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页间的精神架构
——刘诗利读书之道的深度审视
袁竹
在当代社会丰富多元的文化景观里,刘诗利这位 58 岁的建筑工人与书籍的不解之缘,宛如一股质朴而强劲的力量,冲破阶层界限,闯入公众视野。《人民日报》2025年7月11日第20版刊发他的文章《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恰似从社会底层土壤中顽强生长出的新芽,构建起一座独特的精神大厦,其蕴含的对自我提升的不懈执着、对知识权力格局的勇敢挑战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坚定守护,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与探究。
一、身份与行为的碰撞:撕开认知的幕布
(一)打破刻板印象的文化冲击
在长久以来的社会固有认知中,“建筑工人” 与 “读书人” 仿佛分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建筑工人,通常与繁重的体力劳动、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简单质朴的生活紧密相连,他们的双手因劳作而粗糙,生活被高强度的工作填满;而读书人,往往被描绘成身处优渥环境,有充裕时间沉浸于知识海洋,散发着儒雅气质、学识渊博的形象。刘诗利的出现,宛如一道打破常规的闪电,让满是老茧的手与散发墨香的书页亲密接触,这种强烈的反差所进发的火花,照亮了社会对体力劳动者精神世界认知的灰暗角落。
这种身份与行为的戏剧性冲突,迅速引发大众的广泛关注,成为一种现象级的传播热点。从大众心理层面来看,它巧妙迎合了人们对 “底层逆袭” 叙事的心理期待。在当今竞争激烈、阶层固化趋势有所显现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内心深处渴望见证普通人凭借自身努力实现命运转变的励志故事。刘诗利在艰苦繁重的建筑工作之余,始终坚持读书学习,他的经历仿佛为那些在生活底层奋力挣扎的人们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让大家坚信知识依旧拥有跨越阶层、改变命运的神奇力量。
(二)对知识权力结构的无声抗议
另一方面,这种戏剧性的错位也无情地暴露了知识权力分配中存在的结构性傲慢。长期以来,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成为了精英阶层的专属特权,底层民众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因素,获取知识的渠道极为有限,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也相对稀缺。当刘诗利这样身处底层的建筑工人,以实际行动展现出对知识的热切渴望与执着追求时,无疑是对这种不公平知识权力结构的一种无声却有力的抗议。他用自己的坚持与热爱表明,知识绝非某个阶层的私有财产,每一个人,无论身处何种社会阶层,都天然拥有追求知识、探索世界的平等权利。面对突如其来的 “泼天的流量”,刘诗利展现出了难能可贵的清醒与自持。在网红经济盛行、流量至上的时代浪潮中,他没有被喧嚣与诱惑冲昏头脑,而是理智地将这份外界的关注转化为推广阅读的强大动力。他深刻洞悉,大众对他的关注,本质上源于对读书价值和知识力量的重视,而这恰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之一。他宛如一位孤独而坚定的行者,在流量的汹涌浪潮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精神阵地,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这种清醒与坚定的品质,在当下这个浮躁喧嚣的社会中显得愈发珍贵。
二、“好一点” 的多维哲学:搭建精神的楼阁
(一)读书观的双重维度
刘诗利的 “读书观”,看似简洁明了,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巧妙地剥离了功利主义的外衣,直抵生命的本质需求。他所倡导的 “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蕴含着两个相辅相成的层面。
从工具理性角度而言,读书是提升自身工作技能与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建筑行业这个高度注重实践技能的领域,刘诗利深知知识就是生产力。通过阅读专业书籍,他能够在绑钢筋、砌墙等具体工作中更加精准高效地操作,减少失误,显著提高工作质量。例如,对建筑施工技术书籍的研读,让他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施工要求,优化工作流程,从而为工程项目的顺利推进贡献自己的智慧。
从价值理性层面来看,读书更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享受,能够为他带来内心的宁静与愉悦。在结束一天繁重的体力劳动后,翻开一本书,就如同开启了一段奇妙的心灵之旅,使他暂时忘却生活的疲惫与艰辛,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滋养。这种超越功利的阅读体验,让他在艰苦的生活中寻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净土。
(二)打破虚假对立的阅读实践
