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重塑文艺评论的人民坐标

重塑文艺评论的人民坐标

从云端落地,向人民扎根

 

作者:袁竹

 

引言:文艺评论的时代之问

 

在文艺的广袤版图中,文艺评论宛如一座灯塔,为文艺创作指引方向,又似一面明镜,映照出文艺作品的优劣得失,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创作者与受众,在整个文艺生态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这一论述精准地阐明了文艺评论的关键价值与重大使命。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当下的文艺评论现状,却不难发现,脱离人民的阴霾正悄然笼罩。在流量至上的喧嚣浪潮里,一些文艺评论沦为博取眼球的工具;在资本的强势介入下,评论的天平严重失衡,失去了应有的公正与客观;而过度依赖数据的 “数据算命” 式评论,更是让文艺评论与人民生活渐行渐远。这些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文艺评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阻碍了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

 

文艺源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也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文艺评论一旦脱离人民,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将失去其存在的根基与意义。因此,深入剖析当下文艺评论脱离人民的病症,探寻重塑其 “人民性” 的良方,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紧迫课题,对于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文艺评论的价值锚点:人民性的理论溯源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人民性根基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他们的文艺思想犹如一座巍峨的理论宝库,为后世的文艺研究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人民性则是其中熠熠生辉的核心基石。

 

在马克思看来,文艺是人类在精神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珍贵产物,它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他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 ,这一论断掷地有声,将人民置于文艺创作和评判的核心地位,深刻揭示了人民在文艺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马克思的视野里,文艺与人民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文艺作品应当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情感与需求,成为人民心声的忠实代言人。例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和广阔的社会视野,生动地展现了 19 世纪法国社会的众生相,马克思对这部作品推崇备至,认为它 “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 ,正是因为巴尔扎克通过文学作品深刻地描绘了人民在那个特定时代的生活境遇和精神状态,让人们从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

 

恩格斯同样高度重视文艺与人民的紧密关系。他在评论一些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时,对那些关注人的解放和普通民众命运的创作倾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在 19 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的地位和处境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开始将目光投向底层人民,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展现他们的生活困境和挣扎。恩格斯对这些作家的作品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他们的创作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反思,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例如,他称赞英国工人诗人爱德华米德的诗歌《蒸汽王》,认为这首诗真实地表达了工人阶级的普遍情绪,让人们听到了工人阶级内心的声音。在恩格斯看来,进步的文艺应当勇敢地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展现他们为改变命运而进行的不懈奋斗,因为无产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命运和奋斗历程是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在文艺领域有着深刻的体现。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升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他们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价值观念等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内涵。文艺作品只有扎根于人民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人民的需求和愿望,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同时,人民也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他们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影响着文艺作品的传播和接受。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只有得到人民的认可和喜爱,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因此,文艺人民性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艺领域的必然要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二)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对人民性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它深深扎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肥沃土壤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紧密围绕着人民性这一核心,不断传承、发展与创新,为中国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无疑是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一座巍峨丰碑。在那个战火纷飞、民族危亡的特殊历史时期,《讲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文艺工作者前行的道路。它旗帜鲜明地提出了 “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 这一振聋发聩的论断,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明确地确立下来,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和实践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同志深刻地认识到,文艺要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了解他们的疾苦,反映他们的心声。他指出,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只有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文艺作品才能具有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秦腔《血泪仇》以其悲愤激昂的情感和真实的历史背景,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在战争年代所遭受的苦难和对和平的渴望;评剧《逼上梁山》则通过对历史故事的重新演绎,表达了人民对压迫的反抗和对正义的追求;秧歌剧《兄妹开荒》以其欢快的节奏和生动的表演,展现了人民群众在劳动中的热情和创造力;歌剧《白毛女》更是以其震撼人心的剧情和深刻的社会主题,成为了中国现代歌剧的经典之作,它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成为了中国文艺史上的经典之作。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和飞速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也在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的时代需求,持续丰富和发展人民性的内涵。邓小平同志提出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的重要观点,深刻阐述了文艺与人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他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创作出更多符合人民需求的优秀作品。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文艺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各种文艺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艺形式蓬勃发展。作家艺术家们纷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敏锐的视角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记录时代的变迁,反映人民的心声。从 “伤痕文学” 对历史伤痛的深刻反思,到 “反思文学” 对时代命运的深入思考;从 “改革文学” 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热情讴歌,到 “寻根文学” 对民族文化根源的探寻;从 “先锋文学” 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大胆创新,到 “新写实小说” 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真实描绘,每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流派都蕴含着对人民生活和命运的深切关注,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文艺人民性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的天空。他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强调 “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这些重要论述,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民性思想,也传承了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的优良传统,同时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需求,为文艺评论工作注入了全新的内涵和活力。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在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时代风貌、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电视剧《觉醒年代》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生动的人物刻画,再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激发了广大观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人世间》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变迁,展现了中国社会近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让人们感受到了平凡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坚守和奋斗;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以七个小故事,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个重要历史瞬间,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舞剧《只此青绿》则以其独特的舞蹈语言和精美的舞台设计,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观众领略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和高度评价,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文艺评论人民性的新内涵和新要求。

