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从孙犁小说看古典抒情传统的现代变奏

从孙犁小说看古典抒情传统的现代变奏

 

作者:袁竹

 

引言:孙犁小说与古典抒情传统的渊源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灿烂星空中,孙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 “荷花淀派” 当之无愧的开创者 。他的小说,如同一幅幅细腻温婉的水乡画卷,又似一首首清新质朴的田园牧歌,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平原的生活为蓝本,生动地展现了那个特殊时代里普通民众的坚韧抗争与人性光辉。茅盾曾赞誉孙犁:“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绘风云变化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 从早期的《荷花淀》《芦花荡》,到后来的《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作品,孙犁用他那如椽巨笔,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温情的文学世界。

 

孙犁小说的独特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古典抒情传统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抒情传统更是博大精深,从《诗经》的 “国风” 到《楚辞》的浪漫,从唐诗宋词的典雅韵律到明清小品文的细腻情致,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抒情元素。这些古典文学作品,或以景抒情,或以物寄情,将中华民族的情感世界、审美观念和文化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孙犁自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热爱和深入的钻研,这使得他在创作中自然而然地汲取了古典抒情传统的精华,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现代小说的创作之中 。

 

在孙犁的小说里,古典抒情传统不再是生硬的照搬,而是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思想和情感有机融合,实现了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现代转换。这种转换不仅体现在语言的运用、意境的营造上,更体现在情感的表达、主题的深化以及叙事结构的构建等多个层面。通过对古典抒情传统的现代转换,孙犁的小说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和底蕴,又充满了时代的气息和现代的精神,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也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

 

一、古典抒情传统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古典抒情传统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承载着古人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追求,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内涵上看,古典抒情传统以 “情” 为核心,强调诗人、作家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文学创作的本源是人之内心,其本质在于写心,表现人的情志 。无论是对爱情的向往、对友情的珍视、对家国的热爱,还是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慨,都能在古典抒情作品中找到生动的体现。《诗经》中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屈原的《离骚》,则充满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身高洁品质的坚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其情感之深沉、意志之坚定,令人动容。

 

在情感表达方面,古典抒情传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直抒胸臆的豪迈奔放,如李白的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毫不掩饰地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自信;也有委婉含蓄的细腻深沉,如李商隐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春蚕和蜡炬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情感委婉而动人 。这种多样化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古典抒情作品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审美需求,引发广泛的情感共鸣。

 

情景交融是古典抒情传统的重要表现手法。古人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景物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物象,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象征。诗人通过对景物的精心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王维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塞外大漠雄浑壮阔的景象,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边塞生活的独特感受;柳永的 “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描写杨柳、晓风、残月等凄凉的景象,烘托出离别时的悲伤和惆怅之情。景与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了深远的意境。

 

意境的营造是古典抒情传统的核心追求。意境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具有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特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优秀的古典抒情作品往往能够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创造出独特的意境,让读者在想象的空间中品味其中的深意。如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一幅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画面,传达出诗人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悠然自得的心境。

 

古典抒情传统还注重语言的锤炼和韵律的和谐。诗人通过精准地选择和使用词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形象性和音乐性。押韵、对仗、平仄等韵律规则的运用,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杜甫的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不仅画面优美,而且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孙犁小说对古典抒情传统的继承

 

(一)情景交融的诗意营造

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抒情传统的核心手法,孙犁在小说创作中对这一手法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他善于通过细腻的自然景物描写,巧妙地烘托人物的情感,营造出独特的时代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作品中浓郁的诗意。

 

在其代表作《荷花淀》中,开篇便描绘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 这段描写,不仅展现了荷花淀的美丽风光,更通过对女人编席这一细节的刻画,传达出一种宁静、祥和的生活气息。而女人 “有时望望淀里” 的动作,则暗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景中含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当水生嫂得知丈夫要去参军时,她的内心充满了不舍和担忧,但她又深明大义,理解丈夫的选择。此时,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她复杂的情感:“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 这里的 “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银白世界” 等意象,既描绘出荷花淀的纯净与美丽,又象征着水生嫂内心的纯洁和善良;而那 “薄薄透明的雾” 和 “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则增添了一种朦胧、诗意的氛围,恰如其分地烘托出水生嫂此时既不舍又无奈的复杂心情。

 

在描写战斗场面时,孙犁同样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战争的残酷与荷花淀的美丽风光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如在描写伏击战的段落中,“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作者将荷叶比作铜墙铁壁,将荷花箭比作哨兵,既展现了荷花淀的自然美景,又暗示了根据地人民的坚强意志和保卫家园的决心。在战斗过程中,“荷花变成了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通过妇女们的视角,将紧张的战斗场面与她们对丈夫的牵挂之情交织在一起,使读者在感受战争紧张氛围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人性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