这种兼顾实用与超越的双重维度,有力地打破了 “读书无用论” 与 “精英阅读论” 之间的虚假对立。“读书无用论” 者往往目光短浅,只看到读书在短期内无法直接转化为物质财富,却忽略了其对个人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作用;而 “精英阅读论” 则将阅读人为地局限于特定阶层和群体,过分强调阅读的高雅性与专业性,从而将普通民众拒之门外,忽视了大众的阅读需求和权利。刘诗利的读书实践无疑是对这两种片面观点的有力反驳。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阅读既可以是务实的,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升生活质量;也可以是超脱功利的,成为人们追求精神富足的重要方式。每个人都能够依据自身的兴趣、需求以及生活情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与内容,阅读的大门应当向所有人敞开。
(三)时间管理中的自我提升渴望
在时间的支配与利用上,刘诗利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毅力与智慧。建筑工人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工作时间漫长、劳动强度极大,每天超过 10 小时的高强度劳作,使得许多人在下班后身心俱疲,只想倒头大睡。然而,刘诗利却如同一位善于挖掘宝藏的探险家,从这极为有限的时间里精心 “挖掘” 出宝贵的缝隙用于阅读。清晨出工前的半小时,他在晨曦中开启知识之旅;工棚台灯下的两小时,他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汲取养分;田间休息的片刻,他也不忘翻阅农技书籍,学习农业知识。他对时间的珍视与利用,犹如一位吝啬的守财奴对待自己的财富,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并将其巧妙转化为知识的养分,持续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种对碎片时间的极致利用,不仅是对 “没时间读书” 这一托辞的有力回击,更是他内心深处对自我提升的强烈渴望与执着追求的生动体现。“把自己弄得好一点”,这看似朴实无华的话语,实则是一种充满力量的存在主义式的自我锻造宣言。在这个充满变数与挑战的现实世界中,刘诗利通过坚持不懈地读书,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以知识为砖瓦,精心构筑起一座坚固的精神大厦。这座大厦,不仅是他在生活的狂风暴雨中遮风挡雨的温暖港湾,更是他实现自我价值、追寻生命意义的坚实基石。当他在冬夜冒着风雪前往书店,如饥似渴地读完《建筑施工技术》时,那些书页间蕴含的知识,就如同坚实的钢筋,支撑着他在生活的道路上坚定无畏地前行。
三、知识谱系的重塑:从传统迈向数字时代
(一)阅读启蒙与实用理性的萌芽
刘诗利的阅读之旅,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中国底层知识获取路径民主化进程的生动画卷。他的阅读启蒙,始于童年时期父亲在集市上购买的《雷锋的故事》和《动脑筋爷爷》。《雷锋的故事》以生动感人的笔触,向他传递了奉献与善良的伟大力量,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道德的种子;而《动脑筋爷爷》则以一种妙趣横生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向他传授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如 “圆管比方管吸得快”,这些简单却实用的知识,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他对知识的浓厚兴趣,播下了实用理性思维的种子,引领他踏上了探索知识世界的征程。
(二)数字时代阅读方式的创新融合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与科技的日新月异,刘诗利的阅读方式也在积极适应变化,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与创新性。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他不仅熟练运用传统的书店和纸质书籍获取知识,还充分利用手机等新媒体工具,拓展知识获取的渠道。通过手机,他能够便捷地查阅焊接技术资料、观看各类教学视频,将线上线下的知识资源有机整合。当工友们面对异形钢结构这一难题束手无策时,他凭借自己对纸质书知识的积累与短视频知识的学习,巧妙地画出操作图,成功解决了实际问题。这种将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有机结合的媒介素养的创造性转化,充分展现了他在知识获取上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也从侧面反映了数字时代知识传播的多元化与便捷性为底层民众带来的机遇。
(三)打破知识二元区隔的平等视野
刘诗利的知识谱系,如同一片广阔无垠的知识海洋,打破了 “阳春白雪” 与 “下里巴人” 之间的传统二元区隔。在他眼中,知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经典名著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还是实用技术手册中的实践经验,无论是散发着墨香的纸质书籍,还是便捷的手机短视频,都能为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知识养分。他的阅读选择完全基于自己的兴趣和实际需求,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与限制。这种对知识一视同仁的平等态度,使他能够在知识的浩瀚宇宙中自由翱翔,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突破认知的边界。当他坦然说出 “手机里的书、新闻、短视频,都能获得知识” 时,他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个体的认知觉醒,更是一代底层劳动者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精神成长与思想解放的生动写照。