 

二、脱离人民:当下文艺评论的病症剖析

 

(一)流量至上,沦为情绪的附庸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流量已然成为一种强大的驱动力,深刻地影响着文艺评论的走向。在算法推荐和点击率至上的逻辑下,文艺评论的生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些从业者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惜放弃理性思考,转而采用极端情绪和低俗内容来吸引眼球,使文艺评论逐渐沦为流量的附庸,背离了人民的精神需求。

 

“标题党狂欢” 是流量逻辑下文艺评论的常见病症之一。一些文艺评论从业者为了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不惜采用夸张、惊悚的标题,制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例如,在电影《满江红》上映期间,有评论文章标题为《〈满江红〉:史上最烂的爱国电影,看完我三观尽毁》,这样的标题充满了挑衅性和煽动性,与影片的实际内容严重不符。事实上,《满江红》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对历史的生动演绎,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观众的爱国情怀,虽然影片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远不至于被如此贬低。这种 “标题党” 式的评论,并非基于对作品的客观分析和理性思考,而是为了吸引流量,故意制造话题,挑起观众的情绪,从而引发争议和讨论。它不仅误导了观众对作品的理解,也破坏了文艺评论的公信力和严肃性。

 

“煽动情绪” 也是流量逻辑下文艺评论的一大问题。一些评论者利用大众的朴素情感,如爱国情感、民族情感等,进行情绪化的渲染和煽动,以达到吸引流量的目的。在一些涉及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评论中,评论者往往会脱离作品本身,过度解读作品中的历史元素,将其与现实政治联系起来,引发观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例如,在电视剧《觉醒年代》播出后,一些评论者抓住剧中人物的某些言行,进行片面的解读和放大,引发了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争论。这些争论并非基于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探讨,而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了制造社会分裂和对立的工具。这种煽动情绪的评论,不仅损害了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猎奇媚俗” 同样是流量逻辑下文艺评论的不良倾向。一些评论者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低俗趣味,不惜挖掘文艺作品中的猎奇元素和低俗内容,进行大肆渲染和炒作。在一些综艺节目评论中,评论者往往关注明星的绯闻、八卦和私人生活,而忽视了节目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例如,某档真人秀节目中,一位明星的一句无心之言被评论者抓住,进行无限放大和解读,引发了一场关于明星道德问题的大讨论。这种猎奇媚俗的评论,不仅降低了文艺评论的品味,也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

 

这些以流量为导向的文艺评论,虽然在短期内可能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和点击率,但从长远来看,它们不仅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艺评论的需求,反而会破坏文艺评论的生态环境,导致文艺评论的低俗化和娱乐化。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是能够深入分析作品内涵、揭示作品价值、引导审美提升的文艺评论,而不是这些充满情绪和低俗内容的 “流量垃圾”。因此,文艺评论从业者应该坚守理性和专业的底线,摒弃流量至上的观念,以人民的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创作出有深度、有价值的文艺评论作品。

 

(二)资本介入,评论天平严重失衡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资本犹如一只无形的大手,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文艺评论领域,对文艺评论的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评论天平严重失衡,失去了应有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无法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看法。

 

