弃”;要“顺势弯曲、探寻出路、不断突破自己、积攒实力底气”,增强“自信和智慧”,只有这样,“终将赢来不同的人生”,把理想与憧憬真正变成现实。
记得鲁迅先生在《书信·致萧军》里言:“一个作者,‘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不好的,容易停滞。我想,顶好是不要自馁,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旧总是用功。要不然,输出多而输入少,后来要空虚的”。先贤在近百年前对晚辈的鞭策与嘉勉,鼓舞与激劝,与高扬这首作品多么相似,用心多么良苦,对晚辈和年轻人的期望多么殷切;我想,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体现,是所有德高望重的长者对晚辈的关心爱护,我们真诚的感谢他们。
生命
作者:高扬
生命是什么
随机是她的魂
就像溪流遇见大山
从不硬闯
而是顺势弯曲
一路欢歌向东而去
生命是什么
应变是她的魄
就像云朵被闪电撕碎
从不沮丧
索性变成万千雨丝
滋润万物生灵
生命是什么
柔韧是她的气
就像小草遇到硬土
从不气馁
左右探寻出路
为大地添一片绿
生命是什么
坚持是她的神
就像水滴与岩石碰撞
从不放弃
常年昼夜敲击
直到把岩石击穿为止
这就是生命最深的智慧
深藏在弯曲的弧度里
不断突破自己
积攒实力底气
自信和智慧
终将赢来不同的人生
作者简介:
高扬:西藏诗人,在诸多报刊杂志及文学平台发表各类作品,在西藏工作四十五年。
史映红,男,70后,甘肃庄浪人,笔名桑雪;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