 

(二)人物塑造的诗意表达

孙犁笔下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堪称经典。这些女性形象不仅具有传统女性的温柔、善良、勤劳等美德,还展现出了新时代女性的勇敢、坚韧和独立精神,集传统美与时代美于一身,散发着独特的诗意韵味。

 

以《荷花淀》中的水生嫂为例,她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小说开篇对她编席的描写,就生动地展现了她的能干:“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 短短几句话,一个熟练、敏捷的劳动妇女形象便跃然纸上。同时,水生嫂又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当水生告诉她自己要去参军时,她虽然心中不舍,但还是选择了支持丈夫,表现出了识大体、顾大局的品质。她对丈夫的深情,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得以体现,如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这一细微的动作,将她内心的震惊和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后,水生嫂逐渐成长为一名勇敢的抗日战士。她和其他妇女一起,积极投身到抗日斗争中,为保卫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从普通农村妇女到抗日战士的转变,不仅展现了水生嫂的成长历程,也体现了时代对女性的影响和塑造。水生嫂的形象,既有中国传统女性的温婉柔美,又有新时代女性的坚韧刚强,她的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充满了诗意的美感。

 

除了水生嫂,孙犁在其他作品中也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富有诗意的女性形象。如《风云初记》中的春儿,她天真活泼、热情开朗,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憧憬;《铁木前传》中的小满儿,她美丽聪慧、性格复杂,既有善良纯真的一面,又有虚荣任性的一面 。这些女性形象各具特色,但都共同体现了孙犁对人性美的追求和赞美,她们以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

 

(三)语言风格的古典韵味

孙犁小说的语言简洁、清新、富有节奏感,宛如潺潺溪流,清澈见底,又似林间微风,轻柔拂面,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古典文学语言精华的借鉴和吸收。

 

在词汇运用上,孙犁善于运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生动的画面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在《荷花淀》中描写荷花淀的景色:“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薄薄透明”“新鲜” 等词语,简洁准确地描绘出了荷花淀的朦胧之美和清新气息,让读者仿佛能闻到那淡淡的荷香。又如描写水生嫂编席时苇眉子的状态:“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 一个 “跳跃”,将苇眉子的灵动和水生嫂编席动作的熟练表现得活灵活现,充满了动态美。

 

从句式上看,孙犁的小说语言多采用短句,句式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这种句式特点,既符合口语表达的习惯,又具有一种简洁有力的美感。如在《荷花淀》中,水生和水生嫂的对话:“‘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报了名的。’‘你总是很积极的。’” 这段对话,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却生动地展现了水生的积极和水生嫂对丈夫的复杂情感,既有对丈夫的依恋,又有对他的赞赏。

 

此外,孙犁还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他常常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如在《荷花淀》中,将荷叶比作铜墙铁壁,将荷花箭比作哨兵,形象地展现了荷花淀的坚韧和威严;在描写妇女们划船时,“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这里运用了拟声词和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妇女们划船时的轻松愉悦和水乡生活的闲适自在。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小说语言更加富有诗意,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三、孙犁小说对古典抒情传统的现代转换

 

(一)主题的时代性转变

中国古典文学的抒情主题多集中于个人的情感世界,如爱情的甜蜜与苦涩、友情的真挚与温暖、人生的悲欢离合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等 。这些主题往往围绕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展开,反映的是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 。而孙犁生活在一个社会变革剧烈的时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孙犁的小说主题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他将目光从个人的情思抒发转向了对时代风云和革命斗争的描绘,赋予了古典抒情以新的社会内涵 。

 

在孙犁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革命的热情歌颂。《荷花淀》通过描写白洋淀地区的青年妇女送丈夫参军、在战斗中成长的故事,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顽强斗志 。小说中的水生嫂等妇女形象,不仅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勤劳、善良和温柔,更在战争的洗礼下,展现出了勇敢、坚韧和独立的品质 。她们积极支持丈夫的抗日事业,自己也投身到战斗中,为保卫家园做出了贡献 。这种对女性在革命战争中成长和贡献的描绘,突破了古典抒情传统中对女性形象的局限,体现了时代对人性的塑造和影响 。

 

《风云初记》则以抗日战争初期为背景,描绘了冀中平原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展抗日斗争的壮丽画卷 。小说通过众多人物的命运和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精神状态 。孙犁在小说中不仅刻画了英勇善战的抗日战士,还描写了普通百姓在战争中的苦难与抗争,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通过这些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以及人民在革命中的觉醒和成长 。这种对时代背景下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深入描绘,使小说的主题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

 