“水军” 控评现象是资本介入文艺评论的典型表现。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影视公司、明星团队等会雇佣大量的 “水军”,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发布虚假的评论,对自己的作品或艺人进行吹捧,对竞争对手的作品或艺人进行诋毁。在电影《上海XX》上映前,片方就曾雇佣 “水军” 在各大平台上发布大量的正面评论,试图营造出一种未映先火的假象。然而,影片上映后,由于质量不佳,遭到了观众的广泛吐槽,“水军” 的控评行为也被曝光,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感。这种 “水军” 控评行为,不仅破坏了文艺评论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也误导了观众的选择,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受资本驱使随意改变评价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一些文艺评论从业者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不惜违背自己的良心和职业道德,根据资本的需求随意改变对作品的评价。某知名影评人在评价一部由大资本投资的电影时,起初给出了负面评价,但在收到片方的 “公关费用” 后,迅速改变了口风,对影片进行了大肆赞扬。这种见风使舵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文艺评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让观众对文艺评论失去了信任。

 

资本的介入还导致文艺评论的关注点发生偏移,从对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关注,转向对票房、收视率、流量等商业指标的追逐。一些文艺评论文章,不再是对作品的艺术特色、思想深度、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而是围绕着作品的商业数据展开讨论,将票房数字、收视率高低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在评价电影《战狼 2》时,很多评论文章只关注其票房破纪录的成绩,而对影片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中国军人形象的塑造等方面的艺术价值却缺乏深入的探讨。这种以商业数据为导向的评论,无法真正反映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人民的审美需求,也不利于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

 

资本介入文艺评论,使得评论成为了一种商业工具,失去了其独立的价值和批判精神。文艺评论本应是对文艺作品的客观评价和深入分析,是连接创作者与观众的桥梁,是推动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在资本的裹挟下,文艺评论无法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看法,无法为文艺创作提供有益的指导,反而成为了资本操纵市场、谋取利益的手段。因此,要重塑文艺评论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就必须抵制资本的不当介入,让文艺评论回归到其本质,真正成为人民心声的表达者和文艺创作的引导者。

 

(三)数据迷信,远离生活的土壤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的力量日益凸显,它为我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然而,在文艺评论领域,过度依赖数据进行评论的现象却愈演愈烈,这种 “数据迷信” 使得文艺评论逐渐远离生活的土壤,无法真正理解文艺作品中蕴含的人民情感与生活温度。

用大数据分析文艺作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一些文艺评论从业者试图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如作品的点击量、播放量、评论数、转发数等,来判断作品的优劣和受欢迎程度。他们认为,数据是客观的、真实的,能够准确地反映作品的价值和影响力。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文艺作品的特殊性。文艺作品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商业价值和传播效果,更在于其对人性的洞察、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数据只能反映作品的表面现象,无法触及作品的精神内核。例如,一部网络小说可能因为其标题吸引人、宣传推广力度大等原因,获得了很高的点击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它可能缺乏深度的思想内涵、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表达,只是迎合了部分读者的低俗趣味。如果仅仅依据数据来评价这部小说,就会忽略其内在的缺陷,无法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

 

过度依赖数据还会导致文艺评论失去对人民生活的感知和理解。文艺作品源于人民的生活,它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乐、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只有深入到人民生活中去,与人民群众 “打成一片”,才能真正理解文艺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然而,当文艺评论从业者躲在空调房里,盯着电脑屏幕,用大数据分析《红楼梦》人物关系网,用 AI 统计网络文学 “爆款公式” 时,他们就已经远离了人民生活的现场,无法感受到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态。他们无法理解宝黛爱情的刻骨铭心,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那种纯真而又无奈的爱情;他们也无法知晓《平凡的世界》让农民工兄弟泪湿枕巾的原因,因为他们没有体验过农民工在生活中的艰辛和奋斗。这样的文艺评论,只是一堆空洞的数据堆砌,缺乏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和对人性的尊重,无法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

 

数据迷信还会限制文艺评论的创新和发展。文艺评论需要有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思考和创新的表达,才能为文艺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然而,过度依赖数据会使文艺评论陷入一种固定的模式和思维定式,缺乏对文艺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和创造性分析。在大数据和 AI 的影响下,文艺评论可能会变得千篇一律,缺乏独特的见解和思想的火花。这样的文艺评论,不仅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艺评论的需求,也会阻碍文艺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文艺评论不能被数据所左右,而应该回归到人民生活的土壤中去。文艺评论从业者应该走出象牙塔,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人民的情感,用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文艺作品的内涵。只有这样,文艺评论才能真正反映人民的心声,发挥其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