四、诗书传家的时代奏鸣:文化传承的坚守
(一)家族文化基因的传承脉络
“诗” 字辈的家族密码,宛如一条无形却坚韧的精神纽带,为刘诗利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祖训 “言行合法,诗书训子,义理传家”,通过名字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实现了代际间的无声传递。这个深深烙印着农耕文明印记的文化基因,在刘诗利的生命历程中落地生根,即使身处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都市丛林,依然顽强地生长、绽放。
(二)诗书训子的教育实践
当年,刘诗利担任村小代课老师时,始终坚持 “第一节课都是阅读” 的教学理念,带着 200 多个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用心培养他们对读书的浓厚兴趣。这一看似平凡的举动,实则是对 “诗书训子” 祖训的生动践行与传承。他深知读书对于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因此将自己对知识的热爱传递给下一代,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阅读开启智慧之门,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如今,在面对流量带来的巨大诱惑时,他在计划借助短视频增加收入以改善生活的同时,依然坚定不移地强调 “读书是个有意义的事”,努力在生存逻辑与精神传承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点。他深刻明白,物质生活的改善固然不可或缺,但精神文化的传承才是家族乃至民族得以延续与发展的根基所在。
(三)社会支持与文化传承的共鸣
当濮阳市委宣传部送来书柜、房地产公司捐赠书籍时,这些举动不仅仅是对刘诗利个人读书行为的支持与鼓励,更蕴含着对 “诗书传家” 这一传统文化的高度肯定与弘扬。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如快餐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等。然而,刘诗利的故事宛如一道曙光,让我们看到,只要人们心中怀揣着对文化的热爱与坚守,传统文化便能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社会各界对他的支持,也形成了一种积极的社会导向,鼓励更多的人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刘诗利,这位来自河南濮阳的普通建筑工人,以他与书的动人故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普通人在知识的浩瀚海洋中探索自我、构筑精神家园的精彩历程。他的经历,是对社会固有认知偏见的有力挑战,是对知识无穷力量的生动诠释,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执着坚守。他宛如一颗璀璨的星星,在黑暗的夜空中闪耀着光芒,为无数身处底层的劳动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深刻地感受到了精神追求的强大力量。在这个知识获取日益民主化的时代,刘诗利们用沾满水泥的手轻轻翻动书页的姿态,无疑是对知识最崇高的敬意,也是对民族精神重构的有力支撑。他们搭建起的精神脚手架,不仅支撑着个体生命的茁壮成长,更将为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我们的社会向着更加文明、和谐、进步的方向不断迈进。
作者简介:袁竹,四川德阳人,作家、画家、文艺评论家,逍遥画派创始人,代表著作《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袁竹》(天津人美版);《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二)·袁竹山水画作品选》(河北美术版)。袁竹创作文学评论、小说、散文、诗歌等400余万字,发表在“中国作家网”“精神文明报”“四川农村报”“少年先锋报”等各大媒体。歌词《石榴红》荣获金奖。 长篇小说《东升》《平遥世家》《地火长歌》在中国作家网“长篇连载”栏目连载。文学评论《四秩风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时代华章与未来新程》《从航海罗盘到数字星图:中国文化出海的文明重构与范式革命》《新世纪蜀韵:四川作家笔下的文学版图》《阿来:于藏地书写中构筑文学的宏大宇宙》《〈贾平凹文选〉:当代文学灵魂的多棱折射》《于时光褶皱处,探寻人性微光 ——贾平凹长篇小说〈消息〉的深度剖析》等三十多篇论文被中国作家网发表,其中“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2024年度十佳”系列评论引关注。《作家网》发表《数字浪潮下,中国文化出海的星辰征途》《时代浪潮下的灵魂镜像与文学回响——叶辛“知识分子心灵三部曲”》《大地与灵魂的叙事诗 ——论刘亮程及其作品的境界》《于文学星河中闪耀的星辰——探秘张俊彪》等文学评论。30余万字长篇小说《东升》单行本由国家级出版社纳入出版计划,即将出版发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