孙犁的小说还关注社会变革对农村生活和农民思想的影响 。在《铁木前传》中,他通过描写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两家的关系变化,展现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对农村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冲击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在时代的浪潮中,经历了思想的转变和人生的起伏 。孙犁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探讨了社会变革对人性的影响,以及人们在面对变革时的困惑和挣扎 。这种对社会变革与人性关系的思考,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和复杂,也体现了孙犁对时代发展的敏锐洞察力 。

 

(二)叙事方式的创新

中国古典文学的叙事模式往往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连贯性,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和因果关系 。从话本小说到章回小说,都有着明确的故事线索和起承转合,通过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来吸引读者 。而孙犁的小说则突破了这种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了散文化叙事和片段式结构,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

 

散文化叙事是孙犁小说叙事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 。他的小说不像传统小说那样追求紧张刺激的情节和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以一种平和、自然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在《荷花淀》中,孙犁没有正面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而是通过描写水生嫂等妇女的日常生活、她们与丈夫的离别和重逢,以及在战斗中的所见所闻,来展现战争的背景和人民的抗战精神 。小说中的情节片段看似松散,但却通过人物的情感线索和对生活的细腻描绘,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韵味 。这种散文化叙事方式,使小说更具有生活气息和真实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平凡与美好,以及在平凡生活中蕴含的伟大力量 。

 

片段式结构也是孙犁小说叙事的一大特色 。他的小说常常由多个片段组成,每个片段都可以独立成篇,但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些片段之间没有严格的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而是通过主题、情感或人物等因素相互呼应 。在《铁木前传》中,孙犁通过描写傅老刚和黎老东两家的童年友谊、中年后的矛盾以及最终的和解,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多变 。小说中的各个片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时间点,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联想,将这些片段串联起来,才能完整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这种片段式结构,增加了小说的层次感和丰富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参与到小说的创作中来 。

 

孙犁小说的叙事方式还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 。他常常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小说不仅是一个故事的讲述,更是一种情感的倾诉和思想的传达 。在《荷花淀》中,孙犁对荷花淀美丽景色的描写,不仅是为了展现自然之美,更是为了营造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衬托出人物内心的美好情感 。他通过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这种将情感和意境融入叙事的方式,使孙犁的小说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

 

(三)情感表达的现代性

中国古典抒情传统在情感表达上注重含蓄节制,追求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的境界 。诗人和作家往往通过委婉的语言、含蓄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在品味中体会其中的深意 。而孙犁的小说在继承古典抒情含蓄节制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直白与热烈,更直接地表达对生活的爱憎 。

 

在孙犁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情赞美 。他笔下的人物,尤其是那些普通的劳动人民,都具有善良、淳朴、勤劳等美好品质 。他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表达了对人性美的歌颂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荷花淀》中,孙犁对水生嫂等妇女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她们不仅美丽动人,而且心灵手巧、深明大义 。孙犁通过描写她们的言行举止,展现了她们的美好品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她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辉 。这种对美好事物的直白赞美,使小说充满了正能量,也反映了孙犁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

 

孙犁的小说也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战争和侵略者的痛恨 。在《芦花荡》中,他通过描写一个老英雄为了给受伤的女孩报仇,孤身一人与敌人战斗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强烈仇恨和反抗精神 。小说中的老英雄,虽然年事已高,但却勇敢无畏,他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同胞的关爱,通过他的行动和语言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这种直接的情感表达,使小说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激发读者的爱国情感和对正义的追求 。

 

除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丑恶事物的批判,孙犁的小说还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铁木前传》中,他通过描写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变革对人的影响 。他对人物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和关怀,同时也对社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这种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使小说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也体现了孙犁作为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

 

四、现代转换的原因与意义

 

(一)时代背景的影响

孙犁生活在 20 世纪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民族危亡成为时代的主题,人们的生活和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促使孙犁在创作中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推动了他对古典抒情传统的现代转换 。

 

抗日战争时期,孙犁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这些经历使他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民族解放的重要性,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他以笔为武器,通过小说创作来反映抗战时期人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表达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正义的追求 。在《荷花淀》中,他描绘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展现了他们的勇敢和坚韧,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 。这种对时代主题的关注,使他的小说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感,也为古典抒情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和自由 。孙犁的小说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他通过描写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展现了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挣扎和奋斗 。在《风云初记》中,他以冀中平原为背景,描绘了抗日战争初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展现了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而进行的艰苦斗争 。这部小说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表达了孙犁对社会变革的思考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注 。

 

时代的发展也对文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的解放,传统的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孙犁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他积极探索新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试图将古典抒情传统与现代社会的生活和思想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 。他的小说在叙事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束缚,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也更容易被广大读者所接受 。

 