 

三、重塑人民性:探寻文艺评论的破局之道

 

(一)深入生活,在田野调查中触摸人民脉搏

文艺评论者应走出书斋,深入人民生活,像《人世间》等作品一样,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使评论具有现实温度。《人世间》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普通工人家庭三代人的命运变迁,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正是因为它扎根于人民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乐。文艺评论者也应如此,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与快递员、教师、社工、学生、农民等各行各业的人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需求,从他们的生活中发现文艺作品的现实意义。

 

田野调查是深入生活的重要方式。文艺评论者可以通过田野调查,走进工厂、农村、社区等基层场所,观察人民的生活细节,倾听他们的心声。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后,一些文艺评论者深入到癌症患者群体中,了解他们的就医经历和生活困境,从而对电影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的评论不再是空洞的理论分析,而是充满了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通过田野调查,文艺评论者能够触摸到人民的脉搏,感受到生活的温度,使评论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深入生活还要求文艺评论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从文艺作品中挖掘出与社会现实相关的内涵。在电视剧《扫黑风暴》播出期间,社会上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关注度极高。文艺评论者可以结合这一社会热点,对电视剧中所展现的黑恶势力的猖獗、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等情节进行分析,探讨文艺作品如何反映社会现实,以及如何通过艺术的手法引导人们关注和参与社会治理。这样的评论不仅能够提高观众对文艺作品的理解,还能够引发社会对热点问题的深入思考。

 

(二)转变文风,用人民的语言书写评论

当前,一些文艺评论存在文风晦涩难懂、空洞无物的问题。这些评论往往堆砌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理论词汇,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例如,在一些文学评论中,评论者大量引用西方文艺理论,却没有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使得评论文章显得生硬、刻板,与读者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隔阂。这种文风不仅无法让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文艺评论,也削弱了文艺评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为了让文艺评论能够被大众接受和理解,评论者应使用通俗易懂、贴近人民的语言进行写作。文艺评论不是学术论文,不需要过于追求理论的高深和语言的晦涩。它应该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在评论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时,评论者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电影中的精彩情节,如 “哪吒那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喊出了多少年轻人内心的不甘与倔强,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挣扎与反抗”,这样的语言既贴近生活,又能准确地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贴近人民的语言还体现在对人民情感的关注和表达上。文艺评论者要站在人民的立场,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去评价文艺作品。在评论电视剧《觉醒年代》时,评论者可以这样写道:“看着剧中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的先辈们,我们怎能不心潮澎湃?他们的热血与牺牲,他们的理想与信念,通过这部电视剧,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这种饱含深情的语言,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评论者对作品的热爱和对人民情感的尊重,使评论更具感染力。

 

(三)坚守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开展评论

文艺评论要坚守人民立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褒优贬劣,真正发挥对文艺创作的引导作用。在评价文艺作品时,评论者不能仅仅从个人喜好出发,而要考虑作品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需求,是否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文艺评论者在评价这部电影时,应充分肯定其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对志愿军英雄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历史的尊重和铭记。通过这样的评论,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对于一些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作品,文艺评论者要敢于发声,进行批判。在某些影视作品中,存在着歪曲历史、宣扬低俗价值观、过度娱乐化等问题。文艺评论者应毫不留情地指出这些问题,如批评某些抗日神剧中对历史的恶搞和对英雄的亵渎,让观众认识到这些作品的错误之处,从而引导文艺创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坚守人民立场还要求文艺评论者关注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推动文艺创作不断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对文艺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艺评论者应敏锐地捕捉到人民群众的审美变化,鼓励文艺创作者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人民性的优秀作品。在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今天,文艺评论者可以关注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对一些具有创新性和思想性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肯定和推广,同时也对网络文学中存在的低俗、同质化等问题提出批评和建议,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四、案例分析:成功文艺评论如何彰显人民性

 

