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与画的边界起舞
——杨梦如的艺术生命及其精神谱系
叶艾
当杨梦如纵身跃入武夷山三姑宾馆外的那方池塘时,这个看似荒诞的行为已然昭示了一位真正艺术家的本质——她不是「寻找诗歌」,而是在用整个生命实践诗歌。这位被泉州市鲤城区侨联推介的印度尼西亚侨生、旅港诗人,以其横跨诗画、舞蹈、陶瓷、雕塑的多维艺术实践,构建了一个拒絶被定义的创造性宇宙。在这个宇宙中,艺术不是职业,而是呼吸的方式;创作不是产出,而是存在的证明。
杨梦如的艺术人格具有某种原始性的纯粹。女诗人度姆·洛妃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音乐从有声到无声,毫不影响她的投入与表现」。这种超越形式束缚的创作状态,令人想起尼采所说的「舞蹈的星星」——艺术于她不是技巧的展示,而是生命力的自然喷涌。她那些令人「目瞪口呆」的即兴舞蹈,那些「宛如少女飘逸」的身姿,与其诗画作品构成了完整的互文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曹植笔下「翩若惊鸿」的宓妃意象,不仅是对其形貌的赞美,更是对其艺术精神本质的精准把握。
作为香港南来作家群的代表人物之一,杨梦如的诗歌创作呈现出独特的时空交错感。她的诗作短而精,每一首都像是经过岁月窖藏的精华,既有现代诗的先锋意识,又流淌着古典诗词的血脉。这种「立足当代,回眸传统」的创作姿态,使她的诗既不会沦为简单的复古主义,也不会迷失在无根的实验性中。当三十万言的评論文字试图解析她的诗艺时,或许都忽略了一个简单事实——杨梦如的诗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们是生命体验的直接结晶,而非文学理論的具象化。
苏东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理想,在杨梦如这里获得了当代诠释。不同于传统文人「逸笔草草」的墨戏,她的绘画呈现出惊人的专业跨度——从西方油彩的浓烈到东方水墨的空灵,从冩实的精确到抽象的狂放。这种不受媒介限制的自由表达,打破了"诗人习画"的刻板印象。更令人惊叹的是,她的艺术探索并未止步于二维平面,而是向陶瓷、雕塑等三维空间延伸,形成了一种全息的艺术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不同艺术形式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滋养、彼此激活。
杨梦如与其夫林祥麟的艺文姻缘,构成了当代文坛一段佳话。林祥麟那些收录于《泉州世遗颂》的七律,与杨梦如的现代诗形成有趣的对话关系——一个恪守格律之严谨,一个追求形式之自由;一个扎根传统诗词的厚重,一个探索现代艺术的边界。这种差异中的和谐,恰是泉州文化包容性的微观呈现。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自古就擅长在不同文明间搭建桥梁,杨梦如夫妇的艺术实践,无意中延续了这一城市基因。
从武夷山池塘到香港艺术圈,从诗歌创作到多元艺术,杨梦如的创作轨迹勾勒出一条不断突破常规的精神曲线。在艺术日益专业化的今天,她的跨界实践提供了一种珍贵的启示:真正的创造力永远诞生于界限的模糊地带。当评論者试图用「诗人」「画家」或「舞蹈家」的标签来定义她时,她总能用新的艺术冒险打破这些界定。这种不被分类的流动性,或许正是艺术最本真的状态。
杨梦如的艺术生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文化生产的某些缺失。在一个强调流量、关注度的时代,她的创作态度提醒我们:艺术的价值不在于数量与曝光,而在于质地的纯粹与精神的自由。当她的作品在泉州展出时,这座千年古城与这位当代艺术家之间产生了微妙共鸣——两者都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寻找着自己的表达方式,都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着文化的独特性。
站在杨梦如诗画作品前,我们最终明白:那位跃入池塘寻找诗歌的女子,其实从未離开过诗歌的源头。她的全部艺术实践,都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不断回归,都是在物质世界中寻找精神家园的永恒之旅。在这个意义上,她的每一次创作,都是新的「入水」——不是为了被看见,而是为了更深刻地感受存在的涟漪。
画荷
渲纸上细细描你
你已在墨韵之外
临风卓越
湍流的时间
在此静止
满池拥挤的虫声
你是唯一的安详
习于孤独且超然于孤独
一任清冷的露水 打湿
看你推开重重夜色
淤泥中舒卷澹泊
遂有汗 自颊边
簌簌滚落
艺术家简介:
杨梦茹女士,香港女作家协会副主席、香港作联会员、香港美协会员。笔名梦如、印象。八六年开始写作,着有诗集《季节的错误》《穿越》,散文集《她穿行于清醒的迷茫》,诗画合集《心象.意境》,《梦如印象诗画作品选》。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书信手稿,获台湾文学馆典藏,并收入各种文学史、诗歌史以及小中大学教材。2024.10.1日于福建泉州举办「梦如印象多元艺术展」,好评如潮。停笔18年后,她以新笔名“印象”,写作,绘画,跨入其艺术人生的第二篇章。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