(二)个人经历与思想

孙犁的个人生活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出生在河北安平的一个农村家庭,自幼接触到农村的生活和农民的疾苦,这使他对农村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保定育德中学读书期间,他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他投身于抗日斗争,成为一名革命战士,这段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力量 。

 

孙犁的文学观念也对他在小说创作中实现古典与现代的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主张文学要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民的情感和愿望 。他认为,文学不仅要有艺术性,还要有思想性和社会责任感 。在他看来,古典文学中的优秀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但同时也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进行创新 。他在创作中注重从生活中汲取素材,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

 

孙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深入研究,使他能够熟练地运用古典文学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 。他对古典诗词、散文等文学形式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够巧妙地将其中的意境、意象等元素融入到小说创作中 。他的小说中常常出现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烘托了人物的情感和心境,体现了古典文学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古典文学中的典故和词汇,使小说语言更加富有韵味和文化内涵 。

 

孙犁的个人性格和审美追求也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 。他性格温和、细腻,对生活有着敏锐的感知和独特的见解 。他的审美追求注重自然、清新、质朴的美,反对华丽雕琢的文风 。这种性格和审美追求在他的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情节自然流畅,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性的温暖 。

 

(三)文学发展的意义

孙犁小说对古典抒情传统的现代转换,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手法,为现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孙犁在继承古典抒情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地运用了散文化叙事、片段式结构等手法,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使小说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种创新的创作手法,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多元化发展 。

 

孙犁小说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空间,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他的小说将古典抒情传统的含蓄蕴藉与现代情感的直白热烈相结合,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又体现了时代精神的风貌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了一种清新、优美、充满诗意的审美意境,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共鸣 。这种独特的审美风格,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内涵,满足了读者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

 

孙犁小说对古典抒情传统的现代转换,也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融合与传承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孙犁的小说创作,为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他将古典抒情传统中的精华与现代社会的生活和思想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他的作品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推动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发展 。

 

孙犁小说对古典抒情传统的现代转换,还体现了作家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的小说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时期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写,孙犁表达了对正义、和平、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美的赞美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能够引发读者对历史、现实和人生的思考 。

 

五、结论:孙犁小说现代转换的价值与启示

 

孙犁小说对古典抒情传统的现代转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成功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深远的启示意义。

 

从价值层面来看,孙犁的小说在内容与形式上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内容上,他将古典文学中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拓展到对时代风云和社会变革的宏大叙事,使小说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战争时期人民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刻画,他展现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在形式上,他创新地运用散文化叙事和片段式结构,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使小说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他在语言运用上既继承了古典文学语言的简洁、含蓄和富有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口语的生动、自然和通俗易懂,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

 

孙犁小说的现代转换也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诸多启示 。首先,作家应深入生活,关注时代脉搏,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 。孙犁的小说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他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变革,对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当代作家也应如此,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用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的声音和人民的诉求 。其次,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当代作家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汲取其中的精华,并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进行创新,使其在现代文学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孙犁对古典抒情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最后,作家应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的审美需求 。文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勇于创新,才能推动文学的进步 。孙犁在叙事方式、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创新,为当代作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孙犁小说对古典抒情传统的现代转换,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也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当今时代,我们应深入研究孙犁的创作,传承和发扬他的文学精神,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 。

 

作者简介:袁竹,四川德阳人,作家、画家、文艺评论家,逍遥画派创始人,代表著作《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袁竹》(天津人美版);《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二)·袁竹山水画作品选》(河北美术版)。袁竹创作文学评论、小说、散文、诗歌等400余万字,发表在“中国作家网”“精神文明报”“四川农村报”“少年先锋报”等各大媒体。歌词《石榴红》荣获金奖。 长篇小说《东升》《平遥世家》《地火长歌》在中国作家网“长篇连载”栏目连载。文学评论《四秩风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时代华章与未来新程》《从航海罗盘到数字星图:中国文化出海的文明重构与范式革命》《新世纪蜀韵:四川作家笔下的文学版图》《阿来:于藏地书写中构筑文学的宏大宇宙》《〈贾平凹文选〉:当代文学灵魂的多棱折射》《于时光褶皱处,探寻人性微光 ——贾平凹长篇小说〈消息〉的深度剖析》等三十多篇论文被中国作家网发表,其中“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2024年度十佳”系列评论引关注。《作家网》发表《数字浪潮下,中国文化出海的星辰征途》《时代浪潮下的灵魂镜像与文学回响——叶辛“知识分子心灵三部曲”》《大地与灵魂的叙事诗 ——论刘亮程及其作品的境界》《于文学星河中闪耀的星辰——探秘张俊彪》等文学评论。30余万字长篇小说《东升》单行本由国家级出版社纳入出版计划,即将出版发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