(一)对热门影视作品的优质评论解读

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这部作品播出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与之相关的优质评论也层出不穷。这些评论从人民视角出发,深入挖掘作品价值,为观众理解作品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有评论从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的角度分析《觉醒年代》,指出该剧在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的原则下,生动地再现了 1915 年到 1921 年间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让观众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热血与激情。通过对剧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展现了他们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而进行的不懈探索和奋斗,使观众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这种从历史高度出发的评论,让观众更加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

 

还有评论聚焦于作品对青年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觉醒年代》展现了百年前青年们的理想与追求,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评论指出,这部作品对于当代青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激励着当代青年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精神,勇担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从青年视角出发的评论,引发了广大青年观众的强烈共鸣,使他们在观看作品后,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对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评论中,有评论者从情感共鸣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影片中七个小故事如何以小见大,展现了普通人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从开国大典上的电动升旗装置设计师,到原子弹研发过程中的无名英雄,再到女排夺冠时小巷里的欢呼雀跃,这些故事都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禁联想到自己与祖国的点点滴滴,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评论者认为,这部电影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让观众在平凡中感受到了伟大的力量。

 

(二)优秀文艺评论对文艺创作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这些优秀的文艺评论对文艺创作和社会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引导创作方向方面,评论为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反馈和建议。对于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品,评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激发了创作者的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更加大胆地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而对于一些存在问题的作品,评论也直言不讳地指出其不足之处,帮助创作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在今后的创作中加以改进。

 

在促进文艺作品质量提升方面,评论起到了监督和推动的作用。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和评价,评论能够揭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促使创作者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追求更高的艺术品质。在对一些文学作品的评论中,评论者会对作品的语言表达、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指出其中的亮点和瑕疵,这有助于作者在后续的创作中加以完善。

 

在社会层面,优秀的文艺评论引发了人民的共鸣,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当评论深入挖掘作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时,它能够引导观众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对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影视作品的评论,会促使观众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优秀的文艺评论还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五、展望未来: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评论新生态

 

(一)对未来文艺评论发展方向的展望

在内容创新方面,未来的文艺评论应更加紧密地围绕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念展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艺评论也应与时俱进,关注人民在各个领域的新体验、新需求。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文艺评论可以探讨这些技术对文艺创作和欣赏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文艺作品来展现科技时代下人民的精神世界。同时,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多样化,文艺评论应关注小众文化、边缘文化等领域,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民性价值,为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思路。

 

在形式创新上,文艺评论应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探索多样化的评论形式。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为文艺评论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和表达方式。未来的文艺评论可以借助这些平台,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制作短视频评论,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精彩的画面剪辑,对文艺作品进行解读和评价,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开展直播评论,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解答观众的疑问,听取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增强评论的互动性和参与感。还可以结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文艺评论体验,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文艺作品的魅力。

 

在传播方面,未来的文艺评论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实现多平台、全方位的传播。除了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外,文艺评论还应积极拓展网络平台,如社交媒体、文艺论坛、视频网站等,扩大评论的传播范围。通过社交媒体的分享和转发功能,让文艺评论能够迅速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在文艺论坛上,鼓励读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在视频网站上,发布高质量的文艺评论视频,吸引更多观众的观看和关注。未来的文艺评论还应加强国际传播,通过翻译、国际合作等方式,将中国优秀的文艺评论作品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艺的发展成就,提升中国文艺的国际影响力。

 

(二)呼吁文艺评论工作者担当起时代使命

文艺评论工作者作为文艺领域的重要力量,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应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创作出更多有价值、有担当的文艺评论作品。

 

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有敏锐的时代洞察力,能够及时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心声。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文艺现象层出不穷,文艺评论工作者应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对新的文艺作品和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人民情感。在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今天,文艺评论工作者应关注网络文学的发展动态,对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肯定和推广,同时也对网络文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评和引导,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文艺评论工作者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将其融入到文艺评论中,为文艺创作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对古装剧、历史剧等文艺作品的评论中,文艺评论工作者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作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

 

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敢于对不良文艺现象说 “不”。在文艺市场中,存在着一些低俗、媚俗、庸俗的文艺作品和现象,这些作品和现象不仅损害了文艺的形象,也影响了社会风气。文艺评论工作者应坚守道德底线,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对这些不良文艺现象进行批判和抵制,引导文艺创作走向正确的方向。对于一些宣扬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内容的文艺作品,文艺评论工作者应毫不留情地指出其危害,呼吁社会共同抵制。

