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与刀的辩证
—— 燕南飞《科尔沁笔记》组诗意象探析
作者:常耀宗
燕南飞的诗名,我早有耳闻。真正阅读他的诗作,是从我们一起参训、互加微信后开始的。坦白说,他的诗很难读,要想走进他诗歌的深处,非得沉下心来,让时间在字里行间慢慢游走、静静沉浸,方能探及到诗句背后那些幽深的意象。
燕南飞在诗集《科尔沁笔记》中的一些组诗,皆巧妙地运用了雪与刀的组合意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凸显了诗歌的力量,引发读者共情与深思。诗集中《科尔沁笔记》组诗雪与刀的意象并非孤立的存在,二者在隔离与覆盖的辩证关系中,共同构筑起科尔沁草原贯通远古与未来的史诗吟唱。它们的共生,正是生命在绝境中对生存意义的不断叩问。
雪:在覆盖与孕育间交替
《科尔沁笔记》中的雪从覆盖开始,沉寂下暗藏着万千的生机。
“枯寂是一把手术刀/无声的割开。雪的颜色”(《十二月》),雪的颜色是苍茫的白,它覆盖了衰败的草舍、空旷的牧场,将“活着/不过是一个等待的方式”的孤寂裹在里面。这种覆盖是对现实的遮掩:“羊的咩叫是大雪的颤音。撑起无垠的白”(《雪地上》),大雪用茫茫的白抹去了羊的存在,也藏起了偷羊人“它想领着一场雪/回到山那边去”的疲惫。雪掩埋了现实,暂时压下了沉默中疼痛的气息。
雪的覆盖从未终结生命。“太阳还是忍不住了,轻轻捧着整个牧场/暖一会儿”(《冬日》),雪的冰冷下藏着太阳的暖意。“体内长满了春天,梨花一样簌簌落下”(《冬日》),即便在冰封的原野,生命的底色仍然是春天。最妙的是“一场雪,在夜晚的刃上行走……像一件披风/为大地取暖”(《一场雪在夜晚的刀》),雪以“刃上行走”的锋利姿态降临,最终却化作柔软的“披风”,用覆盖的方式孕育大地。它是终结的象征,也是新生的温床。
组诗中的雪不止一种样子,它是“安静地传承衣钵”(《雪无痕》)的载体,也是“叫醒黎明”(《雪在落》)的使者。在“反刍一场雪”(《在羊场》)的动作里,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这种多义性让雪的意象总是在覆盖与孕育间沉浮。
当“我已经坐在一朵雪花上了”(《雪无痕》),雪成为人与天地对话的媒介,它将人的存在变得如“一朵雪花”般轻盈,又以“安静地传承衣钵”赋予人精神重量。衣钵代表传承和信仰的延续,而雪的易碎又暗示了传承的脆弱。这种矛盾在“反刍一场雪/夜的影子,小心地捧起月亮”(《在羊场》)中很明显,雪是回忆,月亮是希望,夜色是守护,三者构成了科尔沁大地上最朴素的生存哲学,即在寒冷中守护生命的火种。
雪擅长掩盖创伤。当“真的不小心/碰碎了一坡牛羊”这样的悲剧发生后,雪就像一块天然的遮羞布,把伤痛暂时隐藏了起来。而“分娩一只懒懒的太阳。云朵是它散乱的脚印”(《在羊场》)这样的景象,又冲淡了那份伤感的意味。不过,雪的掩盖只是暂时的,并没有真正消除创伤。正如“听得见它叫醒黎明”所暗示的,等黎明一到,冰雪融化,被掩盖的痕迹终究会显现。这种从覆盖到消融的过程,正像是生命中从遗忘到唤醒的隐喻。
综上,雪在覆盖与孕育间交替,是科尔沁的寒暑节律,诉说着生命沉寂与勃发的轮回,简练的字句里藏着土地的温度与力量。
刀:在破坏与救赎中游走
《科尔沁笔记》中刀的为本质是切割,虽然具有破坏性,但暗含了救赎的可能。
“枯寂是一把手术刀/无声地割开。雪的颜色”,刀本是用于破坏的工具,它悄悄割开雪的表象,露出它背后的空寂。“冷静无比的刀子割下/多像一场无法坦白,却又发生已久的仪式”(《一场雪在夜晚的刃上行走》),刀打破沉默,让“不说爱,也许就是伤害”这种隐形的疼痛暴露了出来。“将有一支利箭穿过门楣……竟把这风尘开刀问斩”(《雪夜》),这里刀被比作“利箭”,它能斩断过往的纠缠,也会带来撕裂般的疼痛。
刀的破坏力背后藏着生存的残酷。“这次/真的不小心/碰碎了一坡牛羊”,这句诗虽未提到刀,却满是刀的锋利感。失手造成的损失,如同刀刃失控造成的误伤。“一坡”这个量词让个体的失误具有了群体性的悲怆感。“那些轻柔在收割遗忘”,“收割”本是用刀进行的动作,这里却把“遗忘”比作可收割的作物,这就暗示着时间像一把无形的刀,正温柔地抹去记忆,这种温柔的破坏比直接的伤害更令人感到惆怅。