文艺评论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努力创作出高质量的文艺评论作品。文艺评论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评论工作者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敏锐的审美能力和深刻的思想见解。文艺评论工作者应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现实,增强自己的社会阅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评论文艺作品。只有创作出高质量的文艺评论作品,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尊重,才能真正发挥文艺评论的作用。

 

未来的文艺评论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文艺评论工作者应担当起时代使命,紧密围绕人民,不断创新,为推动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让文艺评论成为人民的心声回响

 

文艺评论,作为文艺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宛如一面镜子,映射着文艺作品的光辉与瑕疵;又似一座桥梁,连接着创作者的灵感与人民的情感。从理论溯源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其奠定了坚实的人民性根基,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则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使其人民性内涵愈发丰富。

 

然而,当下文艺评论却陷入了脱离人民的困境。流量至上,使评论沦为情绪的附庸,以夸张的标题、煽动性的言辞和低俗的内容吸引眼球,却忽略了作品的内在价值;资本介入,让评论天平严重失衡,“水军” 控评、受资本驱使随意改变评价等现象屡见不鲜,评论失去了公正与客观;数据迷信,导致评论远离生活的土壤,过度依赖大数据和 AI 分析,无法真正理解文艺作品中蕴含的人民情感与生活温度。

 

为了重塑文艺评论的人民性,我们探寻到了破局之道。文艺评论者应深入生活,在田野调查中触摸人民脉搏,像《人世间》等优秀作品一样,从人民的生活中汲取养分,使评论具有现实温度;应转变文风,用人民的语言书写评论,摒弃晦涩难懂、空洞无物的文风,以通俗易懂、贴近人民的语言传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应坚守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开展评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褒优贬劣,发挥对文艺创作的引导作用。

 

通过对热门影视作品如《觉醒年代》《我和我的祖国》等的优质评论解读,我们看到了成功的文艺评论如何从人民视角出发,深入挖掘作品价值,引发人民的共鸣。这些优秀的文艺评论不仅对文艺创作起到了引导和推动作用,也在社会层面引发了广泛的思考,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展望未来,文艺评论应在内容、形式和传播等方面不断创新。在内容上,紧密围绕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念展开;在形式上,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探索多样化的评论形式;在传播上,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实现多平台、全方位的传播。文艺评论工作者更应担当起时代使命,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敏锐的时代洞察力、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创作出更多有价值、有担当的文艺评论作品。

 

让我们期待,文艺评论能够真正回归人民,成为人民心声的回响,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推动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贡献出磅礴的力量 。

 

作者简介:袁竹,四川德阳人,作家、画家、文艺评论家,逍遥画派创始人,代表著作《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袁竹》(天津人美版);《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二)·袁竹山水画作品选》(河北美术版)。袁竹创作文学评论、小说、散文、诗歌等400余万字,发表在“中国作家网”“精神文明报”“四川农村报”“少年先锋报”等各大媒体。歌词《石榴红》荣获金奖。 长篇小说《东升》《平遥世家》《地火长歌》在中国作家网“长篇连载”栏目连载。文学评论《四秩风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时代华章与未来新程》《从航海罗盘到数字星图:中国文化出海的文明重构与范式革命》《新世纪蜀韵:四川作家笔下的文学版图》《阿来:于藏地书写中构筑文学的宏大宇宙》《〈贾平凹文选〉:当代文学灵魂的多棱折射》《于时光褶皱处,探寻人性微光 ——贾平凹长篇小说〈消息〉的深度剖析》等三十多篇论文被中国作家网发表,其中“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2024年度十佳”系列评论引关注。《作家网》发表《数字浪潮下,中国文化出海的星辰征途》《时代浪潮下的灵魂镜像与文学回响——叶辛“知识分子心灵三部曲”》《大地与灵魂的叙事诗 ——论刘亮程及其作品的境界》《于文学星河中闪耀的星辰——探秘张俊彪》等文学评论。30余万字长篇小说《东升》单行本由国家级出版社纳入出版计划,即将出版发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