然而,百流归海。刀的破坏终会走向救赎。“请允许我用这把利器,收割心头的蒿草/让窗子渐渐荒芜”(《雪在落》),这是刀在剔除内心的杂念。“一把刃的沉默/见证骨肉分离/还有一声卑微的歉意”(《刀锋》),这是刀在沉默中接纳痛苦,它割裂了圆满,让人在残缺中懂得了低微的抱歉。最透彻的是“爱上一根白骨的温度/插在低处/那是唯一不会背叛的武器”(《刀锋》),刀在此成了抵御空洞的救赎,它以锋利的存在,让脆弱的生命在“白骨”中找到站立的支点。显然,诗中的“刀”不是具体的工具,而是兼具切割与收割的双重力量。刀的每一次出现都会带来某种“失去”,却也孕育着新的可能。
组诗中刀的救赎意义十分突出。“让窗子渐渐荒芜/让灰烬爱上灰烬。让雪落的声音/说不”(《雪在落》),在这里,刀的收割成了净化的方式,让腐朽回归腐朽,伤痛也得到了补偿。这种救赎在“一层一层地为大地止痛”中达到了顶点。刀的锋利化作疗愈的力量,如同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剖开病灶后终会缝合伤口。诗中“也曾犹豫过,掌心里一片茅草在生长”(《从前》),茅草象征着杂念,而刀的存在,正是让人有勇气剔除杂念,回归本真的底气。
总之,破坏与救赎本是一把刀的两面。只有在破坏与救赎二者间找到平衡,科尔沁的风里才能既飘着草香又满是生机。风里的每一缕气息,都在诉说着生存、生长和共生的故事。
雪与刀:推动生命在矛盾中轮回
雪与刀的共生,本质上是“柔与刚”的辩证,它们推动生命在矛盾中轮回。
“一场雪在夜晚的刃上行走”,而刀也带着雪的温柔移动,两者的界限在此渐渐模糊。雪的覆盖与刀的切割相互成全。“一粒粒雪/划破月光。如两粒相依为命的尘埃”(《一场雪在夜晚的刃上行走》),雪借刀的“划破”有了动态,刀借雪的温柔弱化了锋利。“巨大的悲伤削过北风的踝骨。一把刃的沉默/见证骨肉分离”(《刀锋》),刀的削与雪的落共同构筑了悲伤,让这份疼痛在沉默中成为生命难忘的印记。
这种共生关系最终指向生命轮回。“不说爱,也许就是伤害”与“只需要一个眼神,就像这场雪/无声的落”(《一场雪在夜晚的刃上行走》),让刀的“伤害”与雪的“沉默”达成了和解。而“听得见它叫醒黎明”,则让刀的破坏与雪的覆盖在“叫醒黎明”这一刻形成闭环,即破坏是为了清理,覆盖是为了孕育,二者共同促成生命的循环往复。
“夜的影子,小心地捧起月亮”(《在羊场》),雪的轻柔与刀的锋利形成对比,却在“捧起月亮”的动作中相融。月亮是雪与刀共同守护的精神象征。“除了冰雪在消融,我还会按住自己的心跳。捕捉一声声灵巧的悸动”(《从前》),冰雪消融是雪的退让,“按住心跳”是刀的克制,二者共同维系着内心的平衡。
这种共生的本质是对土地的热爱。“一只脚踩着故乡”(《雪在落》),故乡是雪与刀的起点,也是终点。雪覆盖故乡,是为了守护它。刀切割故乡,是为了重塑它。“苍老的身体消失了,不回家,什么也不想/被寒冷包裹着火焰,风一吹就亮”,当生命走到冬季,雪的寒冷与刀的火焰早已融为一体,化作故乡永恒的一部分。
燕南飞《科尔沁笔记》组诗中的雪与刀,是解读科尔沁大地精神的两个关键词素。雪静静地落,承载着回忆和岁月的印痕。刀很锋利,推动着改变和新生。雪和刀的相遇,是对生命的一次锤炼。被雪覆盖时,人会铭记过往。被刀切到时,人会获得成长。二者看似矛盾,其实是对立统一的整体,能达成和谐。这不仅是科尔沁的生存哲学,也是所有扎根大地的生命共有的智慧,也就是以温柔接纳苦难,凭勇气跨过人生荆棘,最终在雪与刀的交织中,流淌出生命与历史的厚重诗意。整首组诗既有天地苍茫的美感,又蕴含着文明碰撞的深刻思考。在风雪与刀锋的映照下,生命的力量与历史的回响,都化作了耐人寻味的永远记忆。
当然,燕南飞的诗歌不止有雪与刀的意象,他还通过多种意象审视人生,证明诗歌是生命本真体验而不是修辞技巧。这种不回避、主动介入的创作态度,让他走到哪里就把哪里当作诗歌现场,不断创造丰富意象,写出“内蒙古”的诗意。
(本文系集宁师范学院内蒙古当代文学协同研究中心研究成果{1})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乌兰察布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察哈尔右翼前旗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